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内蒙古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内蒙古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9年内蒙古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
2、词。(2分)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答: 【参考答案】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正确
3、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参考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4、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3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遣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5、(2009内蒙古呼和浩特)【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乙】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6、。”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薛:靖郭君的封地。谒(y):引宾客进见。言:字。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亡:同“无”。荡:放肆、任性。阴:同“荫”,荫庇。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 (2)益一言,臣请烹益( )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皆以美于徐公: (2)臣请三言而已矣: 9“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2分)答: 10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交,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答: 11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的邹忌与乙文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2分) 答: 【参考答
7、案】7(2分)(1)土地方圆 (2)增加,增添8(2分)(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9(2分)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10(2分)(1)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2)打破了进谏的限制。11(2分)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参考译文】【乙】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那门
8、客小步快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说:“这位门客请留下来!”那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那回事),再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2009内蒙古包头)【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
9、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
10、。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21(1)用脚踢(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
11、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参考译文】【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们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
12、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2009内蒙古赤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13、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B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D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D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14.翻译(6分)执策而临之 【译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 (2009内蒙古巴彦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