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143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昆山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2021 年 11 月目 录前 言一、立足新起点, 把握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1(一)发展基础 11. 区域研发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12.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快速成长 23. 科创载体规模能级同步提升 24. 技术攻关转移体系逐步健全 35. 各类科创人才团队加快集聚 36. 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日益多元 4(二)面临形势 51. 发展机遇 5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 5国家、省市对创新战略新部署 5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新使命 62. 风险挑战 7全球化逆流及欧美高科技封锁 7周边同质竞争和虹吸效应加剧 7科创成果孵化生态圈有待完善 8二、明确新站位, 找准新方向,铸

2、造县域科创新标杆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101. 坚持开放合作 102. 坚持应用导向 103. 坚持数字赋能 10I4. 坚持平台增效 105. 坚持生态营造 11(三)发展目标 11三、聚焦高科技, 开拓新蓝海,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13(一)新显示 14(二)新智造 15(三)新医疗 17(四)新能源 18(五)新材料 19(六)新数字 21四、融入长三角, 开放再出发,打开对外辐射新局面22(一)加强沪苏优质创新要素导入 22(二)引领和融入长三角创新合作 22(三)深入推进昆台创新融合发展 23(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24五、做强创新源, 提供新支撑,形成创新服务新体

3、系25(一)提升顶级平台创新策源力 25(二)推动新型平台集群化发展 26(三)构建全链式科技创新服务 27六、攻关促落地, 赋能活力体,创新梯度培育新模式27(一)聚焦活力激发,强化重大技术攻关协同效应27(二)聚焦能级提升,实施科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28(三)聚焦协同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异地研发合作29七、构筑强磁场, 营造新生态,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30(一)实施多层次人才引育行动 30(二)加快国际化科创人才招引 31II(三)完善综合性人才配套服务 32八、建设新城市, 探索新应用,创造科技惠民新场景32(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高品质现代城市. 32(二)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让创

4、新更好惠及民生. 33(三)以科技兴农富农为核心,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34九、支撑重集成, 服务全周期,拓展资源整合新能力34(一)筑造一流营商环境 34(二)加强科技金融保障 35(三)优化土地空间保障 36(四)完善科创评价体系 36(五)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37III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昆山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 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七 一”重要讲话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上展现昆山担当、彰显昆山作为的重要 时期。在此期间, 昆山市科技发展将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5、战略, 持续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建设, 积极探索创建科技要素集聚、科创人才涌现、创新创业活跃、 新兴产业勃发的科创之城。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苏州市“十四五” 科技发展规划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制定本规划, 对于昆山 有效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响应创新型 国家建设、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本市科技创新 实力实现高位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立足新起点, 把握新形势,

6、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十三五”期间, 昆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科 技创新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市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大幅提高,科创载体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 位更加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支撑作用更 加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为昆山“十四五”期间科技 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展基础1. 区域研发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昆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较“十 二五”末增长 0.75 个百分点, 提高到 3.7%,高于江苏平均水 平 0.88 个百分点, 年均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以上。累计承 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 1517 项, 其中

7、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奖 3 项、省科学技术奖 21 项。 截至 2020 年底, 全市万人发明 专利拥有量达 72.19 件,比“十二五”末增长 130.2%。累计新 增专利申请、授权分别为 139394 件、 83499 件,其中发明专 利申请、授权分别达 33544 件、 9407 件。 2020 年, 全市实现 技术合同交易额 105.22 亿元,增长 236. 17%,占苏州 21.33%。 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 过 90%,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7 家, 排名苏州第二; 省级院士工作站 2 家, 在苏州排名并列第一。同时,昆山频 频被列入国家级权威

8、创新榜单: 入选“ 全国首批创新型县 (市) ”建设名单, 连续 5 年排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 1 行榜”榜首。2.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快速成长“十三五”期间, 昆山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 1000 家, 总量 突破 2000 家,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 55.2%和 47.6%。截至 2020 年,全市累计拥有上市企业 40 家, 认定苏 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 6 家。 2020 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4288.06 亿元, 5 年平均增长 3.4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112.41 亿元;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

