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9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 动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 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争当建 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有效途径。依据苏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编制苏州市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一、服务业发展基础与环境(一) 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苏州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 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服务业创新型企业,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建 设,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
2、点,服 务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十二五” 期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 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1 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二五”以来,苏州服务业发 展规模逐年扩大,2015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7243 亿元,为 2010 年的 1.9 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 速达 12.2%,高出 GDP 年均增速 2.7 个百分点;占 GDP 比重从 2010 年的 41.4%提高到 2015 年的 49.9%,创历史新高。2015 年,全市 2 服务业完成投资 3916 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 63
3、.9%,成为 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实现税收 1159 亿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提高至 6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 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 34%上升到 36.6%,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 渠道。图 1:20102015 年苏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变化趋势2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快 速成长,成为推动苏州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5 年,金融业 实现增加值 1180.4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 16.3%,成为苏州第二 大服务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15 年社会物流总费 用 2145.6 亿元, 占 GDP 的比率达
4、14.8%,低于全国 2 个百分点。 科技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落户苏州,建 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创业园) 和孵化面积均居全省首位。文 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7%;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传统服务业比重稳中趋降, 3 规模最大的批发零售业占比由 31.2%下降到 26.9%,房地产业占比 由 14.2%下降到 12.4%。专栏 1:2015 年苏州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概况1金融业。 2015 年,全市金融资产达 3.8 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 高到 8.1%,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 759家,全市金融机构人民
5、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659 亿元、19200 亿元,金融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十。2物流业。2015 年,全年完成社会物流总额 4.87 万亿元,苏州港完成货物吞 吐量 5.4 亿吨,集装箱运量 510.2 万标箱,太仓港成为全省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试点口岸, “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全年开行出口班列 90 列、进口班 列 12 列,货值 8.7 亿美元。城市配送日均配送量超过 4800 吨,配送终端超过 2600 个。3信息技术服务业。2015 年,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超 1800 亿元,约占全省 的 1/4。全市拥有省级以上软件园区(基地) 3 个,其中国家级软件园 1 个
6、。全市累 计认定软件企业达 1083 家,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27 家、信息系统资质企业 46 家。4文化创意服务业。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逾 4100 亿元,从业 人员超过 60 万人。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诚品生活文化商业综合体等项 目建成投用;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累计分别达到 8 个、 15 个和 55 个。第四届“创博会”成功举办,交易总额 50.4 亿。5旅游业。2015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 1863.6 亿元,旅游外汇收入 20.02 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1.06 亿人次,成功开展北美客源地和 TripAdvisor 推
7、广 项目。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常熟成为我国第 8 个联合国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苏州获评全国“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6商贸业。2015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24.8 亿元,其中,批发 和零售业实现 3887.45 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 2014 年增 长 18.0%。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 589 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 82 个,拥有国家级特 色(著名) 商业街 17 条。7科技服务业。2015 年,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 170 亿元,全市技术合同认定 3766 项,合同金额 71.8 亿元。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科技
8、部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 家级、省级新型孵化机构分别达到 8 家和 47 家,均居全省首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58 家,其中国家级 15 家。8商务服务业。2015 年,全市实现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550.7 亿元,占服务业比 重达 7.65%。总部企业累计 83 家, “中央商务区商务中心区专门化商务中心” 三级网络层级体系进一步完善。 4 3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十二五”以来,先进制造业与 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加快,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迅 速崛起,五年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达 38%,2015 年突破 7000 亿元,好孩子、同程网、食行生鲜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型
9、企业快速 成长,品牌优势凸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模 式,“十二五”末全市拥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700 余家,从业人 员超过 2.5 万人,产业规模超过 520 亿元。服务外包以产品技术 研发、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为主的 KPO 占据主导地位,2015 年 服务外包执行总额 62.7 亿美元,是 2010 年 4.9 倍。服务贸易规 模达到 125 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 聚区落户苏州,五年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5件增加到 27.45 件。4 空间布局彰现新特色。 “十二五”以来,服务业空间布 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两条发展轴、沿江沿湖沿沪三
10、 个服务业产业带;其中,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迅速提升,东部综 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 正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至 2015 年,全市共有省市两 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81 家,其中省级 20 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 “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得到 全面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 效,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5 图 2:苏州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空间布局5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十二五”期间,苏州对外开放 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明显提 高。 2015 年服务业实际使
