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一、内容回忆 1、同学相互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根据“捕鱼忘路发觉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叙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竞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艳丽漂亮,在阳光下闪耀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飘舞的粉蝶 这里
2、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健壮生长;池水清亮,鱼儿悠闲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消失了一幅幅漂亮的图画,桃源是漂亮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漂亮的,也是布满欢快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沟通,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
3、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忱相邀,盛情招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公平,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漂亮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奇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由于”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熟悉,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答复。 争论,沟通。(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由于“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
4、由于“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由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由于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漂亮欢快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抱负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抱负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躲避,而恰恰是他闪光抱负的依托。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
5、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确定了陶渊明对抱负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肯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美丽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缘由。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存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把握相关的文言学问。 2、
6、了解陶渊明,并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憧憬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观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地。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觉问题,探讨问题的力量。只要课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抱负。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存常用文言学问。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挨次、详略,体会美丽、精炼的语言。 3、体
7、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猎取学问,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力量。”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纳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争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学问,又提高了力量。我预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根底上加以拓展延长,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力量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
8、落英缤纷,茂密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好不逍遥拘束;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闲适满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涵命运的不信与悲伤。 今日,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脚印,走进桃花源,去倾听诗人对抱负的诉说,对美妙生活的憧憬。 二、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精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熟悉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9、3、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清楚,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清楚,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解释以及小组争论疏通文意,留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完毕后提出来全班争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解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10、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闲逛”“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嬉戏”等角度,自选一个绽开想像的翅膀进展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存一些文言实词。 3熟悉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存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
11、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担心,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熬煎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他喜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夫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爽,质朴自然,擅长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
12、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月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夫接近,理解他们追求抱负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妙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把握课文解释的词语。(补充解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
13、流两岸。杂:别的。鲜美:艳丽漂亮。异:惊诧。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光明。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足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慨,惋惜。延:请。语告:告知(他)说。缺乏: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8226;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快乐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艳丽漂亮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奇 交通 古义:交叉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
14、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原因,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长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查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到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推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8226;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
15、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以下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为哪一项()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缺乏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以下“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以下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6、 4缺乏为外人道也。 其次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花林的经过。 其次局部(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局部(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觉桃花源的? 争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怎
17、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风光的? 争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争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忱好客的? 争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争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生疏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长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争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缺
18、乏为外人道也的缘由是什么? 争论并归纳:不盼望外人来打搅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到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争论并归纳: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示意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抱负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么评价? 争论并归纳: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比的。这里风光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公平,和平安静,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抱负的世界。这抱负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因
19、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觉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地,寄予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觉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光美丽)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20、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抱负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其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答复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加点的“间”读作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 5翻译句子。 缺乏为外人道也: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缘由是: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忱好客的淳朴风气的语句。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