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学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一 :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 掌握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2 课时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
3、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4、底面积高, v s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h 2、课堂练习: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 rh) 4作业: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5、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
6、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
7、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
8、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9、: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
10、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
11、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四 教学
12、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
13、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师:如果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吗?为什么? 3、教师:现在又有一个圆柱体,并且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与它们相等,大家猜猜看,圆柱的体积会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相等吗?(指名学生口答)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4、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
14、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要求: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
15、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
16、面积高 V =Sh 三、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巩固应用。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
17、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P1718页例4,P2页练一练,练习一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
18、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
19、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
20、方体。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小组讨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六 最近,本人在小学教学设计看到一则“圆柱的体积”教学
21、实录精彩片段,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现把它撷取下来与各位同行共赏。 师:圆柱有大有小,你觉得圆柱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底面积乘高。 师:那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呢? 生1: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举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看到或听到这个结论,并不理解实质的涵义。但仍有几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脸上的神情告诉老师:他们有更高明的答案。老师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来讲。) 生2:我是这样思考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体积都是指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22、来计算,所以我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也应该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你能迅速地把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 生3:我可以证明。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们是采用摆体积单位的方法,用每层个数(底面积)层数(高)现在求圆柱体积我们也可以沿袭这种思路,在圆柱体内部同样摆上合适的体积单位,用每层个数层数,每层的个数也就是它的底面积,摆的层数也就是高。那不就证明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用底面积乘高吗?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被他精彩的发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维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师:你真聪明,能用以前
23、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这时举起的手更多了。) 生4: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在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就是一个圆,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翘起了大拇指)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圆柱体看成是无数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叠加而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应该用每个圆片的面积圆的个数。圆的个数也就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每个圆的面积(底面积)高。 师:了不起的一种想法!(师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生6:我看过爸爸妈妈“扎筷子”。把十双
24、同样的筷子扎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圆柱体。我们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扎成的近似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又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高度,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变成了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底面积之和高。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生7:我还有一种想法: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知道,当圆的半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时,圆的面积约是这个正方形的3.14倍。把叠成这个圆柱体的这无数个圆都这样分割,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不也大约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的3.14倍吗?长方体的体积用它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就在这基础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圆柱体的底面积高。 生8:把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长方体形状的
25、橡皮泥,长方体体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也是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没想到一块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你们可真是不简单! 整节课不时响起孩子们、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而这个片断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现从“对话”的视角来赏析这则精彩的片段。 一、“对话”唤发出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
26、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 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
27、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而这位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 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平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
28、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连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展示着民主与平等,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有效的对话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思维的升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不仅有继承的喜悦,更有创造的激情。这则教学片断,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我们欣赏与赞叹。我想说:我的内心很受鼓舞,我会向这位老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就精彩的时刻!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29、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
30、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
31、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32、)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