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熊曦.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2416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4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熊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熊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熊曦.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态经济第32卷第3期(2016年3月) Ecological Economy,V0132,No3(March 2016)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 q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熊曦,张闻,尹少华,蔡珍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必须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否则会迟滞双方的共同发展。实证发现,中东部地区的福建、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优质协调发展,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新疆等省两者的协调度较低。研究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新型城

2、镇化过程中坚持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实施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13;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318504Study on Coordination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New-type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Different ProvincesXIONG Xi,ZHANG Wen,YIN Sha

3、ohua,CAI Zhengui(College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 1 0004,China)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which in turn iS considered as the carrier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reforeit is ne

4、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otherwise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both sides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In thecurrent paper,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provinces in the eastern region,including Fujian,Zhejiang,Guang

5、dong,Hunanhave achieved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whereas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such as Qinghai,Tibet and Xinjiang remains lowIt is then suggestedthat in the 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

6、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highlighted,the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should be adhered to,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rategy should be implemented,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7、type urbanization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newtype urba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省市区的城镇化率也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然而,传统城镇化的“摊大饼”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生态环境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给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生态化转型,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和

8、核心要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引领功能,强调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更是指向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化发展战略下湖南工业竞争力评价及转型策略研究”(15YBA411);中南林业科技大

9、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15QZ006);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湖南省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研究”(2015ZK3039);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1281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企业碳会计制度设计与运营机制研究”(13BGL043)作者简介:熊曦(1983),男,湖南双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张闻(1973),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尹少华(1962),男,湖南澧县人,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

10、为林业经济管理;蔡珍贵(1969),男,湖南攸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农村与区域发展。185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3期(2016年3月) Ecological Economy,V0132,No3(March 201 6)之前,先对现有的文献展开回顾,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各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如Ducrot等21研究了城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模型,并提出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边缘区要加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配套规划,协调好城镇化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Portney【3】论证了生态环保的公民参与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结合美国的实际,认为公

11、民参与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Beall等H1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城市化和发展一书中阐述了城市化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强调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的已有研究,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及方法的关联研究,可以概括如表1所示。表1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及方法的关联研究代表性 指标体系 测度方法与应用作者以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指标,以 线性回归分析,研刘李 建成区土地面积

12、、全年用电量、工业废 究城镇化进程加快星嗍 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 对地区生态文明建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 设的影响。以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 主成分分析法与协化、空间城镇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城镇 调发展模型结合的巩芳, 化情况,以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 方法测度内蒙古城李婷161 生态环境响应作为一级指标衡量生态文 镇化与生态环境协明建设情况。同时选取了一些二级指标 调发展情况。作为具体的测度依据。罗能 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作为 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李 一级指标衡量城镇化情况,以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模型,佳佳、 压力、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作 分析长株

13、潭城市群罗富 为一级指标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同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选取了一些二级指标作为具体的测度 的耦合关系及其演政71 依据。 变趋势。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进行实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新型城镇化评价,仅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来衡量城镇化指标,一般选取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这一单指标展开,掩盖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论断,因此,其指标体系单一性选择的弊端较为明显,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两方面选取一些具体的指标来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二是对生

14、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有些研究仅仅为了获取数据的需要,选取一些关联性不太强的指标,造成对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笼统性和不合理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具体内容的高度,选取一些密切关联,可比性强的指标,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已有研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如表2所示。表2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目标层 功能层 指标层 代表性指标生态文 生态文明生态涵养指标 森林覆盖率()明建设 建设衡量生态设施指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新型 指标生态集聚指标 生态功能区占辖区面积比重()生态经济

15、指标 生态型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协调度 新型城镇 速度 人口城镇化率()测度指 化发展衡 城镇化发展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标体系 量指标 市绿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质量(平方米)注:生态功能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与湿地占辖区面积比重()之和,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的实证分析31测度的方法选择与步骤在确定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后,就要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测度两者的协调度,纵观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主成分