9、、智能制造 等高端产业实现“拔节速长”,2020 年实现销售超 2700 亿元。 龙腾光电、好孩子儿童用品、丘钛微电子、国显光电 4 家企 业入选“2020 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震雄铜业、京东 尚信、立讯电子、联滔电子等 8 家企业被列入“2020 苏州民营企业 100 强”榜单。3. 科创载体规模能级同步提升2020 年, 昆山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 39 名,较 2015 年上升 24 个位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0 年底, 全市累计启用科创空间 422.38 万平方米。其中, “一廊一园一 港”投用 139.1 万平方米, 新入驻人才科创项目 704 个。国家 超级计

10、算昆山中心建成投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 心加快建设。 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德智 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复旦(昆山) 科技园、超精密加工技 术研究所等载体平台落户。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有小核酸 2 及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9 个;拥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140 家,其中孵化器 53 家、众创空间 87 家。4. 技术攻关转移体系逐步健全坚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启动祖冲之自主可控产 业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球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 发布企业技术需求 1673 项, 实施攻关项目330 项, 带动企业 总投入 60.67 亿。成功开展

11、国际领先的“昆仑”超级计算机系 统、面向大飞机的全等轴晶材料 3D 打印智能装备项目、 3D 摄像头模组和 4800 万以上像素超小型手机摄像头模组项目 的研发应用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成立省产研院超 精密加工研究所、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豪思 西湖精准 医疗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 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清华 昆山产学 研合作办公室、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昆山市同济智能制 造产业发展协同中心, “十三五”期间产学研合作项目达 2302 项。 积极导入发达国家创新资源,深化与美国杜克大学等创 新载体产学研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科创孵化器、

12、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昆山) 创新中心落户, 高效运营“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中俄联合实验室等。5. 各类科创人才团队加快集聚强化“人才科创”服务品牌,实施县级市首个亿元“头雁人 才”工程,落实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措施, 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 3 有科技部两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县级市。启动全国首 个实体化运作的县(市) 级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整合设 立规模 10 亿元综合风险池,每年在人才科创领域投入超 30 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增长 11.9 万人,达 45.6 万人;人才贡献率增长 4.74 个百分点,达 52%,人才综 合竞争力连续保持全省县(市) 首位。五

13、年新增省级院士工 作站 2 个,培育国家级双创领军人才23 名,姑苏重点产业领 军人才专项实现“零突破”。不断加大外国人才引进力度,截 至 2020 年底,在昆持有效工作证的外国专家达 1847 人,其 中 A 类高端人才646 人,获得苏州市级及以上各级外专项目超 150 个,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6. 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日益多元不断完善区域创新协同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 广度得到加强。搭建高端技术资源合作平台,成立国家技术 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育48 家科技 服务机构,为昆山培养技术经纪人 448 位,挖掘技术需求 235 项,共建联合实验室 3 家。组织

14、举办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 等各类高能级科创交流活动, 中国昆山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 科技赛事成效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产学研精准 对接活动 767 场, 征集海内外创新创业项目超 1500 个。依托 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对台科技合作交流。 积极开展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合作,与上海嘉定、青浦市场 监管部门签订知识产权区域合作战略协议,共同构建全方位 4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区域科技创新财政保障,在全国首 创沪昆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实现两地创新券服务内 容、服务机构、服务流程、资金兑现“四个统一”。截至 2020 年底,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累计兑现超过 500 万元。

15、(二)面临形势1. 发展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 一方面,全球前沿 技术不断涌现,创新活动和范式更趋多样化、网络化、全球 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多节 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另一方面,全球 疫情继续蔓延、中国对全球人才和技术的开放欢迎,推动人 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绿色等各领域的高端人才继续回流 和扎根中国。昆山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连接紧密,正在建 设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 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有 利于承接和导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紧扣主导产业和新兴产 业发展需求,在发挥好自主创新平台作用的

16、基础上,支持杜 克大学等高能级中外合作平台、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 区等重大平台持续增创优势, 以开放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进一步提升创新显示度和影响力。 国家、省市对创新战略新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国各 地纷纷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深化人工智能、大数 5 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 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新引 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 要性。江苏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认真贯彻“六个率先走 在前列”,坚持创新引领、开放融合,加快建

17、设科技强省和制 造强省,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 在前列;苏州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提出要深入谋划现代化 建设苏州路径,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市,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作为江苏改革 开放的缩影、全国县域发展的典型, 昆山承载着中央、省委 和苏州市委的殷切希望。早在 200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 “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像昆山这样的 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9 年 2 月, 省委省政府将昆山列为全省 6 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试点地区之一。 2020 年, 昆山成功获批全国金融改革