11、用外资 26.7 亿美元, 占全市总额的比 重达 38.1%,比 2010 年提高 10.8 个百分点。引进和形成具有地 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累计超过 200 家。创新试点继 6 续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 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获批成为国家电子 商务示范城市,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全面发展,跨国公 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张家港保税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 试点有序开展。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 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 业占比大,新兴服务业尚未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生产性
12、服务 业发展滞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还不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 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涌现不多, 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服务业发 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二) 发展环境。综观国内外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机遇 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 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 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13、制造业 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业正与制造业一 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服务业新业态、新模 7 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 和创新日益活跃,并带来发展格局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服务 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这将为苏州“十三五” 期间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空间。然而,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 代,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围绕市场、资源、人才、 技术、标准的竞争更趋激烈,供应链竞争、高端服务业竞争更加 明显,加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对提升我市服务业质量和水 平提出了新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
14、济进入 迅速扩张期,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 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国家“十三五”规 划明确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 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 务型转变,发展和繁荣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结构的重 要突破口。同时,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面推进形 成的内生动力,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 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 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经济 发展新信号和“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实施 释放的政策红利等,都将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从我市看, “十
15、二五”末,苏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 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发展服务 业已经成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推动服 8 务业加快向其他产业渗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同时,苏南 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中 国(苏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先后落 地,这些重大制度创新的推进实施,将有效激发苏州服务业的发 展活力。加上苏州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定位为特大城市,对城 市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 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应该看到,周边城市的产业 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由交通便捷
16、和信息技术进步引起的服务消 费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约束、体制机 制障碍等内部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均给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影 响。“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优化服务经济 发展空间布局,促进苏州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苏州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 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 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高 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17、会,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 军排头兵”发展定位,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取向, 以提高 9 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着 力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产 业业态、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 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加快构建与创 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 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的示范区、 全国服务型制造的先行区和长三角服务创新的引领区。(二) 基本原则。1 坚持创新发展。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引导企业开展技术 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18、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服务业新产业 新业态。立足开放创新平台,加快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 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水平 提升。2坚持融合发展。树立“大产业”概念,借力“互联网+”,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创新融 合,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城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 集聚发展,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创新与城市提升双赢。3、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 引智并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 经济带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服务业市场对外 开放,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服务业发展。4
19、 坚持品牌发展。依托苏州本地产业基础与优势,深入发 10 掘苏州资源要素和历史传承,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亮点的集 聚区和示范区,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提升 “苏州服务”品牌影响力。5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打造要素有 序自由流动、资源充分合理配臵、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各板块服务 业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服务业 向农村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全面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 发展目标。总体实力:服务业总量占比继续扩大,服务业综合服务功能 大幅提升,“三二一”产业结构得到巩固夯实。到 2020 年,全市 服务业增加值总量
