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903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9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 苏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跨越阶段。工业经济是新常态下苏州 筑牢经济增长、民生保障和生态环保“三条底线”的重要力量, 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强 市建设的主战场。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 2025 苏州实施纲要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纲要, 结合苏州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回顾一、发展成效“十二五”时期,是苏州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转 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五年。五年间,围绕打造 工业经济升级版,苏

2、州工业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牢牢把 握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有 效应对全球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带来的各种困难挑战,转型升级取 得明显进展,总体呈现稳中趋缓、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 势,为“十三五”时期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一)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双双突破 3 万亿元,分别由 2010 年的 2.85 万亿元和 2.47 万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3.57 万亿元和 3.05 万亿元,继续保持 2 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地位。工业增加值连续跃上 5000 亿元、 6000 亿元高平台,由 2010 年的 491

3、7 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6493 亿元, 按可比价年均增长 7.4%,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53.2%调整至 44.9%。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增加到 16 万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 业突破 30 家,由 2010 年的 22 家增加到 31 家,江苏沙钢集团连 年进入世界 500 强;新增以工业为主的境内外上市企业 48 家,至 2015 年底累计 100 家,新“三版”挂牌企业 250 家。“十二五” 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万亿元,达 1.1 万亿元,是“十一五” 期间的 1.7 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突破 1 万亿元, 达 1.4 万亿元。截至 2015 年底,全市累计

4、有 140 多家世界 500 强公司在苏投资设立 400 多个以工业为主的项目。2010 与 2015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亿元)(二)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制造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逐步扩展覆盖到 31 个行业大类、292 个行业小类,产值实现倍增, 3 由 2010 年的 7100.6 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14870.3 亿元,年均增 长 15.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1.5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8.8%提高到 4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 9022.7 亿元增长到 1.4 万亿元,年均增长 9.3%,领先规模以上工 业产值

5、4.9 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5.9%, 比 2010 年提高 9.3 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出现良性分化走势, 电子信息产业低端环节加快转移,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由 2010 年的 36.3%调整至 32.6%;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纺 织、轻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 12.7%、9.9% 调减至 10.4%和 8.2%;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和整体实力的装备制 造业实现产值 7538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18.3%提 高到 24.7%,取代钢铁产业成为第二大主导产业,其中高端装备 制造业占比由 2010 年的 15.5%提高到

6、2015 年的 42.8%。工业投资 结构总体趋优,2011 年至 2015 年累计完成新兴产业和技改投资 5850 亿元和 6580 亿元,分别占工业投资总量的 53.2%和 60%,其 中新兴产业当年投资比重由 2010 年的 34.2%提高到 65.5%。利用 外资量稳质升,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 资占比达到 48.2%。 4 60% 48.7%28.8%40% 20% 0% 2015年2010年2010 与2015 年全市制造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三)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 2010 年的975 家增加到 20

7、15 年的 3478 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到 10500 多家,其中 19 家跨入省第二届百强企业行列,2015 年规模以上 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1/4。大中型 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 80%,比 2010 年提高近 48 个百分 点;至 2015 年全市累计拥有省级外资研发机构 383 家,占全省总 量的 2/3,其中独立研发机构 33 家。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 中心 398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37 家、省级以上工程中心 (实验室) 43 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1 家,至 2015 年 底分别累计拥有 585 家、 328 家、 57

8、 家和 58 家。全市专利申请量 和授权量分别由 2010 年的 7.7 万件和 4.6 万件,增加到 2015 年 的 9.9 万件和 6.2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3 倍和 6.7 倍,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 16.8%提高到 43.8%,苏州 5 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各类技术交易成交额由 23.7 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73.8 亿元;全市工业企业与 180 多家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 1300 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实施项目近万 项。 2015 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1.5%,市级以上品牌企业 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 26%,分别比 20

9、10 年提高 21.9 个和 3.4 个百分点。60% 45.9%36.6%40% 20% 0% 2015年2010年2010 与 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四)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先降后升,扭转“十二五”前 2 年加速下滑态势,实利税和利润 分别由 2012 年的 1816.4 亿元和 1251.6 亿元,平稳恢复到 2015 年的 2134 亿元和 1518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和利润率由 6.3%和 4.3%,稳步提高到 7.1%和 5.1%。生态效益日益彰显,5 年来累计实施总投资 178 亿元的节能减排技改项目

