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节选)》《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立其诚(节选)》《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选修中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限时训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修辞立其诚(节选)张岱年课本原文1-4段全段。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课本原文第十段全段:“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 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 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
2、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 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 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 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 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 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 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 病。一般人似乎将品
3、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 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 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 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 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 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 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 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
4、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 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 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 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 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人为自己活着
5、,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 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 是做戏J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 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 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 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 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 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
6、了些戏味.(原载星期评论,有删改)1 .下列填入材料一第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2 .材料二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A.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B.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C.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D.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3 .下面对两则材料中论证
7、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4 .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材料二中说: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 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选自:课本自卢梭怜悯心是人的天性中,从第二段“此外,霍普金 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起,直至本文第五段结尾止
8、。材料二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见到孩童将掉入井中,都会心生怵惕恻隐。 怵惕即惊惧、惊恐,遇到紧急事件尤其是灾祸时,人会自然感到惊恐。恻隐一般解释为同 情和怜阀,即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怵惕作为应激性情感,伴随事件发 生而出现,随事件完成或消失而逐渐平息。在目睹孺子入井的情境中,恻隐与惊恐虽然同 时在心中涌现,同样都是不经过利益计算和理性考量,但二者本质不同,若将惊恐定义为 一种心理状态的话,恻隐显然是一种具有内容和指向性的情感。恻隐作为一种哀痛的情感, 应进一步限定为对他人的哀痛,恻隐不是自己受伤、遭遇苦难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而是作 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内心感受到的
9、痛苦。两者区别在于,自己被割伤感到痛苦,是生 理性的;自己遭遇苦难而感受到痛苦,虽不完全是生理性的,但也是一种生物本能。然而 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这苦难本质上与旁观者是隔绝的,它不会导致旁观者本人也 遭受苦难,如孺子入井完全不会导致旁现者入井。此时旁观者面对他人苦难切实感受到哀 痛,既不出于利益算计,也不出于生理本能,”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此哀痛情感才具有道德价值。(摘编自李春颖孟子恻隐之心中的情感与德 性)5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怜悯心产生于自尊心和自爱心之前,所以能克制它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
10、的幸 福而损害他人。B.怜悯心会让每个人无法拒绝温柔的声音,因而在自然状态下,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相互 保存。c“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是理性的自爱;”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 害他人的利益”是源于天性的怜悯,卢梭更认同后者。D.卢梭认为,除了具有苏格拉底那种素养的人外,大多数人无法通过理性来获得美德,相 反,过于理性会使人丧失怜悯心。6 .依照材料二的解读标准,材料一中“动物”的行为不属于“恻隐”的一项是()A.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B.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C.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D.有些动物会以某种方
11、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7 .卢梭的“怜悯心”与孟子的“恻隐心”共同特点是什么?(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 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 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 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 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 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
12、因此,苏格拉底 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 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 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 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 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 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 结构的追问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 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
13、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 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 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 创立者。(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 质)材料二: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 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 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 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 现
14、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 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 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 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 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 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 学研究会追问“道
15、” ?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 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 处于形而上学中的J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 “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 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 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
16、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确立准中西圣强调历孔子的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 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 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
17、人立言北 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 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 化。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 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 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 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 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 而著称的。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 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
18、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 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 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 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 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 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 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 无论是一
19、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 白。(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 底)8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 逻辑。B.材料一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 时代。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 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9 .根据材
20、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 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二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 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10.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C.
21、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8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 逻辑。B.材料一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 时代。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 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9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
22、确的一项是()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 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 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10.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
23、高于理性”的理论。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第一单元四课一课内限训答题卡4.(4分)7. (6 分)11.根据材料三,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4分)第一单元四、五课一课内限训答题卡4 (4 分)7.(6分)11.根据材料三,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4分)答案1 .C解析 联系后文”是最明显的不诚”,可知所填句子应以假设承接前文,得出结论“说假话”;而且内 容应是与“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2 .D解析材料二中朱自清说“但是一般人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两句话可以作为“一般人似乎
24、 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含意的注解。D项只是在标榜自己的诚恳,没有混淆品性与态度。3 .B解析A项,材料二没有运用并列式结构。C项,两则材料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D项,两则材料的语言 风格颠倒。材料一是引用很多古语,谈端正学风的问题,属于比较严肃庄重的风格;材料二是朱自清谈从日 常生活中感悟到的做人的智慧,语言比较活泼生动。4.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如一,心口一致。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5. C 6, A7 .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人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都是脱离特殊性关系和自利的功利动机。都有助于促使人们对那些遭受苦痛的人采取帮助的行动。8 .D 9, D 10, C 11: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 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