20、超过 1 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 左右。产业结构: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 务业为重点、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到 2020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0% 左右。发展贡献: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税收增长、吸纳 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到 2020 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超过 50%,服务业税收占全市国地税总收入比重达到 50%左右,服 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 40%以上。开放创新:服务业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服务业国际 11 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 2020 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 15%左右,服 务
21、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 40%左右,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服务 业占比 60%左右。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市场 占有率高的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服务品牌,提 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全国服务业企业 500 强中争 先进位, 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1/5。表 1:苏州市服务业“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15 年2020 年备注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亿元7243.210000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9.953 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0 左右服务贸易亿美元125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38.140 左右境外中方协
22、议投资额服务业占比%61.560 左右服务业税收占比%4050 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36.640 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424.8年均增长 8%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8.1超 10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710旅游总收入亿元1863.63000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亿美元62.7100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7000年均增长20%以上 12 三、发展重点(一) 突出十大重点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抓好科技服务、文 化创意、信息技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十大 重点服务产业,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 展动力转换。1科技服务。围绕
23、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高地一基地”目标, 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 业态发展水平。到 2020 年,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 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 350 亿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 业重点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鼓励高校、院所和各类企 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扶 持中小企业发展细分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形成完善的研发体系。 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为抓手,加快推进苏州自主创新广 场二期建设,集聚更多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把广场建设成为覆盖 全市的综合性创新资源配臵中心和成果
24、转化中心。支持研发设计、 创业孵化、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机构规模化发 展,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科技服务集团。提升科技服务功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政府、创投、 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协同支持创新发展 13 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 创业投资机制,引导创投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 小微企业。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持续扩大“科贷通”业务规 模,探索投贷联动试点等业务创新,积极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支持 科技型企业。加快建设“科技服务超市”平台,充实提升技术转 移(成果转化) 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研发公共服务、科技咨询 服务、科
25、技孵化服务五项功能,实现政策兑现的全流程。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实施“创客天堂”行动,重点打造 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高新区苏州创客峰汇、昆山两岸青年 创业园、苏州自主创新广场等众创空间。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 设水平,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全链条服 务,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特色 化发展。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应用“众创”、“众包”、“众 扶”、“众筹”等新理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大众 创新创业服务。到 2020 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超过 300 家,新增创新企业超过 3 万家。专栏 2:众创空间2015 年 1 月,国务
26、院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 新平台。3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众创空间”成为新热词。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 2.0 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 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根据互联网应用深入发展、创新 2.0 环境下创新创业 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14 国外 FabLab、Hackspace、TechShop、Makerspace 等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对科技 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Maker 概念引入中国形成
27、“创客”概念,国内发展众 创空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 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 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 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2015 年,苏州市认定“张家港市互联网众创园”等 41 家单位为市级第一批众创 空间,全市共有 8 家和 47 家新型孵化机构分别纳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 管理服务体系,金鸡湖创业长廊、苏州创客峰汇、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集聚区、 昆山高新区海创集聚区被列入 2015 年度省级众创集聚区试点,均居全省首
28、位。2文化创意。依托苏州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 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强市,到 2020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 术、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广告等六大产 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基地 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姑苏 69 阁文化创意产业园、镇湖苏绣文化产 业集群等载体,将古城区以及木渎、沙家浜等培育成传统文化产 业创新发展的主平台,着力把苏州科技城文化科技产业园、阳澄 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开发区载体建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 新平台,推进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
