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我省将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逐步接近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服务业势能潜能将加速释放,迈入增长的快车道,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将出现持续上扬的拐点,符合追赶超越的阶段性特征。为促进“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1比重逐年提高。2011-2015年,我省服务业基本跟上了全省GDP增长的步伐,增速大体稳定,并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
2、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占比从34.8%上升到40.7%,总规模接近工业增加值。2投资持续高企。2011-2015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从5955.9亿元发展到12458.97亿元,年均增长22%,服务业投资占全省总投资的61%,是三次产业中投资最多的领域。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将迎来持续投资高潮。3就业人数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全省服务业法人单位20.12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76.9%;从业人员452.78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55.3%,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省新增就业量的70%,正在发挥吸纳就业主力军和增加收入主渠
3、道作用。4主要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80.26亿元增长到711.91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居西部前列;旅游业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14亿人次,总收入1.07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高出全国增速1.1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15.5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速达到18.3%。5新业态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服务业增长的新引擎。A股上市公司达到43家,居西部第3、全国第16位, 64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数量居全国第17位;服务
4、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92亿美元,年均增长21.9%,高出全国增速10.9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692.9亿元,同比增长4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十二五”我省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层次偏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省服务业增长速度虽高于全国,但在GDP中的占比较低。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国为50.5%,我省是40.7%,低9.8个百分点;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1%,我省是
5、47.6%,低6.5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是“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够,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发达,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先进水平,物流、商贸水平与区位优势不相匹配,向西开放的前沿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金融创新、融资能力和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需要,银行存贷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缺少核心技术、创新服务和龙头企业、著名品牌带动。服务业人才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深化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矛盾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
6、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陕西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追赶超越为主基调,以业态创新为主旋律,按照系统化思维,科学规划布局,创新政策支持,促进全省服务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功能增强、水平提高,努力构建支撑第一、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值高、就业面广、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二)发展导向1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产
7、业转型升级、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为目标,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寻突破,在集聚集约、优势特色中求发展,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打造全省经济追赶超越的新引擎。 2生活性服务业: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动能。(三)发展目标1发展提速。“十三五”服务业增速要高于全省GD
8、P增速,年均增长10%以上。2占比提高。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三五”末达到45%以上。3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达到13%以上,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50%。生活性服务业增速达到10%以上。陕南、陕北服务业增速超过关中,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4集聚发展。服务业总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加快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聚集区。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金融服务。一是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物流商贸体系,为文化、旅游、科教一体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功能支持。着力打造能
9、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开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和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二是建设四大金融区。西安金融商务区要依托西安浐灞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和西安领事馆区,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打造国内重要的离岸金融功能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要加强能源金融市场建设,创新能源金融工具,发展能源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西安高新金融聚集区设立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全球创新创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金融功能区要促进文化金融资源聚集,推进文化金融体系创新,加快文化金融财富管理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地方金融。统筹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大
10、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实现陕国投全金融牌照。推动民营银行的组建和设立,推进组建陕西金融信息发展公司。鼓励地方和在陕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基金管理等公司。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和大型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和金融集团公司。支持省金控集团打造规模较大的投融资平台,支持陕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秦农银行跨省域“走出去”。支持杨凌与神州数码共同成立新农银行。四是推进直接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和金融综合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推动我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推动我省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陕西股权交易中心
11、挂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到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年度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专栏1 金融服务重大工程发展金融市场主体。提高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度,增强陕西地方金融竞争力,大力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到2020年,力争金融机构数量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融资租赁,支持企业发行各类债务工具融资,积极发展私募投资(PE)和创业投资(VC)。到2020年,全省形成千亿级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集群,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翻一番。深化金融发展创新。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文化金融、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离岸金
12、融。到2020年,努力把西安打造成为区域性互联网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现代金融市场。做大做强区域性股权场外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担保和再担保市场,积极争取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交易所,加快组建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到2020年,陕西担保和再担保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对民生重大工程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力争每年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扩大农村金融供给。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三农”资金投放,鼓励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力度。 2现代物流。主要是全力打造“三网三港”(航空物
