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424417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也许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考、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实行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

2、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知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想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想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答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

3、子的答复,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沟通。 (3)争论沟通。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艳羡之情。固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欣赏了山中美景,淡忘了世俗的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设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宝,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漂亮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呈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日,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

5、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沟通。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快乐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欢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快乐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动听的歌声,正观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消失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

6、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好玩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精彩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得意的表情,好玩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好玩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7、熟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查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熟悉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

8、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下列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绝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

9、盼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构造。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教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构造。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稳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其次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

10、括熟悉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知他师父采药,接着告知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稳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闻名的“苦吟”诗人。 (3)能

11、通过诗句体会的心情。 (4)领悟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的心情,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的心情,领悟“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刚的画面中,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了今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缘由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

12、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 这首诗的是唐代特别出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沟通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争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讲解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觉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毕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4 思索:你认为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

13、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会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假如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的奇妙高超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简单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

14、”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比照,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立刻就回来。 学生沟通争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测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当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教师对于文本

15、的解读后,我转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展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立刻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固然学生不清晰为什么不恰当?我进展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拟,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

16、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会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

17、,我们背过很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晰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到达肯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其次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18、。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留意鼓舞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示其次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沟通。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依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

19、)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盼望绝望一线盼望彻底绝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绝望。那位隐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亲密的联系。找出

20、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觉。(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怀这个社会,不关怀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闲适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沟通,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累,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忆。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长。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闲适潇洒。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2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预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示留意写字姿态。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肯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拟出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

22、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查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查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缘由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由于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

23、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状况,来,拿出本子,和教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教师黑板。 1、师板书,反应默写状况。 对比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忙,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充满,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

24、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争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详细的提问。 2、你能依据答复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答复: 诗人问: 童子答复 诗人问: 童子答复: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依据童子的答复,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答复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

25、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答复: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尝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展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心情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育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

26、尝,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日,我们再来观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教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遇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绝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

27、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存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肯定难度,谁来展现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知我们是怎样的内容,留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沟通字义、句意 2、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认真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只在此山中,(童子)云深不知处

28、。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消失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留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留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沟通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留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胜利,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擅长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是呀,满怀盼望去访问隐者,结果绝望、又怀一线盼望,最终彻底绝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答复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9、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留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肤浅,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长 出示并推举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7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教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

30、绝句。(教师提示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沟通方法,教师确定:确实,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头。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相互探讨,借助插图。 3、沟通: 4、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

31、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闲适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雄伟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沟通,教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充满)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解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

32、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查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相互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沟通,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

33、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楚些吗?你们看,这是教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布满生气。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教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详细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纳教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沟通。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奇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沟通。(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气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

34、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比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沟通。 看着这图,教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好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答复,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慧,从童子的答复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教师喜爱这首古诗的其次个理由。 3、教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拟,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

35、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信任你确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专心完成作业纸中的其次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答复: 此时诗人 指名沟通,师随机板书。(绝望、一线盼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

36、板书:盼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奇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喜爱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绝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终,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盼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

37、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盼望)言师采药去。(绝望)只在此山中,(一线盼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育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

38、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厉仔细,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争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诞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

39、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感情变化。 满怀盼望-绝望-一线盼望-彻底绝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纳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答复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盼望 言师采药去。绝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盼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绝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