29、化产业示范园区。着力提升 苏州创博会的会展水平,努力建成国际知名文创产业展示和交易 平台。增加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利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15 以及全市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传承和发 扬光大传统工艺,变艺术工艺为生活工艺,推动传统工艺产业化, 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 加快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满足广 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壮大文创产业主体。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 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 力的文化创意领军企业。积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建设
30、众创空间、扶持文化创客,培育更多文化市场主体。打造知名文 化品牌,加强创意设计,建立创意设计品牌数据库,支持太湖雪 丝绸、蓝海彤翔、蜗牛数字等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文化双向开放。积极拓展境外市场, 以凤凰传媒、欧瑞 动漫等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为基础,建设一批海外文化贸易平台,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文化企业。鼓励传统文化积极开 拓国际市场,加快影视动漫、文艺演出等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 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和文化活动,促进创 意设计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积极吸引知名创 意设计企业、机构、研发中心入驻苏州,提升文创产业国际化水 平和市场竞争力。3旅游服务。加快推
31、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 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力争到 2020 年旅游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16 超过 6%,入境游客总量达到 210 万人次/年。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古城文化旅游、国际都市商旅综合发展、 环太湖山水健康度假、水乡古镇文艺旅游、环阳澄湖湖荡休闲度 假和滨江活力休闲等六大特色旅游板块,构建全域特色板块主体 化发展格局。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为依托,发挥古城内积 淀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地段的资源优势,推动“一 区一技”、“一园一品”,推进古城旅游从“园林景点”向“遗 产社区”跨越。以苏州古城为中心,联合山湖园镇外围重点区域, 集聚核心产品、品牌
32、企业、国际化服务,整体打造世界级文化旅 游目的地。专栏 3: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 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 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 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苏州将全力打造“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气息浓郁、古今交相辉映、 城旅一体发展、全民共建共享”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综合产 业、创意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开放共享型产业和重要支柱性产业在苏州新一 轮发展中
33、的引擎作用,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坚持“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 旅游发展格局。一是以“旅游+”为主线,推动旅游业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 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区域联动,探索古城旅游发展 新模式,推动建设环城游憩带,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县市、乡村、度假区的互联互通。 三是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资源“三权分离”、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古城旅游、 文旅融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衔接、诚信体系建设、旅游人才建设、整合营销、产品创新机制、旅游数据统计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性探索。 17 创新旅游产品。着力
34、打造品牌产品,引入国际国内一流的旅 游产业投资运营商和品牌项目,重点打造苏州古城遗产文化旅游 产品,深入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休闲产品,积极拓展金鸡湖、 太湖、苏州古城会奖旅游产品,持续开发太湖、阳澄湖、金鸡湖、 尚湖等湖泊休闲度假产品。加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创新 旅游产品开发机制,推进等级景区经营体制改革,搭建苏州旅游 产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完善环古城河及运河水上旅游、青 少年研学旅游、民宿、直升机观光等新兴产品体系。鼓励开发特 色旅游商品,推进“苏州礼物”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旅游服务。以苏州漫游卡、苏州好行等旅游产品提 升为突破,提高信息咨询、旅游交通水平。加强旅游公共设施建
35、 设,促进旅游景区、城市核心区、商圈的公共 WIFI 全覆盖,推动 旅游厕所革命,完善交通标识系统建设,推进乡村旅游、自驾游 等部分旅游市场服务规范发展。积极构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数 据中心、旅游产业监管平台,支持在线旅游品牌平台发展,推动 苏州旅游“线上线下总入口”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建设水平。4信息技术服务。“十三五”时期, 以建设“智慧苏州”为引领,大力发展以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服务 业,力争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S0%。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统筹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为全市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 18 提供基础。积极
36、推进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建设,力争每个板块形成 各自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大 数据产业应用试验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 IT 公司和大数据公司 来苏设立大数据研发中心、大数据应用中心,加快培育本地大数 据骨干企业,到 2020 年,拥有若干家超百亿级的全国知名大数据 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 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云服务、云数据、云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方案 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到 2020 年,全市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以上。提升发展软件业。加速推动软件从产品转向服务,放大嵌入 式软件研发应用。大力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及核心支撑软件,
37、分 布式无线射频编码解析服务系统软件, 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社会 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系统、各类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系统等, 加快推进互联网精准搜索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发展,进一 步拓宽信息服务领域。推进苏州科技城、国际科技园、昆山软件 园等集聚区建设,完善软件评测、系统集成等平台服务功能,重 点扶持引进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推动中小软件企业集聚发展。做优服务外包业态。加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重点培育供应链服务、信息运营等服务外包产业,倡导服务外包 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所拓 展的服务外包新业务,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 型服务外包企业。加
38、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世界 500 强企业和全 19 球服务外包 100 强企业,吸引国际服务外包龙头型、规模型企业 落户苏州。优化提升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高新区科技城、昆山 花桥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等载体功能,推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 展。到 2020 年,全市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 100 亿美元,总量继 续保持全省前列。专栏 4: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全产业链的革新,不亚于蒸汽机、 电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大数据产业未来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成为大数据时代国家之间综合竞争力的新标志。大数据产业能够将不同行业的各类数据资源归集整合起来创造新价值。工业领