16、分析法要求指标量一般较多,一些研究者为了规避生态文明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密切关联的指标较少,而导致选择一些关联性不强的指标,导致测度结果不太准确,因此,基于实际情况,本研究选取的是几个密切关联的指标,因而,不宜用主成分分析法。二是层次分析法对于指标的权重设计,一般采用主观的权重设计,难以规避人为意志的影响,所以会削弱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而,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宜采用层次分析法。三是回归分析法不能准确得出协调度的情况(得分),因而对于指导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上述方法比较,本研究认为:一方面,要规避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影响,因而,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再运

17、用综合评价法对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分别计算综合得分;另一方面,要利用科学的模型测度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而目前一般对于两者关系研究,学术界普遍采用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程度,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当中。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分别构建两者的原始数据矩阵,并对原始数据矩阵予以标准化。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查找相关数据,依托这些原始数据构建指标数据矩阵。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与新型城镇化发186 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3期(2016if

18、-3月) Ecological Economy,V0132,No3(March 2016)展评价指标的原始样本,则分别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x=五(1f32,1,4),Y=圪)(1i32,1z4)其中,五为第i个省份第J个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的原始数值;虼为第i个省份第z个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指标的原始数值,同时,本文也将全国范围各项指标的值纳入进来,以评价全国范围两者整体协调度,故32个具体评价对象当中,包含以全国范围为一个整体评价对象。同时,利用SPSSl70中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将原始数据统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得到标准化矩阵:S2岛J(1is32,1sJ4),C=c:(1i32,1z4)第

19、二步,利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即利用熵权计算公式对这些标准化数据进行具体的熵值计算,分别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指标熵权值ej,P,。ejkZ吲s,卢(岛),其中,k=lln(4);铲一七善Cfz ln(CD,其中,删ln(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开熵值越小带来的指标间差异较大的影响,就把熵值正向化,减少熵值越少造成的各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的弊端,从而通过熵值正向化可以分别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指标的信息效用值gj。岛21-ej,2l巴与此同时,进一步计算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各项指标所得到的熵权值,分别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第,项指标在所有指标中的权重w,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第z

20、项指标在所有指标中的权重w,。wj:gi。善毋,其中户1,2,32,4。、W。:gz。萋g:,其中z=l,2,3,4。第三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指标权重分数得到后,利用其与各项指标标准化数据的乘积作为综合评估法,以此计算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即正正。五2善+s,其中户1,2,3,4。三乏2+&,其中 ,。第四7步=1,根据生态文z明=建l设2与3新4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构建两者的协调度模型。协调度计算公式为:D:l盟塑l l(五+疋)l第五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结果的评定。参照相关研究成果,以08,05,03为界,划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等级

21、评定结果,如表3所示。表3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等级评定D值 协调度等级0茎D03 失调0_31D05 勉强协调O5SDO8 协调08 1D1 优质协调32测度的实证分析过程321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主要对全国范围和中国大陆31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通过SPSSl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得到原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见表4。表4数据描述性统计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森林覆盖率 32 424 6595 320453 17944 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2 4230 999

22、0 888031 13538 37生态功能区占辖区面积比重 32 619 7847 186831 14120 5l生态型产业占GDP的比重 32 2770 7690 465812 9011 12人几城镇化率 32 237l 8960 544306 13713 16城市人口密度 32 1059OO 554100 28033750 1176356 53城市绿化率 32 1810 4710 38178l 5166 69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32 41l 2534 147469 4265 27322计算两者的综合得分通过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可得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见表5。表5全国和

23、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生态文明建 新型城镇化发 区域 生态文明建 新型城镇化发区域设综合得分 展综合得分 设综合得分 展综合得分全国 058640 0543 20 河南 0405 76 1139 61北京 152216 069010 湖北 O744 20 0816 77天津 0344 23 O122 09 湖南 一2764 09 0525 60河北 0385 85 032l 72 广东 0528 89 1356 52山西 0237 83 0153 89 广西 1310 58 一1119 37内蒙古 0426 14 0627 07 海南 0846 96 0892 08辽宁 一0