10、1810 项,实现 年节能量超过 385 万吨标煤;累计淘汰落后企业 2400 多家,关闭 6 化工企业 1450 多家,拒批、劝阻 870 多个投资总额达 130 亿元的 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全市规模以 上钢铁、化工、纺织、建材、造纸和发电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 占比由 2010 年的 26.3%,下降至 2015 年的 23.7%。全市累计完成 1556 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计,14 万家企业参加环保信用评价; 新认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20 家,累计达 106 家;累计认定有效期 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93 家、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 4 家,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

11、合利用率连年保持在 98%以上。全市 17 家省 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 7 家开发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和张家港分别 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再制造示范基地。全 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由 2010 年的 0.917 吨标煤/ 万元,下降至 0.792 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 二氧化硫排污强度分别由 1.1 公斤/万元、 2.15 公斤/万元,下降 至 0.58 公斤/万元、1.19 公斤/万元。(五) 集聚集约高位提升。进入“十二五”以来,先后有太 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开发区等 6 家省级开发区

12、升格为 国家级开发区, 目前共拥有国家级开发区 14 家、省级开发区 3 家, 2015 年 17 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 全市比重近 90%。张家港保税区转型为保税港区,8 家出口加工区 转型为综保区。全市新增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 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内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15 家,累计达 28 家; 7 苏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等 5 家基地被国家工信部命名 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新材料产 业集群、昆山小核酸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全市拥有省发改委认定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12 家, 列全省第一, 12 家省级产

13、业基地实现的工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总量的 18%,其中超千亿基地 2 家,占全省的 2/5。全市新认定各 类市级特色产业基地 29 家,累计 130 家。 2015 年全市产业基地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0970 亿元, 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 35.9%。2015 年,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太仓市生物技术 和新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常熟、张家港和太仓市新能源产业集群 产值,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和吴江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集 群产值等均占全市相应产业产值总量的 60%以上, 昆山市、苏州 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总量的 4/5 强。53.2%60%44.

14、9%50%40%30%20%10%0%2015年2010年2010 与2015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8 (六) “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渗透工 业各大领域,全市正加快推进包含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产 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等环节的智 能制造体系,生产性企业在研发设计、企业资源管理方面的数字 化和智能化方面具有较高普及率,部分企业的智能产品处于领先 地位,有的企业已经形成了围绕全程供应链的智能制造运行模式。 至 2015 年,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8 家、试验区 7 家,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5 家、省级示范企业

15、 55 家,列入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426 家,累计创建省级数字企 业 32 家,沙钢等 8 家企业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贯标 试点企业。全市工业企业开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的 覆盖面分别为 26%、41%和 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的比例达 45%,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 127。在“两化”融合对 标分析中,苏州企业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指数均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领跑苏南 5 市,规模以上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数 均列全省首位。二、存在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苏州已成 为中国工业大市、全球制造业基地,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高附

16、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等工业化后期的典型特征尚未充 分展现。“十三五”时期苏州工业既有着转型发展的厚实基础和 巨大空间,又面临着新旧动力转换中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挑战。 9 (一)动力转换相对滞后。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 由 2010 年的 20.2%下降至 2013 年的 11.7%,2014 年和 2015 年出 现负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由 2008 年至 2010 年的 0.36,下降至 2012 年至 2015 年的 0.06。2015 年全市大中型工业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高于 1%,对外技术依存度 高达 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拥

17、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比重分别仅为 20%和 30%左右,与深圳等市落差较大。(二) 产业接续有待加快。 “十二五”期间,钢铁、纺织、 化纤产业产值年均增幅比“十一五”期间回落 18.2、7.9 和 17.4 个百分点,笔记本计算机累计转移产能近 2300 万台, 2015 年战 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比 2010 年下降 27.8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发展和结构性增长点的培育难以弥补落后产业的淘汰和 低端产能的转移,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三)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进入“十二五”以来,工业企业 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财务成本等大幅上升,其中劳动力成本 年均增幅保持在 10%以上,职工劳动

