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he****i 文档编号:95638403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语文试题(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

2、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

3、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

4、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

5、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

6、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

7、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8、一项是( )A. “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B. “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C. “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D. “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也就是旱作和稻作。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B. 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C. 政治统一乃

9、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D. 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B. 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C. 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D. 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

10、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4.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5. 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喜鹊在枝头魏丽饶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市郊的一家壁纸厂。原本客户安排车子到地铁站接,我执意自己前往。下车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放眼空荡荡的山间公路,数百米之内无人无车,只有刺眼的阳光洒在路面上。道路两旁是山,山后面还是山。

11、按照导航提示,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我原地小跳了一阵让身子暖起来,趁热赶路。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

12、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几乎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鹊,白头鹎,

13、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

14、多么聪明的小家伙!“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看鸟。”回话的同时,我不舍地收回视线。一位戴针织厚帽子的老人,从更深的树林里走出来。从他臂上戴着的袖章得知,他是这片山里的防火员。老人很和善,也健谈。他大概早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从树上的柿子说开去。原来,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为啥?”“留给鸟儿们过冬。”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温柔。我的心为之一动,进而联想到一树枇杷。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跨进黑色铁栅栏门,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

15、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人类的友善,让鸟儿亦通人意。刚下车我便得到一只喜鹊的陪伴和热情,该是一种幸运,也许它正将我引向一帆风顺,心下对这次出差的任务也充满了信心。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姑娘,尝尝?”我迟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尝一个。不然您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22年2月26日)6. 下列对文

16、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腊月出差北京,走在去壁纸厂的路上,看着这“两旁是山,山后面还是山”,感到十分单调,情绪低落。B. 这片大山到处都是柿子树,长满野柿子,几乎无人采摘,成为鸟雀的天堂。这也是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C. 作者回忆以前在上海康平路一栋老房子主人不采摘成熟的枇杷果,与老人介绍有人打公路旁的柿子也要留一部分,都体现了人类的善意。D. 我一下车就得到喜鹊的陪伴和热情,是喜鹊对人类善意的回报,也给我这次出差完成任务带来了信心。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作为开头,具有悬念意味,引导读者思考“野果”与“鸟的世界”的联系。B.

17、 句子引用儿歌,表现了喜鹊带来了美好温馨的记忆,暗示了本文的情感倾向。C. 句子写出了喜鹊的分寸感,表现了喜鹊对我的戒备心理。D. 句子老人希望我通过吃柿子来体验鸟儿心情,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8. “喜鹊在枝头”这一标题十分精彩,富有表现力。请加以梳理概括。9. 学习小组认为画波浪线的段落写得饶有趣味,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

18、,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

19、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注】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言事:指

20、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大号:年号。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愈A既以未得B造观为叹C窃喜载D名其上E词列三F王之次G有荣H耀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指迅速、便捷,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词义不同。B. 文中“及其无事且还”和“且坏”两句中的“且”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C. “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去的意思。D. “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的地方。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

21、正确的一项是( )A. 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B. 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C.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D. 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22、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14. 全文用大量篇幅倾诉作者“欲游滕王阁而不得游”的深深遗憾,请分条概括作者未能登阁的具体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李之仪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极目远望,但见江面无风,波澜不惊,水天相映,呈现出澄澈光色。B.

23、 这首词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都提到了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C. 眼前秀美风光让词人感受到回归田园的乐趣,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 李之仪的词作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声色俱厉地批评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的句子是“_”,孔子认为对待未臣服归顺的百姓,应该“_”。(2)在黄冈竹楼记中,“_,_”两句竹楼所见,一远一近,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3)孟

24、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唐宋诗文中提到“长安”的名句有“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尽管洞内洞外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别是看到墙上的壁画:(甲)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颜色是那样鲜艳,技巧是那样纯熟,我们内心里就不禁感到热闹起来。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上骑着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龙吐水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仿佛看到他读书、习艺,他力大无穷,竟

25、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坠下时把土地砸了一个大坑。我们仿佛看到他射箭,连穿七个箭靶。我们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东西,修了六年,(乙)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丙)我们又仿佛看到他幡然改变主意,毅然放弃了苦行,吃了农女献上的粥,又恢复了精力,走向菩提树下,同恶魔波旬搏斗,终于成了佛。】成佛后到处游行,归示,度子,年届八旬,在双林涅槃。使我们最感兴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许许多多的涅槃的画。释迦牟尼已经逝世,闭着眼睛,右胁向下躺在那里。他身后站着许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经得了道,对生死漠然置之,脸上毫无表情。后排的人,不管是国王、各族人民,还是和尚、尼姑,(丁)因为道行不高,尘欲未去,参不透生死之道,都

