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尝,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进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表达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着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智活泼,天真得意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
2、隐者不遇采纳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比照的手法,描写了牧童唱歌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学问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留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其次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预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提醒课题:
3、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清楚、意境美丽,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沟通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展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沟通,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状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查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沟通。(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
4、刚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消失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访问,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假如进山查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
5、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深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简单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受了很多的思索。这反复的思索、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依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想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6、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闻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的心情。 (4)领悟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的心情,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的心情,领悟“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刚的画面中,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了今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缘由
7、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 这首诗的是唐代特别出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沟通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争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讲解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觉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毕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
8、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索:你认为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会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假如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的奇妙高超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简单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9、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比照,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立刻就回来。 学生沟通争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测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
10、,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当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转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展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立刻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固然学生不清晰为什么不恰当?我进展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
11、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拟,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日,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n)、雀(qu)(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
13、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黄昏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逝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现) 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最终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
14、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展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其次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终点。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教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我
15、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经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时 一、给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终点)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其次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巡游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爱巡游名山,很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n.者 zh.遇y。) 一、指导释题。 寻:查找.寻访。隐者:旧时不
16、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学问分子。这些学问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忙整理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观察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答复你们能猜
17、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肯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答复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漫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答复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
1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教导:诗人听了童子的答复,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争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育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
19、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察.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许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他毕竟在什么
20、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留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现台) 这首诗采纳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答复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也许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21、。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叙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仔细,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赞扬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
22、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仔细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安静的高山深林中,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读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宠爱的。悠扬的音乐,奇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读,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
23、读来琅琅上口,简洁易懂,教师信任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相互争论争论。 2观看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惋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看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想。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依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复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4、。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
25、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好玩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心情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亮、美丽;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沉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读,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画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现。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制造的才智,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
26、令我们赞美。 阅读观赏是共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宠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制造潜能,张扬学习共性。多角度展现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长,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尝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索: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
27、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终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心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观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仔细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致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根底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
28、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协作画面绽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根底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终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
29、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留意提高学生连续学习,主动进展的力量,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根底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争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留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学问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依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开心,记得坚固,得到全面进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
30、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其次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用词奇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问与技能目标: 熟悉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育学生想象力量,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叙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舞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沟通解决问题,鼓舞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把握了理解古
31、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肯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忙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奇怪心强,为此要创设肯定的故事情境来帮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伴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究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力量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纳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育学生合作意识,更能到达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
32、:多媒体环境。 、资源预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展评价)教师今日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解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美丽、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查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肯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
33、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预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绽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美丽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表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伴同贾岛跋山涉水最终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索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下列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
34、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觉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简单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
35、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充满,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沟通合作完成填空(培育合作意识及感悟力量) (2)小组汇报 (盼望绝望一线盼望无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由盼望 绝望 一线盼望 无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简单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
36、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乏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殊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盼望) 云
37、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受,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预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示留意写字姿态。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肯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
38、你知道哪些比拟出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查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查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缘由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由于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39、、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状况,来,拿出本子,和教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教师黑板。 1、师板书,反应默写状况。 对比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忙,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充满,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
40、,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争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详细的提问。 2、你能依据答复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答复: 诗人问: 童子答复 诗人问: 童子答复: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依据童子的答复,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答复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答复 听到童子的答复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答复: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b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查找,寻访。隐者:独居 言师/采药/去。(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