18、试验 区,成为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未来五年, 昆山应依托金改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加快推 进产业科创中心建设, 以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水平现代化,着力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新使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 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科创资源的城际流动更加密切,产业 协同布局态势进一步形成。特别是国家提出长三角打造科技创 6 新共同体的要求,对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 置、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海 正在深化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其龙头带动作用、辐射效应和

19、溢出效应日益增强;沪苏同城化已列入上海、苏州两地合作 重要日程。昆山位于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 “嘉昆太”协同 创新核心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是 “临沪第一站”,有利于深度对接和导入上海创新资源,融入 并引领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这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自身融入上海、提升创新浓度的内在需要。2. 风险挑战全球化逆流及欧美高科技封锁。全球投资贸易格局、 科技创新格局, 以及多元治理体系面临巨变,外部环境不确 定因素增多,特别是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全球化遭遇逆 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本分工高度专业化的全球产业链 正在部分转向近岸化、在岸化。预计美国新政府不会在科

20、技 上降低对我国的战略围堵与遏制,各种对华显性隐性技术封 锁恐将继续。昆山科创产业高度开放, 极度依赖全球供应链, 美国“科技脱钩”战略将对昆山导入全球科技人才资源、打造 开放型创新生态等带来难以预期的风险和挑战。周边同质竞争和虹吸效应加剧。 昆山是沿沪走廊核 心地带,但随着“十四五”期间南北沿江、通苏嘉甬、沪苏湖 等高铁陆续开工,吴江、太仓、张家港、常熟等均纳入上海 半小时高铁通勤圈,各地在抢抓上海科创要素外溢方面的竞 7 争日趋激烈。 同时,上海、杭州等地对科技产业资源的吸引 和配置能力相对更强,各地产业同构、创新同求、人才同质 的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长三角大城市优质的政策环境、发 展空间

21、、人居环境等,将会对昆山高层次人才产生较大虹吸 效应。昆山需在加快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培育高能级科创产 业集群等方面率先攻坚, 在实现高位进击中取得优势。科创成果孵化生态圈有待完善。 对照国内外科技创 新活跃地区, 昆山链接创新资源的能级不够强、科技成果产 业化成效有待提升。一方面,尽管昆山多年蝉联百强县之首, 但受制于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要素配置能力, 昆山缺 乏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和高能级的市场空间来激励、孵化更高 层级的本土创新生态。另一方面, 昆山产业处于国际分工和 产业链中低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国内外创新活跃地区存 在差距。尤其是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 日益提高 的环保要求将

22、倒逼昆山传统制造业加速向低碳化、绿色化、 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但由于昆山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上可能会遇到时间长、难度大、动能 不足等问题。二、明确新站位, 找准新方向,铸造县域科创新标杆(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江苏工作重 8 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苏州市委部署要求,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围绕“强富美高”总目标, 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 列”总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3、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级、 率先建成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线,坚持创新在全市现 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托“一廊一园一港一带”等重 大创新载体,持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逐渐替代传统代工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 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从“协同对接创新”向“融合内生创新” 转变, 聚力打造动能强劲的开放创新之城,奋力建设新城市、 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为描绘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最美窗口”中的“最靓风景”提供科创新引擎和产业新动力。“一廊”,即夏驾河科创走廊。 以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为目标,

24、 充分发挥夏驾河科创走廊“一带四园”在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作用,鼓励创新领军 人才、专业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成果导入,构建科创载体和产业园区衔接机制, 全面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迈向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高端。“一园”,即阳澄湖科技园。以打造昆山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目标, 依托杜克智 谷小镇、吴淞江产业园、昆山软件园和昆曲小镇四大载体,围绕光电、半导体、 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大高端产业, 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高度 集成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一港”,即花桥国际创新港。 围绕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放大 花桥国际创新港对接上海科创资源前沿阵地的优势,聚焦 5G、大数据、人工

