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18894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一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

2、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劝谏。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文本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3、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B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

4、/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C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D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古代时指天子。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B书:文体名。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其与谏太宗十思疏一样,同为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文体。C皇帝: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嬴政。他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D黔首:战国时

5、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B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损害自己的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

6、与诸侯结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7、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7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选择题8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当哭相和也一恸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天灾可以死必以告妾钟情如我辈者A/B/C/D/9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_他

8、;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_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_。A驱逐纷纷回复B驱逐竞相回敬C追逐纷纷回敬D追逐竞相回复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B遂散六国之从遂:于是C此非所以跨海内所以:表凭借,用来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悼词(dio)逝世(sh)空白(kn) 永垂不朽(xi)B估量(lin)抹杀(m)嫉恨(j)豁然开朗(hu)C诅咒(zhu)给予(j)肤浅(f)繁芜丛杂(w)D诽谤(fi) 污蔑(mi)

9、索然(su)卓有成效(zhu)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B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完成B必不能禁失吾之悲禁:禁止C使之肖我肖:像D汝幸而偶我偶:婚配,嫁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汝可以模拟得之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C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随着发令枪响

10、,百余名参赛健儿如白驹过隙,向着终点发起冲击,沿途观众也在不同地段为健儿们加油助威,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腐败分子既是人民的敌人,也是党和国家的敌人,他们通常狡兔三窟,逃避打击,顽固抵抗。中国古代典籍除了“经”以外,还有大量的史、子、集以及各家学派繁芜丛杂的文化资源。该部电影以宏大的场面广阔的历史背景、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征服了不少观众。一些图书要么内容七拼八凑,要么书名大玩噱头。这其中,翻译类图书更是重灾区,各种质量低下、粗制滥造的翻译图书充斥市场,读者怨声载道。在网络社交媒体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做出可耻行径,依仗有钱有势,飞扬跋扈,公然挑战道德底线的人令人不齿。

11、ABCD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其勿悲望请其指教B请以剑舞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C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汝可以模拟得之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丁于啼泣之余达于汉阴B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吾与汝双栖之所C汝其勿悲望请其指教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1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

12、叶知秋呀。C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的微笑。19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藉寇兵而赍盗粮赍:送给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选取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四、选择类20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逐客书“西蜀丹青不为采”中的“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B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

13、的“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C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中的“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是用其官名作人的称谓。D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中的“辛未”应为辛亥。“辛亥”指公元1911年,是地支纪时法。2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汝之有身也A亦以天下人为念B汝可以模拟得之C汝不必以无侣悲D以今日事势观之2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恐汝不察吾衷衷:衷情B虽不谓吾言为是是:正确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23下列语句中加点

14、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意洞手书B瓜分之日可以死C卒不忍独善其身D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24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吾与并肩携手必以告妾称心快意,几家能彀A/B/C/D/五、微写作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意映看到丈夫的与妻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的份儿上,一定要活下去。但是,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1911年,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你怎样看待“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这件事?请写下来。2

15、00字左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1B2A3C4(1)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2)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但是)值得珍视的有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出生,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5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听”的宾语为“其计”,主

16、语为“秦王”,主语承前省略,宾语“计”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D。 “下以财”是状语后置,“以财”是“下”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错误。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而非“周天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错误。结合“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廷尉”分析,廷尉是李斯之后升迁担任的官职。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治”,治理;“驰骛”,为疾驰,奔腾,奔走;“秋”,指某个时期。(2)“夫物不

17、产于秦”“士不产于秦”,“于秦”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宝”,以为宝,珍视,珍爱;“众”,多。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结合“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分析,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把握事秦时机。结合“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分析,地

18、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参考译文:文本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

19、想向西进入秦国。在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

20、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

21、。于是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文本二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

22、“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6B7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解析】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

23、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很想去观赏”说法错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然后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要抓住咏物诗的特点,首先,本诗的标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

24、句”,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是咏鞭诗,符合咏物诗的特点;结合“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意思是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贵万分;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前三联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以对壁州竹鞭的赞美,寄寓对赠鞭者的赞扬;以制鞭之竹傲寒斗雪的风姿,比喻赠鞭者不畏权宦的可贵精神。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