13、流网、陆路物流网、物流信息网,西安国际陆港、西咸新区航空港、自由贸易港)核心骨干物流体系,努力构建“两优两降”(优化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空间发展布局,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降低自营物流比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重点物流通道建设。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着眼于强化一带、联通一路,依托空港、陆港、口岸、信息四大平台,着力建设西安港、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等一批物流通道工程,全面提升航空、铁路、公路和高铁物流通道能效,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实现与“一带一路”区域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科学规划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商业设施布局,开展航空物流、保税业务、高端商贸
14、等项目建设,打造环机场高端商业中心。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推进空港新城地面交通、道路设施建设。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展飞机维修业务,建设航空公司综合运营基地。三是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建设。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多式联运功能区、商品交割基地、国际物流基地和生产服务中心,打造集跨境电商、保税仓储、跨境金融支付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成为粮食、肉类、整车等国家重要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内陆型中转枢纽港,构建“一带一路”陆海联运枢纽。四是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平台功能。将西安陆港融入国际贸易运输体系,发挥航空港口物流运输作用,建立陆港、空港无缝衔接联运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
15、域。建设保税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开展保税展示交易、融资租赁和境外维修。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发展新型贸易业态。五是培育引进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努力降低物流成本。重点建设西安港、西安综合保税区(二期)、宝鸡陆港新区、潼关物流港、铜川关庄物流园、陕煤(长武)物流园区、汉中褒河物流园区、延安新区物流中心、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榆林靖边商贸物流园区、杨凌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至3个百分点。 专栏2 现代物
16、流重大工程示范物流园区培育工程。培育西咸空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区、西安国际陆港等3-5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西咸综合物流园区、西部核心物流基地、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城等10家左右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国际物流通道拓展工程。开通至发达经济体及国际枢纽机场的全货运航线,进一步提升“长安号”班列运距、频次及辐射能力,积极开通西安至沿海港口的国际货运班列。现代物流提升工程。在西安、宝鸡等地开展共同配送试点,建设陕西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开展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提升示范。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物流金融工程。设立陕西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依托陕西煤炭交易中心、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场发展
17、供应链金融。3电子商务。一是加快培育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西安市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推进政策环境、支撑体系、服务应用创新。到2020年,打造3家以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5家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0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20至3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二是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或建设重大项目。鼓励企业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或知名品牌开展网络营销,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咨询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量
18、规模。三是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建设。支持阿里巴巴建设西安客户服务中心和陕西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推动建材、医药和农产品、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鼓励移动电子商务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推进制造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优化企业供应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推进西安国际陆港电商产业园、顺丰西安电商产业园、苏宁西北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中转配送中心)、当当网陕西运营中心、百利威(西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
19、目建设。到2020年,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5。 专栏3 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示范城市。支持西安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和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国家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示范园区。总结推广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经验,培育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市、杨凌现代农业和宝鸡市渭滨科技工业园等省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县(区)。支持15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
20、电子商务发展。示范企业。在生产、流通、文化、出版、中介、物流、社区等领域,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自建购销平台、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企业等类型,确定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4研发设计。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研发设计。建设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我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设计,加快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支持生物医药、钛钼钒新材料、3D打印、北斗导航技术应用等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抓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校企、院企组建创新联盟,发展产学研用合作
21、,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对外开放和服务功能。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并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强化各类高新区和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流动集聚,实现技术、资本、企业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推动“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和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支持科研、教育、工业协同创新,推进沣东新城科技资源统筹基地建设。三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
22、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加快研发设计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建设陕西煤业西安研发基地、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及企业孵化器、西安浐灞生态区科研创意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西安软件新城研发基地、西咸新区空港临空商务总部基地、杨凌农业创意与研发设计基地等项目。到2020年,全省新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
23、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专栏4 研发设计重点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完善无人机系统、陶瓷基复合材料、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等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相关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优势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目标,采用市场化方式加快工研院与企业的联合融合,深入推进工研院企业化运作,推动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升级,把
24、工研院建成成果孵化、技术开发、融资担保的公共开放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按照“省部共建、区校联建”模式,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开创优质教育、高端科研、产业承载、创新创业新模式。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推广。推广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4+1”模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模式,选择一批研发、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和股权激励等试点。5人力资源服务。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化、行业化人才市场。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建设高技术、农业科技、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工程建筑等人才市场,使专业性、行