18、薪酬占工业生产成本的比重 由 2005 年的 5.3%提高到 2015 年的 8%左右,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相 当于东南亚国家的 3 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位徘徊,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由 2010 年的 6.5%下降至 5.2%,亏损面 由 15.9%扩大到 25.6%,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四) 产业层次不够高端。 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加工组装 环节,缺乏终端名牌产品。全市工业增加值率仅由 2010 年的 10 17.3%,提高到 2015 年的 18.2%,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0.5%,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 率 21 万元/人,与上海

19、、深圳等城市落差较大;2015 年加工贸易 出口占比超过 53.9%,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仍较为明显。(五) 传统优势明显弱化。全市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步入下 降通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由 2010 年增长 26.5%,回 落至 2015 年增长 0.7%, 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下降 5.2 个百分 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衰减。全市规模以上外资工业 企业产值年均增长 3.7 个百分点,落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0.7 个 百分点,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趋弱化。(六) 资源环境约束加重。苏州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生 态环保仍处于建设与破坏的相持阶段,2015 年全市单位土地面积

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1 倍和 9.2 倍。建设用地供应高度紧张,存量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 28%, 已接近 30%的红线。一次能源全部依赖外地调入,能源结构不尽 合理,工业废气排放量居高难下。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基本要求“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苏 州工业经济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跨越时期。一、争当“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成为苏 11 州发展新使命,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任重道远。2014 年 12 月,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江苏推

21、动经济发 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 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 江苏。中共苏州市委明确,努力争当“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 先行军排头兵,凸现了苏州在新形势下促进创新发展、加快转型 升级的历史责任。经济强是“百姓富”的幸福源泉,又与“环境 美”互为条件,更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物质基础,建设经济 强市成为苏州争当先行军排头兵的首要任务。苏州是全省工业经 济首位城市,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全球制造业基地,必须充分 发挥现代工业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突出工业经济在 苏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 结构战略

22、性调整中的主战场作用,努力实现大转强、量转质、低 转高的历史性跨越,建设质量效益更佳、产业结构更优、创新能 力更强、企业活力更足、优势特色更为鲜明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工业经济强市。二、世界经济尤其是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重大变 革,加快苏州制造业跨越发展势在必行。当前,信息技术、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 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 响。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物理系 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模式、生产组 12 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苏州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

23、级 迎来重大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贸格局和产 业分工深刻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弱复苏,新兴经济体经济增 长慢节奏,世界贸易出现周期性与结构性叠加的常态性萎缩,支 撑苏州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需环境不复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纷 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新一轮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和 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 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寻求制造业突围,苏州制造业面临“双 向挤压”。放眼全球,苏州工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科技革 命的重大机遇和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倒逼契机,持续深化打造工 业经济升级版,加快实现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苏州速度向苏 州质量、苏州产

24、品向苏州品牌的历史性转变。三、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形 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出路所在。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 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苏州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党中央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台中 国制造 2025, 并把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 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为苏州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 大机遇。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 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

25、动力等 13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粗放型发展 模式难以为继。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 动力,重点难点在工业, 出路也在工业。苏州工业经济必须针对 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新变化,坚持变中求新、变 中求进、变中突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拉动转为主要通过提质增效促进, 由主要依 靠制造业自身发展带动转为主要依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驱动, 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等全方位 创新。四、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工业是争夺地区发展优势的 主战场。面向“十三五”发展,国内区域经济版图正在发生重构

26、, 苏州工业经济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压力。上海市致力 于建设“四个中心”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协同 并进,大力培育“四新”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 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深圳市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 导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大力发展六大战略性新 兴产业,加快布局四大未来产业,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致力实 现质量型增长。重庆市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做 大做强“9+1”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 造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天津市把制造业作为实现更高起点 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大力发展十大产业集 群,致力打造

27、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成都市积极承接高端产 14 业转移,大力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全球产 业分工体系。苏州工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全面提升科技、 产业、品牌、人才、企业等核心竞争力,切实变先发优势为竞争 优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再创辉煌。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 为根本遵循,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 念和中国制造 2025 战略部署,适应并奋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

28、, 以加快“两 化”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注 重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全面推动稳增长和调结构 协调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 与生产性服务业同步发展,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统筹运用,实施 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战略,打造自主品牌,推动“苏州制造”向 “苏州创造”跨越,增强苏州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为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奠定坚实 基础。二、基本原则(一) 坚持创新引领。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体系, 15 探索创新模式,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成果转化, 推进技术进步和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新兴