25、智 能、区块链、大健康医疗、大通讯设计、大智慧交通, 着力集聚和整合人才、技 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要素,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一带”,即淀山湖北部湾科创带。 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传统人文 9 优势以及示范区协调区、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的制度优势, 重点围绕数字经济、 大健康、双碳、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 布局孵化、加速、产业化的科创空间链条,推动产业体系在绿色创新、协同驱动中提质增效,打造昆山版“松山湖”。(二)基本原则1. 坚持开放合作。 坚持昆山开放合作的特色基础, 主动 对接融入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G60 科创走廊、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26、北向拓展带等 建设;持续深化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不断增 创昆台科技合作新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 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更高 效的举措汇聚全球科创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发展国际化水平。2. 坚持应用导向。 坚持制造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 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 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不断 提升科技创新在产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3. 坚持数字赋能。 抢抓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机 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

27、表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深入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 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不断增强政府数字化智 能化服务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对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 布局新赛道的支撑赋能作用。4. 坚持平台增效。 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 向,着力构建多层次、全要素、高能级的创新创业平台,推 10 动科创要素有效聚集、科创主体高质培育、科创成果高效转 化、服务能力创新升级,提升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增强科技 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5. 坚持生态营造。 坚持强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 扶持、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持续激发各类主体 的创新活力;坚持人才引领创新、

28、创新驱动发展,重点瞄准 关键核心技术,吸引、留住和用好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多元化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大 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营 造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生态。(三)发展目标锚定全面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新布 局、全面建成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 2035 年远景目标,今 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全市高质量科技创 新成果不断涌现,要素集聚功能和成果转化引领地位更加凸 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基本建成引领突破的科技创新策源 地、宜居宜业的科创人才集聚地、生态完备的成果转

29、化首选 地、区域协同的科创合作示范地,打造成为深度对接上海全 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桥头堡”、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 “强支点”,科技要素集聚、科创人才涌现、创新创业活跃、 新兴产业勃发的科创之城。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 11 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 牌和技术标准,一大批产业技术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部 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4.5%,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 600 件。科创人才队伍达到“新规模”。迅速出台更积极、更 开放、更有效的人才科创政策,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 秀青年科技人才

30、和创新创业团队。到 2025 年,国家重大人才 工程专家突破 200 人,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总量突破 1700 人,研发人员占比达到 3.5%,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6.2 万人。科创载体平台集聚“新动能”。打造一批“国字号”重 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基地, 以提升科创载体功能带 动企业创新发展、做优做强。到 2025 年, 新增苏州市级及以 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 36 个、新型研发机构 5 个, 科技成果 研发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切实提升。新兴产业集群勇攀“新高峰”。深化人工智能、大数 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 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一代

31、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到 2025 年, 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 40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 总产值比重 52%。 开放创新能级实现“新突破”。深化院地合作、校企 联合,勇当沪苏同城化的开路先锋,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合 作格局,持续巩固提升对台合作优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 12 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海 外创新中心、异地孵化器等平台。到 2025 年, 实现技术合同 成交额 120 亿元, 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生态。表 1 “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完成值2025 年目标值1全社

32、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4.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比重(%)47523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家)20144000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662.05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5206006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105.221207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个)1401768累计科创空间(万平方米)422.385009研发人员(参与者) 占比(%)2.903.510各级双创人才数(人)928170011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万人)4.56.212公民基本科学素质(%)15.120三、聚焦高科技, 开拓新蓝海,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瞄准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

33、大科学问题,强化 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等“六新” 13 领域重点技术的研发攻关,集中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和 提质增效的技术短板,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加快推动创新 链和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新显示深化实施“强芯亮屏”工程,重点聚焦“原材料 面板模 组整机设备”显示及相关设备全生态产业链体系,加快品 牌培育和标准建设,全面提速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光电显示、 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基础、通用技术发展,包括发展现有 OLED 、TFT 、LTPS 等新型显示技术及未来技术,应用芯片 设计、先进封装技术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及智能终端设备等的

34、研发和生产。专栏 1 新显示1.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1) IC 设计。重点聚焦面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高能效计算芯片和新型 存储器芯片,以及面向物联网应用的 MEMS 传感器芯片、新一代功率集成电 路、射频集成电路芯片、工业芯片(包括计算及控制类芯片、通信类芯片、模 拟类芯片、存储器、传感器及安全芯片)等。(2) IC 制造。重点突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碳材料、晶圆、化学试 剂、特种气体、靶材等关键技术和产品。(3)封装测试。加快发展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模块(MCM)、 先进 TSV 等先进封装技术,巩固封装测试领先优势。2. 光电显示(1) TFT-LCD。依托金属氧化物面板生产线项

