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 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定风波苏轼一、导入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 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 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之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兄 弟情深的苏轼。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生:不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 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请同学们打开必修四3
2、7页(板书:定风波,苏轼)。二、了解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经巩、欧阳修)。苏 轼命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用亶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黑 、东坡
3、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这样一个大文豪,所以被世人赞为:旷世奇才。三、读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回顾了一下,接下来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词。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读两遍。师:(学生读完课文后)学习诗歌,三分鉴赏七分诵。读出了感情,那一首 词就理解了七分。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轻重缓急等等。比如第一句,哪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师:这位同学的断句正确吗?师:你的评点不错。我们读最后一句,也要注意节奏,应该这样读:“一蓑 烟雨/任平生”。除了把握节奏以外还要注意诗词的重音。本词需要重读的有“莫听、何妨、谁怕、任、去IK归去”。下面再齐
4、读一遍。师:在掌握了要点之后,咱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遍定风波。师:读得不错。无非,“归去”还需重读。让我们一起听听诵读录音。(课件 放范读)师:听了专家的示范朗读,我们师生一起合作,把这首词再读一遍。四、疏通文意读完了这首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定风波都写了些什么。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词。时间:1082年3月7号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感觉:狼狈 不觉明确: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这首词的原由,以及作者的心情,情 由景生,有感而发,这是真性情。插入背景: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5、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 里,苏轼内心固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 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乌台诗案发生于元 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 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经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 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师:如果抓重点看情感,你会抓哪两句来看?上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师: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
6、你会想到哪个字?诗句分析: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译文: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普通的人在这 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觅个避雨场所。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莫听:不要听,置之不理一无所畏惧,气定神闲。打叶:说明雨大。何妨: 挑战。吟啸:轻松欢快。徐行:神态自若。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 意。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 风雨中遭贬后
7、仍泰然处之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什么可怕?虽惟独一 件蓑衣,任凭一辈子风雨都不在乎。师: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 什么深刻含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 很轻松,胜过骑马。轻:并非指行走之轻盈,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这是一种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马”:奔波,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竹杖芒鞋”与“轻胜马”两者对照,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一蓑
8、烟雨任平生。思量:“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岗然不动。镇定洒脱从容旷达“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盈。自嘲的暗地里,隐 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任”见出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萧洒镇静中,有几分倔聚、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滋味。思量: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明确:“轻”,并非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 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妆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
9、人” 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 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思量:叙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先后不是矛盾吗?明确:不矛盾。“一蓑”并非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 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样的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总结人物形象雨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一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译文: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为了常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
10、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 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 行进,现在迎着我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春风:指的是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翼。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翼,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摆布自 己的心情。探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 示?明确: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翼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挛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
11、观和希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 阳光四照也好。(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师: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师: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 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明确:人生有W页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界,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 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思量探索1:
12、作者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明确:明确:“归去”不是指想回到朝中。而是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 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 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惟独礼待贤才,才干使天下人材心憧憬之。本词是自归 于心。)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 廊庙江湖,他都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 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在其作品中也有体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宛然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淡忘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
13、海寄余生。 (处处是家)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 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是家)思量探索2: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词后为什么说“也无风 雨也无晴”?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 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 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 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
14、,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得之澹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师: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师:探讨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明确:1、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 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欢跃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 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 心境。2、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拓展延伸: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 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反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总结:祝福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蜿蜒。汪国真有诗日:“心 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 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