25、业性人才市场成为引导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开拓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承接离岸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二是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鼓励新技术、新知识在人力资源服务中的运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支持人力资源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国
26、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市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及服务平台、中交科技城、西安高新区技术转移聚集区等项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层次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开发环境显著改善。专栏5 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和“三秦学者”岗位计划,引进5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设置300个“三秦学者”岗位。设立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遴选1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
27、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企业自主创新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引领陕西和西部发展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首席技师100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信息技术服务。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数据中心。面向丝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中心,推动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引进云服务器、云存储和网络设备生产企业,共建信息产业聚集区,打造物联网应用创新中心。加快西安软件新城、西咸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建设。二是全面完成“宽带陕西”和三网融合工程。支持西安
28、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和西安、咸阳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信息进村入户。三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发展移动宽带通信业务、远程教育、医疗等信息增值服务,建设“西部云谷”。加快工业机器人、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企业信息应用方案设计、集成开发能力,实现制造与服务业的无缝对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支持信息服务机构面向工业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
29、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应用开发和信息增值服务,拓展信息服务新业态。重点建设西咸新区云谷二期、信息产业基地及大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西咸新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中兴深蓝科技产业园、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等项目。到202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全面完成“宽带陕西”工程和三网融合,基本构筑“数字陕西”格局。专栏6 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工程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医疗健康服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和网络交流、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老年人关爱服务系统、公众出行统一服务等平台,重点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卡(居民健康
30、卡)、智慧教育和食品安全在线监管业务试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支持和鼓励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信息增值服务工程。推进“三网融合”,拓展全覆盖、高质量、跨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重点发展移动宽带通信业务、数字电视、呼叫中心等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工程。发展视频、音乐、旅游等智能终端信息服务,数字文化传播、数字出版发行等新业态,3D数字影视制作,动漫、网络游戏开发与测试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工程。依托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拓展软件研发、设计、测试等服务领域,提升行业解决方案、高端技术等服务能力。7
31、 会展服务。一是优化会展条件。完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会展中心等会展平台服务功能,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二是提升办展水平。充分发挥西洽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重要平台作用,提升合作实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商品展销活动。三是培育会展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大型会展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创意策划、广告宣传、代理招商、服务管理等展会活动服务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行业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西咸新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西安领事馆区、杨凌国际会展新城等项目。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5-8个市场化程度高
32、、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品牌展会;会展业年均增长20%,主要业绩指标进入全国前列。专栏7 会展服务聚集区西安会展业聚集区。依托西安国际展览中心、浐灞国际会议中心和大唐西市等,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和民间博物展会,整合会展资源,改善会展设施,打造西部“会展之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会展聚集区。依托杨凌农高会,走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展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专题展与农高会综合展的有机结合。渭南通用航空会展聚集区。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拓展国际通用航空会展平台,加大会展商品的策划、宣传和促销力度,构建渭南会展品牌。8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一是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
33、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二是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全省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机器人、能源、节能减排、LED 等新兴产业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共享平台,创建检测机构聚集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陕西产业特点,开展先进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三是发展质量技术咨询诊断服务产业。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中心,培育一批质量咨询
34、诊断、质量技术开发与先进质量技术推广服务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从产品改良、咨询评估、检测认证、标准研究、品牌运营、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建设开放性、竞争性质量服务市场,大力推动检验测试、市场商品监测、质量司法鉴定仲裁和工程设备监理等工作发展。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技术和服务共享平台,引导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建立若干个在国内有影响的检验检测集团和基地。专栏8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工程检验检测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工程。建设以新能源汽车、生物、互联网、新材料、工业机器人、能源、LED 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检测基地,并以检验检测基地为中心,整合各类检测资源,形成
35、产业聚集区。 认证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大对洋县等有机认证示范区扶持和品牌宣传力度,深化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新的有机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的有机认证示范区品牌,助推陕北有机认证示范区建设, 形成全省有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国家认证互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9售后服务。一是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对于列入“三包”范围的产品,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三包”规定的实施细则,严格履行三包”售后服务责任;对于未列入“三包”范围的产品,支持企业参照国家相关“三包”规定,制定相应售后服务规定并依法履行售后服务责任。二是促进售后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
36、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发展社会化售后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离售后服务,成立专业化的售后服务公司,建设综合性的产品备件、配件配送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开展售后服务外包。鼓励工业企业及时公布与售后服务密切相关的产品技术资料,加强对售后服务维修人员专业培训。鼓励维修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达到售后服务网络健全,售后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二)优化提升生活性服