35、目、友达光电低温多晶硅 (LTPS) 显示面板增资项目等,聚焦更高像素密度、更低延迟、更低功耗等 显示产品需求,开展液晶材料、 TFT-LCD 偏光片等关键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加 工关键技术攻关, 发展 PI 涂布机、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 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ELA) 、离子注入设备(Implanter) 等制造设备, 突破 LTPS TFT (低温复晶硅) 、金属氧化物 TFT 等关键核心技术, 助推 TFT-LCD显示面板实现更大规模量产应用。 14 (2) OLED。保持硅基 OLED 技术领先优势,依托科技部新型显示技术 创新中心蒸镀 OLED 平台、硅基 OLED

36、新型显示技术中心项目等重大载体项 目, 加快开展蒸镀共性技术、彩色化显示技术、高均匀性硅基 OLED Array 电 路等关键材料与技术基础研究,突破 OLED 用触摸屏玻璃、柔性显示塑胶基 板等玻璃基板产品、高效 OLED 有机材料及器件的批量生产等关键技术。面 向智能驾驶屏、远程医疗、 VR/AR 等应用需求,加快布局基于 OLED 的光疗 技术、OLED 微显示技术、OLED 微腔技术、OLED 顶发射器件技术、AMOLED 3D 高精细光栅技术等。(3) LED。重点发展 Micro LED 显示技术, 包括 Chip Bonding (芯片焊 接) 、Wafer Bonding (晶

37、片焊接) 、Thin film transfer(薄膜转移) 等 Micro LED 微缩制程技术;静电吸附、范德华力、流体自组装等 Micro LED 巨量转移技 术; 以及 Wire bonding (引线键合) 、Flip-chip bonding (倒装芯片封装) 等单 片集成全彩显示技术等。积极布局 Mini LED 显示技术、激光显示、量子点显 示(QLED)及其他前瞻技术方向。3. 智能终端(1)智能显示产品。聚焦智能手机、高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家用 智能设备、车载显示、大尺寸电视及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等所需的显示产品, 突 破高性能 AMOLED 显示器、 3D 显示屏、 Mi

38、cro LED 超高清显示屏等的规模 化制备和加工关键技术, 发展 3D 内容制作和显示、家用激光和便携式激光显 示系统等, 加速中小尺寸面板在智能终端领域的应用范围, 持续推动新型显示 技术向小间距、集成化发展。(2) 智能可穿戴设备。聚焦可穿戴设备专业化、小型化及低功耗的趋势, 加快 AP (应用处理器) 、MCU (微控制单元) 等类型主芯片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推动 OLED 等新型显示在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促进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 提升。(二)新智造瞄准全球科技前沿,立足现有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 基础, 聚焦自主可控技术应用, 力争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 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零部

39、件和核心技术研发上取 得突破。加快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等智能制造 领域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着力发 15 展大飞机、通用航空等航空航天领域,在国产大飞机配套系 统、先进商用无人运输机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突破;重 点突破智能成套设备、数控机床整机及高精密度、超细超精 高端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高端装备产品规模化 制备,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补链、强链、固链、延链”项目,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专栏 2 新智造1. 智能制造(1) 工业软件。围绕工业通信、数控设备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汽车 电子系统等场景需求, 支持企业加大对具有行业专业特点的产品设计、工业控

40、制、运维服务、生产管控等应用工业软件研发生产, 推动工业软件架构与开发 技术平台化、组件化、轻量化和服务化发展。发展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 经营管理类工业 APP;高端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 用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2)物联网。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星火链网”骨干节点 等新型基础设施,聚焦工业软件、数据采集、工业控制等关键环节,发展持 NB-IoT 和 Cat1 专用芯片、模组、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传感器和智能终端等, 加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开源工具、微服务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关 键技术攻关力度, 探索工业互联网高并发流数据解决方案,

41、 全力推进工业互联 网在全市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3) 智能机器人。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研发,加速 攻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末端传感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在微 加工、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毫米级机器人,壮大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核心零部件企业、机器人整机等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发展。2. 航空航天(1)大飞机聚焦微电子技术、总线技术、容错技术和电传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 加快发展全等轴晶铸锭等关键材料攻关; 加快飞机起落架零部件、引擎零部件、 空气管理系统零部件等可控规模化制备; 发展导航设备、遥控遥测系统、微型 传感器、惯性器件等航空电子产品, 加速推动航空航天

