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329555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广元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材料一】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材料二】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言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

2、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释】捐瘠(j):贫乞、瘦弱;不避:不让,不差于;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9.为理解材料一中“有饿者蒙袂辑屦”的“屦”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屣:视若敝屣;屐:应怜屐齿印苍苔 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屦”的意思应该是( B)(3分)A.行走 B.鞋子 C

3、.脚 D.遮盖10.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3分)A.“非能耕而食之”(食:粮食)B.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亡:通“无”)C.“以实仓廪”(以:来、表目的)D.“而蓄积未及者”(而:表转折)11.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3分)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C.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分)(2)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分)13.“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

4、父袁隆平一生的梦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七连丰”。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4分)【参考答案】9、B 10、A 11、B12、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到这个地步的。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会等到有了轻柔暖和的(衣服)才(愿意)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会等到有了鲜美可口的(食物)才(乐意)吃。13、可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可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已的国家;不会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

5、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材料二】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

6、?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社会上还有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人民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

7、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吃的,身子冷弄不到衣服穿,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2021四川广元)【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

8、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乙】范文正公守邠州,

9、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注释】僚属:部属。缞绖:cudi,丧服。亟:j,急迫地。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赗:f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棺椁(gu):下葬的物品。怃:w,失意。彻:通“撤”。 赒:zhu,救济。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C未举觞 觞:酒杯 D. 卒于邠 卒: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B.

1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C. 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D. 满目萧然 公怃然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11.将第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

11、酒12.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4分)【参考答案】8.A【解析】国:国都。9.D【解析】A,代词,这件事/代词,他。B,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这。C,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副词,表示肯定,原来是。D,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10.B【解析】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11.(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这种。“微”“ 斯”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暇日”

12、、“置”各1分,句子大意1分)12.“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2分)。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只列举人物不简述事迹,或简述事迹与文中思想不符,则不给分)【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

13、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2020四川广元)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14、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B. 甚矣,汝之不惠 惠:“惠”同“慧”,聪明C . 虽我之死 虽:即使D.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面山而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其妻献疑曰 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 是非木杮,

1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1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

16、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2.作者在“愚公”和 “智叟”的命名上是又审议的,请简析。(2分)【参考答案】8.A 9.A 10.C 11. 略12.“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增强了讽刺效果。“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答到任意两点即可)(2019四川广元)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17、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

19、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11.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2分)(2)吾日三省吾身。(2分)12.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8. 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水:冷水。9.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A.带刺,它/动词,去,到;B.均为副词,就;C.代词,其中/加强推测语气,恐怕;D.介词,对/介词,到。10.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11.(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

20、不生气。(“愠”1分,句意1分)(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省”各1分)12.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由文言文思想得到的启示。要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做大。可任选一句,以此为思想基础写出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应该怎样做。(2018四川广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2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从

22、致书以观(得到)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0. 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B.第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1

23、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12.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参考答案】8.C(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9.D(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10.B(“幼时”应为“成年后”)11.(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12.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017四川广元)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24、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B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C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D佁然不动 佁:愉快,欢快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B以

25、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如鸣环,心乐之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11阅读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3分)1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分)(2)其岸势犬牙差互

26、,不可知其源。(2分)【参考答案】8、D 9、B 10、D11.(3分)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冽、游鱼活泼、源流曲折、岸势差互、环境凄清的特点。12(5分)(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2)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2015四川广元)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

27、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28、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而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其主不能守C 名之者谁 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10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_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29、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参考答案】8B芳:香花。 9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10(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30、(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11(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2014四川广元)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31、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大之狱 狱:监狱C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D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必以分人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C

32、战于长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10.下列对原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略写齐鲁两军正面交战的情景,详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了曹刿对有关战争问题的卓越见解,读者从中可以看见庄公之“鄙”和曹刿的“远谋”。B庄公之“鄙”表现在:给贵族施“小惠”,未遍及百姓,其一“鄙”;对神灵守“小信”,难以使神灵信服,不能昨到神灵保佑,其二“鄙”;不察敌情,不识战机,“将鼓”“将驰”,急躁冒进,其三“鄙”;“既克”,而不知“其故”,其四“鄙”。C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远谋”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临阵从

33、容,胸有成竹,明察敌情,把握战机,“远谋”二;深谙“勇气”于决战之理,洞察“彼竭我盈”之道,“远谋”三;预防大国设伏,一切行动从实际情况出发,“远谋”四。D鲁国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全靠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鲁庄公则显得平庸无能,毫毛闪光之处。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句: (2)既克,公问其故。译句: 【参考答案】8B【分析】“大小之狱”的意思是“案件”,而不是“监狱”。9C【分析】C组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介词。A组的“何以战”是“凭、凭借”之意。“必以分人”是“拿来”之意。B组中的“其乡人曰”是“他

34、的”,代词;“公问其故”是指“曹刿不鼓、下视登望等这些动作”。D组中的“肉食者谋之”是“迎战之事”;“公与之乘”指“曹刿”。10D【分析】齐鲁的长勺之战,鲁国取胜,虽然得益于曹刿的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才能,但也得益于鲁庄公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11(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齐军在长勺交战。(2)鲁国已打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不鼓、下视登望等这些动作的原因。(2013四川广元)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

35、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 【注】绐:哄骗。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能为人言 为:说B.晋人贾于吴者 贾:做买卖C.公必欲市我他所 市:卖D.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楹:门框的上边和左右两边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画线句“愿以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必以分人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10.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

36、意思的一项是( )D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参考译文】李氏有一只斑鸠,能说人话,比鹦鹉还聪明,养了很多年。这只斑鸠白天就在房前屋后飞翔,从来不飞远,晚上便在笼中栖息,以躲避狸猫和老鼠的伤害。(斑鸠)见到仆人有私自拿东西或摘花的一定会告诉它的主人。晋国的商人在吴国经商,看见这只斑鸠,愿意用十两银子来换。斑鸠察觉了他的意图,便告诉它的主人说:“我在这呆了很久了,不忍心离去。您一定要将我卖到其他地方,我将绝食不吃东西。”主人哄骗它说:“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给他看过了马上带你回家。”到了商人家里,主人就舍弃了斑鸠离开了。斑鸠于是就整日不吃东西,哀叫着要回家。商人怜悯它的意志,又怕它死去,分文得不到赔偿。于是花费了十两银子中的二两银子,把鸠还给李氏,斑鸠这才吃东西。(2011四川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