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通过句式、节奏、用词来感受古代小品文的特点。2.品味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文中“主客一体”的诗意境界。二)学习要素1 .以拼散结合、节奏明快、用词考究,呈现出形式和内涵的双重之美。2 .在主客一体、寓情于景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领悟。二、文本解读(一)课文整体直兄短文二篇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风格迥异 的文言小品。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作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其实是南朝齐梁年间思 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书信的部分节选。六朝时期,不少文人往往希望从大自 然中得到精神的慰藉。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这封书信中,不仅与
2、友人 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于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还将 自己比肩谢灵运,颇有自得之意。首句中的“美”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描绘了山之高峻、水 之澄净、林竹之青翠的四季之景。然后又转向一天当中的早晚之时,通过描 写猿鸟、游鱼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发。这里的描写采用拼 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句式整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文中采用多种视角的变换,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 写江南的山水鸟兽,用笔虽简,却能精准地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描绘出一 幅宏大开阔、万物勃发的江
3、南山水美景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和 谐相融的自在畅快。“实是欲界之仙都” 一句,将江南山水比作人间仙境,直抒胸臆,毫无掩 饰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面 对山水美景的由衷感慨,情感丰富细腻,意蕴起伏跌宕,可谓神来之笔。如果 说“康乐”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先贤谢灵运畅游自然、寄情山水的仰慕与追随, “未复有”三字则急转而下,道出了作者对当今世人不懂山水、不解风情的深 深惋惜。“与其奇者”看似指向康乐,其实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中 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真是一波三折,含蓄隽永,回味悠远。 散文的自然流畅和骄文的整饰凝练在文中实现了有机
4、结合,形成了一种圆融畅 达的风格之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作者苏轼被贬滴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 的作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仅仅85字,却能将叙 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 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 表达了作者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文章开篇为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然后写景,运用 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 悠然清雅的夜色之美。最后是议论和抒情,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 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
5、自己融孤寂、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 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重点语段细读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为文章首句,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看似平和自然,却立意深远,一个 “美”字道出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六句选取了峰、流、石壁、五色、林、竹等景物,围绕其特征加以生动的 描写。“人云”这一夸张描写是对“高”的具化,突出山之高耸与雄伟;“见底” 一词通过写实,表现水的清澈与透明,作者通过视角变换,先仰后俯,让山水尽 收眼底,给人一种开阔宏大之感。接着是平视四周之景:色彩纷呈的石壁,郁郁葱 葱的树
6、林和竹园,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此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形色皆 具,精彩纷呈。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竟跃。这四句描写从上文的“四时”转向了一日之早晚,并且聚焦于猿鸟鸣和沉 鳞跃。通过对其动态描写,描绘了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夕阳西下,水中潜游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展现山间万物灵动自由、生机盎然 的景象。用词精准,画面灵动,再一次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好。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描写堪称高妙!全句无一月字,却让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积水 空明“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月色如水,澄澈通透;”藻荷交横“给人一种动 态之美,既承接上句“积水”这
7、一比喻,又借水草的摇曳多姿来写出了竹柏倒 影的清丽雅致。这处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设喻精巧,想象奇特。作者沉 浸其中,主客融为一体,既描绘了月光笼罩之下的清幽世界,又暗含了作者遭 受贬滴、身处逆境中自解自适的生活状态。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来抒发感叹,其中的“闲”字乃点睛之笔。 到处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柏,可是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来静心赏月的,除了 自己和张怀民,应该没有别人了吧?这一句道出了作者遭贬后滴居黄州的闲散 生活,明显有一种苦闷悲凉在其中。但这个夜晚的月光如此皎洁清幽,竹柏之 影如此清丽雅致,能让自己有幸看到,令人欣喜,陶醉其中
8、,乐而忘返,也是 事实!是幸还是不幸?只能说苦闷之中杂有欣喜、洒脱、旷达的复杂心绪,自嘲、 自慰、自许、自解,万般情,一语皆蔽之。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反复诵读整句,借助联想和想象绘制“仙都”胜景,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2 .揣摩结尾散句,探究作者隐逸山水的志趣追求。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是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 的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稼(今江苏南京)人。三 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曾多次派使者礼聘 其到朝中为官,他坚辞不受。无奈之下,梁武帝只能经常和
9、陶弘景书信往来, 请教治国理政之道,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三)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L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2 .看图背美句,理清其顺序,并体会运用这种顺序的好处。3 .山川之美串串说:任选一景,参照句式,运用修辞手法,美说山川。句式:美在,如:一座座山峰,美在其雄伟高耸,它们一个个直钻云层,好像不把天戳个窟 窿不罢休。活动设计二:写景技法大转盘“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视角 多样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顽,沉鳞竟跃。“这十句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作者究竟 运用了哪些手法?说说你的理解,看看是否和上边转盘上的内容一致。“高峰