26、嚎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头,有的击掌,有的顿足,有的撕发,有的裂衣,有的甚至昏倒在地。(戊)我们真仿佛听到哭声震天,看到泪水流地,内心里不禁感到震动。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师,他们看到主要敌手已死,高兴得弹琴、奏乐、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墙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乐图。这样的宗教画,实际上是人世社会的真实描绘。把千载前的社会现实,栩栩如生地搬到我们今天的眼前来。18. 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句中的几个分句可以自由调整顺序。B. 乙句和戊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C. 丙句中的“幡然”可以改成“恍然”。D. 丁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既整齐又灵动。19.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

27、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顿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0. 文中【】(方括号)部分由主语相同的五句话并列而成,主语“我们”出现五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匡衡是西汉著名学者和一代名相。他自幼好学,经常刻苦攻读,夜以继日。由于买不起蜡烛,他只好把与邻舍共用的墙壁凿开一个洞,就着微弱烛光来读书。这是“凿壁偷光”的由来。本书书名凿壁借光易“偷”为“借”,“偷”字毕竟不够_A_,而且是单方面的,故而不取。在匡衡凿壁故事中,“凿”字显然有凿空、凿通之意,这容易使人联想到西汉那位“凿空西域”的英雄人

28、物张骞。相较而言,匡衡所凿者小而近,而张骞所凿者大而远,但是,( ):沟通、交流与分享。“凿”本不易,“通”自更难,所以,“禹凿龙门,通大夏”被视为_B_,载于史册。匡衡所偷之光,足以点亮黑夜之一角,匡衡赖此光以开阔眼界,奠定未来人生的根基,其意义_C_。匡衡所凿不过是有形的墙壁而已,在这个现实世界上,( ),同样会阻挡光线的穿透,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论是时间的距离;还是空间的阻隔,不论是语言文字的障碍,还是思想观念的隔绝,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墙壁,造成形形色色的壁垒。真要道理通透,心智开明,(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

29、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四、写作(60分)23. 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论及的“墙壁”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

30、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

31、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

32、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

33、,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

34、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

35、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

36、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B. “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C. “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D. “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

37、,也就是旱作和稻作。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B. 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C. 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D. 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

38、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B. 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C. 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D. 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4.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5. 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 C 2. D 3. B 4. 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

39、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5. 语言上,适当运用口语、俗语,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语言的使用,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修辞上,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稻作就是一张文明的入场券”“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

40、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等等,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比喻”答成“打比方”也可)说明方法上,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如举“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的通俗事例,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等,使问题易于理解,通俗易懂。表现手法上,展开假想,想象汉代人、罗马人等复活返生的情形,突出中华文明特征,新鲜有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完全失去”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没有提到“完全失去”,结合现实情况可知,应是与汉文化相近甚至相同。故选C。【2题

4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为“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可见前后没有相关逻辑关系。B.“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可知,稻作与旱作都是物资基础。C.“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黄河泛

42、滥成灾”与“游牧民族纵马南侵”是威胁中华文明的两大隐患,两者是并列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的能力。B.“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错误,分析不当。第一段总说中华文明与众不同,后三段具体分说明与众不同的原因,文章是总分结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

43、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可概括出,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结合“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可概括出,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

44、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结合“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可概括出,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语言上,运用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口语、俗语,使文章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修辞上,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

45、是旱作独自在战斗”“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说明方法上,如“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等,使问题易于理解,通俗易懂。表现手法上,展开假想,“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

46、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想象汉代人、罗马人等复活返生的情形,突出中华文明特征,新鲜有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喜鹊在枝头魏丽饶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市郊的一家壁纸厂。原本客户安排车子到地铁站接,我执意自己前往。下车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放眼空荡荡的山间公路,数百米之内无人无车,只有刺眼的阳光洒在路面上。道路两旁是山,山后面还是山。按照导航提示,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我原地小跳了一阵让身子暖起来,趁热赶路。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

47、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

48、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几乎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鹊,白头鹎,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

49、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聪明的小家伙!“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看鸟。”回话的同时,我不舍地收回视线。一位戴针织厚帽子的老人,从更深的树林里走出来。从他臂上戴着的袖章得知,他是这片山里的防火员。老人很和善,也健谈。他大概早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从树上的柿子说开去。原来,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为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