39、域 将实现大数据在工业研发、制造、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推动制造业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基础上的智能化转型。同时,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领域与互联网联系紧密,对大数据依赖度较大,未来将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服务品牌、实施精准营销和推广定制服务。“十三五”期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仍将保持着高速增长,到 2020 年,中国 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产值。“十三五”期间,苏州市将建成 10 个“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和大数据产业孵化 基地,并创建出 1 2 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培育出 10 20 家超十亿级、2 3 家 超百亿级、1 家超千亿级的全国知
40、名大数据龙头企业。5现代金融。“十三五”时期,基本完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布局,金融产业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到 2020 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0%。转型提升传统金融行业。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 银行业务创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加快推进股权、债权、资产 证券化等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利用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做 20 强做优,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争取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到 2020 年上市企业数继续位居全国前 列,新三板挂牌公司超 500 家。积极打造股权交易中心、金融资 产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要素市场平台,推进环 境资
41、源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建设,建立金融要素、 资产区域内可流转、区域外可联通渠道。创新发展新兴金融产业。发展各类私募投资基金,引入设立 公募基金,完善区域性权益类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基金小镇,促 进基金业在苏集聚发展。做好持牌金融机构发展,努力争取设立 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规范许可金融机构的运作,扶植好融 资租赁、保理、担保等准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推动众筹、网贷、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 色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全市农村金融综 合服务站和 ATM “村村通”建设,探索移动金融服务,推广金融 IC 卡应用, 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持
42、续推进“三大高地”建设。打造机构集聚高地,推动总部 机构、新兴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在工业园区集聚,推动台资金融 机构在昆山集聚,推动保险机构在高新区集聚。打造政策试验高 地,对接上海自贸区,引入政策性试点;加快工业园区、昆山海 峡两岸合作区等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发展。打造改革创新高 地,做好改革创新试点,扩大业务规模,争取集聚全市超 60%的 业务量,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的 50%以上。加快形成工业园区金 21 融机构集聚优势,做大昆山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建成高新区国内 保险与科技结合示范区。9商务服务。“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提升法律、 会计、咨询、广告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
43、把苏州建成长三角乃 至全国商务服务最好、商务环境最优的城市。到 2020 年,全市商 务服务业增加值超过 1000 亿元。推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中央商 务区、商务中心区及专门化商务中心三级网络层级体系。围绕“服 务全市、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商务区”的发展目标,做优做 强工业园区金鸡湖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高新区狮 山商贸区三大核心商务区;加快建设苏州古城区、吴江松陵镇、 昆山玉山镇、太仓城厢镇、常熟虞山镇、张家港杨舍镇等六大副 中心商务区;重点推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月亮 湾总部集聚区、高新区北部现代商业集聚区、苏州西部科技金融 创新集聚区、太湖
44、新城总部经济群等专门化商务区建设。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上市公司、 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本地总部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 业集团在苏设立综合型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培育研发中心、营销 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总部经济。加快发 展会展经济,积极推动国内外知名会展、大型会议、高端论坛等 落户我市,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专业展会,打造具有国 22 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健全完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昆山花桥 国际博览中心、苏州文博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建设,发展各类高 层次、国际性展览和会议论坛的外包服务,构筑完善会展产业链。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提升发展会计、审计、
45、律师、咨询、 培训等商务服务业,强化品牌企业培育,推进行业规模化、国际 化、专业化发展。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支持开展行业关键设备 设施融资租赁业务和跨境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服务 小微企业。加快传统广告业优化升级,促进广告业和新媒体融合 发展。7 电子商务。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平 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十 三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 20%以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生产制造领域电子商务的普及 应用,引导全市生产企业采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代运营、跨 境电商、网上大宗交易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发展电子商务。鼓励
46、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 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批发市场 对接电商平台,促进大闸蟹及其他水产品、蔬菜等农产品电子商 务发展。加快建设“中国(苏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积极探索保税集货、市场采购、一般进口等多种贸易方式发展, 23 有序推进跨境电商园区和海外仓建设。依托“苏满欧”班列开通 运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做优做强电子商务载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鼓励 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东方市场交易中心、常熟服装在线等大宗 交易市场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加快发展同程网
47、、绸都网、婚 纱网等特色产业垂直电商平台;着力培育以苏州本地生活为主的 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 区域性特色服务平台。重点支持木渎金枫、高新区博济、工业园 区软件园、昆山花桥等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建设,引导电子商务 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扶持发展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 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加快完善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跨 境支付以及其它支付手段构成的综合支付体系。建立健全面向中 小电子商务企业的公共投融资担保平台、孵化平台、公共设施配 套平台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扩大电子商务基本公共服务的 覆盖范围。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建立交易诚信档案,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8现代商贸。“十三五”期间,加快推动苏州商贸业向品质化、服务化、 生态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商贸流通中心,全市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 8%。完善商贸布局。推进重点商贸节点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商贸 24 功能。提升建设观前、石路、南门三个商圈,打造兼具历史文化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