10、人云,清流见底。”两句仅八字,先仰视后俯视,对仗工整,生动 地写出了山之高耸与水之清澈。一高一低,俯仰之间,山川美景,尽收眼底。 可谓开合自如,气象宏大。“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四句转为平视,极目 远眺中,视野极为开阔。五色石壁和青翠竹木,相互映衬,色彩纷呈,如画 卷铺展,一片绚烂多姿。“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顽,沉鳞竟跃。”这四句对应一早一晚,描 写了自然天地间生物灵动的场景。通过聚焦“乱鸣” “竟跃”两个特定的画 面,传达出一种自由蓬勃的生命气息。这十句描写,采用多种视角,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 写江南山水鸟兽。”一切景语皆情语”,精炼形象的描写
11、,处处透露出作者对山 水的喜爱及置身其中的自在畅快。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1 .写一写: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为下列句子添加主语。(1)()能与其奇者。(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A.康乐(谢灵运)B.世人2 .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康乐)能与其奇者。(2)(世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追慕与赞赏及对世人不懂山水风情的 惋惜之情。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康乐”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康乐的追慕与赞赏。世人“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世人不懂山水风情的惋惜之情。那作者呢?通 读全文,从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中,可以
12、看出,“与其奇者”不仅指向 康乐,还暗含着作者也“能与其奇者”,从而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 中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四)课堂小结陶弘景用高妙的笔法,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宏大开阔、绚烂多姿的江南山水 美景图,表现了自己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的自在畅快。他让读者明白,美丽的 大自然,不仅能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更能陶冶情操,抒发性灵,让人流连其 间。希望同学们也能走进自然,发现美好,抒写真情,给生活增添一份雅趣。(五)布置作业1 .熟练地背诵全文。2 .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文章写成白话散文。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二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景语皆情语”的意蕴。2 .提
13、供资料,围绕“闲人”二字探究作者的复杂心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 度。:二)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从文章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地点:承天寺;时间:夜晚;事件:游玩。=)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简画夜游路径1.朗读课文,圈画出此次夜游的要素。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同游人:被贬之人张怀民;夜游的起因: 月色人户;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活动设计二:共赏月下美景1 .圈画夜游所见美景,反复赏读,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荐纵横交错,原来 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 .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
14、内心情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竹柏影也。天上皎皎一轮月,洒下了空明澄澈的月光,地上的竹柏倒影婆娑淡雅,令 人沉醉其中。一个“盖”字,写出了作者先醉心于虚幻世界后回到现实生活 时的恍然大悟。朗读时,把“盖”字读得长一点,能更加体会到作者的这种 心境。活动设计三:一词见风流1 .下列句中,哪个词语删去不会影响句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闲人”。2 .作者称自己和张怀民为“闲人”,他们当时处于怎样的境况? 学生交流作者与张怀民的生平。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有职
15、无权,在城东坡上租50亩荒地,经营生活。诗句“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刘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这就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 写照o1083年张怀民也被贬滴到黄州,刚来时居住在承天寺,和苏轼交情很好。曾在住所旁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他为人豁达坦荡,从不把被贬之事放在 心上,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养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 人。3 .品一品“闲”字况味有几许?(1)结合文章和作者生平,你能读出哪种“闲”味?因为被贬,有职无权,没有官家事务,所以生活较为空闲。皓月当空,良辰美景,又有境况相似、志同道合的友人相伴散步,可以看出作 者的闲情雅致。(2)齐读补充资料,再品
16、“闲”字。苏轼自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1岁中进士渴望“致君尧舜”; 38岁任密州太守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杀敌, 建功立业;40岁任徐州太守时抗洪救灾,力挽狂澜;他在政论文章中一再阐述“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苏轼,内心真的想做一个白天种田晚上赏月的闲人吗?再读最 后一句,又能读出怎样的意味呢?苏轼满腹经纶,胸怀壮志,却被闲置弃用,再读“闲人”二字,分明能感受到 一丝悲凉、无奈、苦闷的心绪。(3)朗读名句看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本无家更安往? 晅故乡无此好湖山。 州苏轼的后半生不断被贬滴,颠沛流离,但从这些词
17、句中,可以看出他淡然 无惧、洒脱豁达的性情。如果了解了苏轼的性情,再读最后一句,是否也能感 受到他的平和达观、自嘲自慰呢?(4)下列语气词中,你认为哪个放入句子最佳?试读一下,然后说说你的 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A.哎 B哈哈C呜呼D.呀一个语气词的添加,让我们看到了深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之下的苏轼可 能具有的不同心绪,让遭受贬滴、弃置不用的苏轼在苦闷之中杂有欣喜、洒脱、 旷达的复杂心绪愈发显性化。这句话中,包含了自嘲、自慰、自许、自解等诸 般情情,皆由“闲”字而起,可谓一字见风流。课堂小结匕一篇仅仅85字的短小游记,带领着我们穿越历史,回眸千年,走近了苏轼 这位伟大的先贤。这篇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借清幽宁静的月光 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绪。林语堂曾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 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 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谈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 绘出苏东坡的全貌。“看来,这篇文章的学习,仅仅是我们了解苏轼的一个小 小开端。(五)布置作业1 ,熟读成诵。2 .摘录两首作者被贬黄州的其他诗文,感受作者的不同心境。3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