42、科技成果在昆转移转化 及产业化。 16 (2)通用航空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先进商用无人运输机系统重大产业化项目、时 代飞鹏商用无人机运输机系统项目等合作项目, 聚焦货运物流场景, 重点突破 先进商用无人运输机动力系统、导航系统、飞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机体制造等 飞行系统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与航天科工共建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先进 技术研究院, 发展空地一体通信与信息管理网络、机场及运营服务网络等地面 系统解决方案, 加快构建标准化、一体化的先进空运产业体系。3. 人工智能聚焦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 人系统、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 支持企业利用

43、人工智能技术加大 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和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加快推动工业物联网、 数字工厂、工业大脑、智能供应链、产业经济大脑等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 发 展一批“AI+制造”融合性创新成果和行业解决方案,树立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 示范智能车间(工厂)。4. 高端装备瞄准中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工程机械、智能测控大型装备制造等, 在 亚微米级加工、叶片铣削加工、高精密液压等核心技术领域强化攻关, 不断提 升机械设备的加工效率和精密程度。围绕半导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 源、医疗器械等行业制造需求, 在激光切割机床、金属成形机床、铸造机、测 量仪器等产品领域, 推进数控系统研发、更新和升级

44、, 全面提升高端装备核心竞争力。(三)新医疗瞄准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医疗细分 领域,重点发展质子医疗系统、医学影像设备、手术设备、 生命支持设备、康复治疗设备等;重点突破小核酸等靶向治 疗药物,探索在创新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 化工艺中实现突破;加强健康养老、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等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技术、核心环节的研发投入。专栏 3 新医疗1. 高端医疗器械(1)体外诊断。发展 PCR、基因测序等分子诊断领域核心技术和试剂产 17 品; 荧光免疫、放射免疫、酶联免疫等免疫诊断领域核心技术和试剂产品; 及 血液诊断、干化学等及时检测(POCT)领域核心技术和试剂产品。(

45、2)医学影像。重点突破超声(US)影像、内窥镜等研制和规模化生产, 发展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 PET-MR 及 PET-CT 设备、生物感应仪器等高端医 学影像设备。(3)生物医用材料和植介入器材。支持发展血管支架、人工器官、基于 增材制造(3D 打印) 等医学植介入材料和高值医用耗材。(4)治疗设备。依托国际智能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迈胜质子医疗产 业化项目等重大科学设施项目, 突破小型医用质子加速器等质子治疗系统核心 组件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小型集成化质子医疗系统装备产业化。发展智能康复 机器人、多模态康复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高端智能康复器材, 高性能的 医用可穿戴设备、家用便携式诊疗

46、与康复设备等慢病管理设备。2. 生物医药(1)小核酸药物。重点发展 siRNA 药物、 microRNA 药物和反义核酸药 物等小核酸药物; 抗乙肝小核酸药物、抗肿瘤小核酸制剂、血液疾病核酸药物、 抗病毒小核酸药物、抗神经疼痛和脊髓损伤候选药物等药物。着力突破 GalNac 共轭连接、多肽纳米颗粒导入等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 攻关一批 siRNA 药物开 发、小核酸靶向载体、小核酸液相合成、小核酸特异性研究、小核酸降解和稳 定化、反义核酸和核酶基础与应用研究、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着力 引进 RNA 修饰、 RNA 合成等配套环节,完善小核酸新药开发、药物前临床、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全产业链

47、建设,加快小核酸临床研究和产业化进程。(2)创新药。重点发展一批防治肿瘤、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 的靶向性治疗药物。探索铁蛋白纳米载体在肿瘤诊断、药物载体和药物开发等 领域的应用。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剂学技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 代动力学、药物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突破创新药物合成、剂型工艺、 结晶纯化、给药装置等产业化工艺,研发一批小分子靶向药和新型药物制剂。3. 生命健康聚焦健康养老、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等领域,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区块 链、大数据等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深度应用, 发展包括人体生命体征检测与 评估、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与评估、健康干预、老年护理与监护等健康养老 领域技术与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