29、产业。多措并举引才、 用才、育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二)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 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励企业迸发创造力。转变政府职 能,增强规划科学性,完善落实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励和服务创 新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坚持产城融合。注重产业集群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推进集聚联动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与互补,提高要素配臵效率。 加强不同行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供需对接、产学研对接, 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四) 坚持品牌提升。 围绕质量强市,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 体责任,加强质量监督,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打 造工业精品,加

30、强区域自主品牌培育和宣传,扩大苏州自主品牌 产品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五) 坚持服务增值。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精益销售、装备全生命周 期服务等增值服务。探索定制化生产,积极推进由生产型制造向 服务型制造转变。(六)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淘汰落后过剩产 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工艺,研发绿色产品,推进节 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16 率。三、战略定位立足“十三五”时期发展,展望建设工业强市中长期总体发 展目标,确立苏州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顺应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

31、业变革大趋势, 以聚焦面向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科 技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力与 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形成与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错位发展的格局。 建设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涌现一批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和产 业化项目。突出构建两大技术高地: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 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构建纳米技术产业化应用,依托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构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 技术高 地,使苏州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有序、 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衔接高

32、效,成为重大产业原创性、应用性技 术成果的重要策源地和转化高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 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全球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 节点,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制造业变革中争得一席之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制造业大 市现实基础, 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 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生产手段、产品以高附加值为主体、 17 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 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 新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加快 培育,打造并增强十大区域、企业和产品品牌国际竞

33、争力,形成 并推进十大年产销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走向高端,带动制造业整体 创新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产业、技术、管理、业 态、发展模式先进性彰显,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特征 凸显,在全球范围配臵集聚制造业资源要素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 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影响全球的扩散能力明显提升,加快成为 全球制造业竞争合作与分工的有力参与者和主导者。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转型升级示范区。 围绕充分发挥先 发优势、厚植发展优势, 以推进各级工业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 工业开发区升级版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全国领先、世界一 流的创新型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循环产业园 区,全面带动制造业由投

34、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动力转换, 全面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实现产业接续,全面带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利用外资方法、推 进双向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量增质升,全面带动低质低效企业 转型发展“凤凰涅槃”、促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化解落后过剩 产能、实现存量优化和企业升级,全面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优化 配臵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延伸融 合、实现发展空间新拓展,全面带动构建低碳制造体系、促进节 18 能减排和集聚集约、实现绿色发展,成为全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 探路者,实现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 展、共享发展的领跑者。四、发展目标

35、到 2020 年,将苏州打造成产业门类多元并进,新兴产业快 速发展,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企业质量效益加快提升,知识产权 支撑有力, 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新型业态纷纷建立,绿色发展成 为主流,整体水平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 形成十大区域、企业及产品品牌,打造建成十大年产值过千亿的 高端产业集群,重点产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以下预期目标:类别序号指 标2020创新 能力1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52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0.53规模以上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160自主 品牌4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地标型企业(集团)

36、 (家)405培育年销售收入达到 100 亿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 业(产品) 链806全市具有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万亿元)0.7质量 效益7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39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5产业 结构1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按市统计口径,%)55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01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8两化 融合13宽带普及率(%)9014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1331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51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5 19 类别序号指 标2020绿色 低碳

37、1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16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到(立方米/万元)13.51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16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完成省逐年下 达的任务指标第四章 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一、产业导向坚持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第一方略,立足苏州现有基础,培育 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 务业,推进全市工业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发 展体系。以新兴产业引领制造业形成“126”发展新态势:1 大超 级产业,即电子信息产业;2 大技术高地,即纳米和生物制药;6 大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如下) 。(一

38、)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1 万亿元。发展重点:突破大尺寸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平板显示用 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LED 背光源及关键生产设备的 研发和产业化,逐步由组装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加快 OLED 显示 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加快高效智能终端及芯片、下一代高速宽 带信息网络设备、核心交换芯片及设备、高性能传输设备及高速 光模块、高端网络服务器及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大尺寸 20 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昆