37、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1旅游服务。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改善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一是打造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重点展示丝绸之路起始点形象,营造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地位,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丝绸之路游览服务基地、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开通陆、空一体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高水平建设秦始皇陵、法门寺、华山、太白山、瀛湖等景区。依托秦岭、黄河等自然山水资源,高起点打造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培育黄河、渭河、汉江风情旅游带,发展森林公园、湿
38、地公园、沙漠公园等特色旅游。深入挖掘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秦楚古道、褒斜古道等一批旅游线路。发挥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延安建成“国际红都”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城。支持陕旅集团在丝路沿线国家推广复制“长恨歌”演艺模式,加快推动境外实景演出项目建设。突出乡村特色,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4A级以上景区和大型山岳型景区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依托乡村、古镇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度假区。三是扩大旅游品牌推介。继续强化“山水人文大美陕西”整体品牌形象
39、,坚持“丝绸之路起点”、“红色旅游”、“秦岭国家公园”、“秦岭与黄河对话”等品牌营销,高起点宣传、多层次推广,切实提升宣传推介成效。加强旅游纪念品在体现民俗、历史、区位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推动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促进旅游消费。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四是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加快“互联网+旅游”平台建设,推动旅游在线、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发布等信息服务。建立公开透明的旅游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丰富老年旅游服务供给,积极开发
40、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适应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和基地布局。抓好西安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建设,推进3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450个重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20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业美食街。到2020年,力争创建10个以上国家5A级景区,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75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8%。专栏9 旅游服务重点项目历史文化景区。重点打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华清宫、大唐芙蓉园、城墙碑林、大唐西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周公庙、中华石鼓园、黄帝文化园区、乾陵、茂陵、统万城、石峁石城、药王山、玉华宫、
41、韩城古城、商於古道、蜀河古镇、秦直道等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完善延安革命纪念地、陕南红军革命根据地、马栏革命旧址、神泉堡革命旧址、照金红色旅游小镇、渭华起义纪念馆、两当起义纪念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扶眉战役纪念馆、旬阳红军纪念馆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自然生态景区。实施精品引导战略,重点推进华山、金丝峡、黑河、少华山、红石峡、太白山、翠华山、黄柏塬、玉华宫、壶口瀑布、乾坤湾、红河谷、关山草原、大水川、青峰峡、照金香山、黎坪、白云山、华阳、南宫山、凤凰山、瀛湖、天竺山、牛背梁、木王山等生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推广礼泉袁家村、周至水街、宁强青木川、兴平马嵬驿、延川文安驿、神木高家
42、堡古城、西咸泾河茯茶小镇、城固桔园生态观光园、平利美丽乡村、石泉后柳水乡、柞水朱家湾美丽乡村等发展模式,创新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450个重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休闲旅游景区。培育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积极开发登山、滑雪等体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居全挂车营地、自驾车营地。发展陕南三市和咸阳、铜川中医药健康旅游。依托大美佛汤城等项目建设完善秦岭北麓温泉休闲度假带。丝绸之路景区。依托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中心、欧亚文化博物馆群、丝绸之路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城、“汉风古
43、韵”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等旅游精品和线路。2文化服务。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一是培育多层次文化市场主体。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曲江文化产业集团、陕文投集团、西影集团、陕西广电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打造百亿元文化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引导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馆等民营文化主体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二是打造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文化精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大雁
44、塔、小雁塔、张骞墓和彬县大佛寺等文物保护工程建设。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万里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融合陕商文化,推进陕商文化博物馆发展。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交易平台,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形成“周原文化”、“红都延安”、“红色照金”、“两汉三国”等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服务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推进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新闻出版精品工程,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吸引力。四是强化政府购买
45、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基地等文化产业聚集区规模和水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比重达到6%。专栏10 文化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秦始皇陵文化景区、华山旅游文化景区、丝绸之路风情城、西部影视文化产业园、白鹿原文化景区、汉唐帝陵旅游项目、汉长安城遗址文化景区、岐山周文化景区、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乾陵唐文化景区、药王山文化景区、圣地河谷金延安、延安
46、文安驿文化园区、黄河壶口文化景区、黄帝文化园区、榆林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文化景区、中国石峁石城遗址公园、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景区、瀛湖文化旅游景区、商於古道文化景区、韩城司马迁文化景区等项目。3体育服务。一是改善体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完善“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品牌赛事、示范场馆和健身俱乐部。积极申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加快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网球等社会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
47、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发展西安国际铁人品牌赛事活动。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自然人文特色资源,举办汽车拉力赛、越野赛等体育竞赛活动。二是完善体育设施。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大力实施以“全运惠民”工程和十大体育惠民工程为重点的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48、、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实现县级公共体育场全覆盖,乡镇和城市新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超过70%。三是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培育建设符合市场规律、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鼓励其他主体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出资,参与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抓好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朱雀体育产业园区、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蒲城航空体育产业园区、杨凌水上运动体育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来陕设立研发、生产、配送中心,扶持本土体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在本行政区
49、商业中心和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体育产业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专栏11 体育服务重点工程公共设施。建设陕西省体育场、陕西省体育馆、陕西省游泳跳水馆、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长安常宁生态训练比赛基地、劳动南路全民健身广场、宁陕高原训练基地、省级冰雪运动中心、陕甘边红色骑行系统等项目。重点推进秦岭山地、朱雀、蒲城航空、杨凌水上运动等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新建榆林、铜川、咸阳等城市大中型体育中心,加快推进县级公共体育馆和标准足球场建设。竞赛表演。积极筹备第十四届全运会,落实好“健康陕西、全运惠民”工程。合作举办“丝绸之路大学生体育节”、“丝绸之路马拉松邀请赛”、“丝绸之路汽车(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