24、272 5l 0804 01 重庆 0735 56 O581 58吉林 一0817 53 0829 35 四川 0284 07 0408 44黑龙江 O981 96 0734 73 贵州 0416 35 1349 09上海 0832 23 0463 20 云南 一0350 62 0248 43江苏 045620 0665 ll 西藏 一1_219 17 0075 26浙江 1729 97 1440 32 陕西 1088 08 O614 57安徽 一O176 78 O53l 80 甘肃 一O302 93 0737 64福建 1607 69 2042 70 青海 1138 02 0027 60江西

25、 129944 293016 宁夏 027643 0637 74山东 12lO 85 0947 53 新疆 一0085 90 1275 27323计算两者协调度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并利用协调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全国和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结果,见表6。从全国和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结果来看,全国整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呈现出良好的协调状态,但是各省份之间的差距比较明187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3期(2016年3P1) Ecological Economy,V0132,No3(March 20 1 6)表6全国和各省份生态

26、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结果区域 协调度 测度评级 区域 协调度 测度评级全国 0531 协调 河南 0794 协调北京 0689 协调 湖北 0624 协调天津 0300 勉强协调 湖南 0806 优质协调河北 0418 勉强协调 广东 0931 优质协调山西 0305 勉强协调 广西 0777 协调内蒙古 0504 协调 海南 0659 协调辽宁 O642 协调 重庆 0570 协调吉林 0642 协调 四川 0966 优质协调黑龙江 0648 协调 贵州 0776 协调上海 0546 协调 云南 0923 优质协调江苏 052l 协调 西藏 0266 失调浙江 0887 优质协调

27、 陕西 0627 协调安徽 O515 协调 甘肃 0464 勉强协调福建 0949 优质协调 青海 0167 失调江西 0949 优质协调 宁夏 0439 勉强协调山东 0729 协调 新疆 0283 失调显,如协调度得分较高的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其森林覆盖率都较高,同时,城镇化水平也较高,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595,其城镇化率也达到6077,同样,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907,其城镇化率也达到64,因而这些省份主要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质协调状态。而相对来说,协调度得分较低的地区,如西藏、新疆

28、、青海等省份,森林覆盖率都比较低,如新疆和青海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0,城镇化率也比较低,一般都在45以下,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5373),这些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等的影响,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失调状态。4启示与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东部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优质协调的省份,其经济发达程度也比较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区域有良好的产业结构,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当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二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较为重视,尤其是非常重视城市森林

29、覆盖;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则会制约两者的发展,因此,各区域有必要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同时,本研究就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8】。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城镇化开发过程中要配套做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公共

30、交通和道路绿化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城镇经济建设、城镇政治建设、城镇文化建设、城镇社会建设中,并处理其相互问的关系。围绕人居环境优化、生态建设、低碳环保等理念,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转型应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转型,重点往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治污、生态修复、资源回收、绿色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现代物流、设计规划、智能管理和金融保险等相关生态型产业发展【9】。三是实施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尤其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

31、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企业低碳发展10o囝参考文献:1熊曦,柳思维,张闻,等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 (8):7175【2Ducrot R,Page C,Bommel Pet a1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Urban Systems,2004,28(1):85

32、1063Portney KCivic eng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in the UnitedStat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5,65(5):579-59 14Beall J,Guha-Khasnobis B,Kanbur RUrbanization andDevelopment: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10:3003275文tJ李星山东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

33、1471506】巩芳,李婷内蒙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0701073【7】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湘论坛,2014(I):47528尹少华,米伟明,李少艾基于SWOT分析的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l5【9熊曦区域工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分析基于200642013年湖南的实际情况叨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6):120125【10RIJ晓玲,熊曦工业企业效益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动态比较基于ABS冶炼公司“十一五”以来的数据J】财政研究,2015(3):1620(责任编辑:朱莉丽)188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