39、山和工业园区的新 型显示技术产业、吴江和常熟的光纤光缆产业加快发展。(二)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8 千亿元。发展重点:突破精密重载数控机床制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 制造、工程机械智能化精确控制、增材制造、MEMS 器件微纳复合 加工及高性能低成本封装等关键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 突出数控整机、大型特种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和规模 化生产,培育形成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昆山和张家港等地区 的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工业园区和昆山等地区的大 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产业、工业园区的微纳制造装备和图 形化装备产业、工业园区和吴江等地区的半导体

40、及光电子行业制 造设备产业、吴江和常熟等地区的智能化电梯和升降机设备产业、 常熟太仓等地区的中高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新区和昆山等地 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外延设备产业, 以及张家港和太仓等地区的 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三) 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8 千亿元。发展重点: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共性 基础材料。突破纳米硬质合金、纳米膜、纳米晶金属等纳米新材 料研发和应用。开发高性能特殊钢、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 21 结构性材料。发展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 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专用焊接、喷涂、密封、 超

41、导等特种材料。研发膜材料及组件,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 装臵。开发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无机非金属复 合材料。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重点支持 张家港等地区的石化新材料和高品质特殊钢产业、昆山和相城区 等地区的光电膜、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以及吴江等地区的碳纤 维和芳纶产业加快发展。(四)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3 千亿元。发展重点:重点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的创新发展。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及核心支撑软件,分布式无线 射频编码解析服务系统软件,及电子商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各类工业软件、信息安全

42、系统等。加快互联网 精准搜索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发展,培育互联网+旅游龙头 企业。研发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 封装和测试,加快形成 MEMS 产业集聚。支持工业园区建成以云计 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 群。支持昆山市建成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核心环节、 重点企业为突破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园。支持高新区形成以 POWER 芯片为核心的集芯片设计、整机生产、系统应用等一体化 的生态体系。 22 (五)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3 千亿元。发展重点:加快开发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 和

43、装备, 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推进动力电池 及储能电池、大容量锂电池成组技术与设备生产,发展纯电动和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促进驱动电机、先进变速 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 业化。研发燃煤工业炉窑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流程工业能量 系统优化、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与装备。推进大气污染与温 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水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等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重点支持高新区和太仓等地区的光伏产 业、张家港和吴江等地区的环保产业、工业园区和常熟等地区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六)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

44、 年实现产业年产值 2 千亿元。发展重点:大力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 合,构建生物医药、医工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研发高精密诊断及治 疗设备,CT、彩超、磁共振等影像设备,新型便携治疗设备。开发 单克隆抗体系统产品和检测试剂,传染病早期检测诊断试剂,新型 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试剂。研发生物医学材料,骨、牙、关节等系 统用生物活性修复材料,人工器官等体内植入物。发展生物合成、 生物芯片、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推进基因工程 23 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规模化制备。发展化学制 药、高端仿制药和生物育种。重点支持高新区等地区的医疗器械产 业、工业园区和吴中区等地

45、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六大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情况表产业名称主要产业链环节2020 年 产值目标主要承载园区新一代电 子信息智能通信终端及芯片、高性能传输设备 及高速光模块、核心交换芯片和设备、 通信电缆、光纤预制棒及光纤光缆、背 光模组、导光膜等关键材料、驱动电路、 TFT-LCD 面板、 OLED 显示1 万亿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 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吴江经济 技术开发区、相城经济开 发区高端装备 制造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型工程机 械和成套特种设备、微纳制造装备和图形 化装备、半导体及光电子行业制造设备、 智能化电(扶)梯和升降机设备、中高端 汽车及关

46、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及外延 设备、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8 千亿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 州工业园区、常熟经济技 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 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张家港经济开 发区、吴中经济开发区新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纳米功能材料、高纯稀 有金属、有机氧有机硅新材料、高性能 膜材料、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 料及制品、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铝合 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结构性新材料、 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以及芳纶、先 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等具有特殊性能 的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石化材料8 千亿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 济技术开发区、常熟经济 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经济

47、开发区、相城经济开发区软件和集 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工业软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封测、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3 千亿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 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开 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新能源和 节能环保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制造、环保装 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资 源循环利用、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 新能源整车生产、新能源汽车部件3 千亿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常熟 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 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 发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 24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 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和生物 医药新一代电子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