25、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都省略了主语“吾”;为判断句,“为”表判断;“死”后省略了宾语“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我辈钟情者”。均为省略句,为判断句,为状语后置句。故选D。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空,“驱逐”意思是赶走,驱逐意味着对对方的讨厌。“追逐”指迅速积极地追寻、找回逃跑或逝去的东西。根据后文“诽谤他,诅咒他”可知,此处应是“驱逐”。第二空,“纷纷”指(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或(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竞相”指互相争着(做)。资产者应该是争着诽谤、诅咒他,而

26、非杂乱地诽谤诅咒,故应选“竞相”。第三空,“回敬”指回报别人的敬意或馈赠,或用作反话,表示回击。“回复”一般多用于书信,答复、回答,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也指回答的话等。句中应该指“回击”之意,故选“回敬”。故选B。10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A项,句意为: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宝:宝贵。故选A。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27、。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A项,“悼”应读do,“空”应读kn;B项,“嫉”应读j;D项,“卓”应读zhu。故选C。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项,都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都为介词,相当于“于”。

28、C项,都为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转折,译为“却”。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故选D。13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B项,“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中的“禁”,是“经受”的意思,而不是“禁止”。该句译为:(你)一定不能承受失去我的悲痛。故选B。14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

29、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A项,“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B项,“福利”,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C项,“依稀”,古今意思相同,均为“模模糊糊”。D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成年男子的配偶。故选C。15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

30、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白驹过隙: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白驹过隙”不用于速度,而应用于“时间”;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使用正确。“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指杂乱,句中指文化资源多,应用“浩如烟海”;“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用于声音,故事情节应用“跌宕起伏”。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

31、满。使用正确。飞扬跋扈:原指举止放荡高傲,现用来形容放纵骄横,目中无人。使用正确。故选C。16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A项,其:副词,一定/其:代词,她们;B项,两个“以”皆为介词,用;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代作者的“情”;D项,为:动词,作为/为:介词,替。故选B。1

32、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A项,第一个“于”,介词,译为“在”;第二个“于”,介词,译为“至,到达”。B项,第一个“为”,介词,译为“替”;第二个“为”,表示判断,相当于“是”。C项,第一个“其”,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作用;第二个“其”,代词,代指“她们”。D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故选D。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理解与运用能力。

33、A.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其后不能跟宾语。本句后跟了宾语“百姓的生活困难”。使用错误。B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此句是说想家,应该用一日三秋。C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使用正确。D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侧重于人主观上的感觉不是很明显,此句月光模糊不清属于客观,应该用朦朦胧胧。故选C。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择”同“释”,舍弃。故选C。20D

3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地支纪时法”错误,应为“干支纪年法”。故选D。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意: 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句意: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以”,介词,表示行为涉及的对象,把。B.句意: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以”,介词,凭借。C.句意: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以”,“以”,连词,表原因,因为。D.句意: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以”,介词,表凭借的工具,拿,用。故选C。2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该句句意:又担心你不

35、了解我的内心。“衷”,内心。故选A。2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名词作状语,亲手。B.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C.使动用法,使保全。D.名词作状语,用数字。故选C。2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为判断句,第一句以“此也”为标志,第二句以“为”做判断动词。是省略句,分别是“吾与(汝)并肩携手”“必以(之)告妾”的省略。“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几家能彀,称心快意”。故选B。25例文:林觉民不但是一位革命先烈,在生活中还是一位好丈夫。陈意映因失去丈夫而悲伤,是可以理解的。林觉民写下的绝命书(即与妻书),情感诚挚,激情澎

36、湃,表示出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慷慨赴义。英雄也有血,也有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真正的英雄就是要舍小家为国家。所以知书懂礼的陈意映应该理解丈夫,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材料概述了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的表现,从“立刻想到死”“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等句子可以看出丈夫的死对陈意映打击巨大。作文要求对“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这件事做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评价陈意映在林觉民牺牲后的表现。写作时可以先肯定林觉民夫妇感情深厚,这从与妻书中可以看出来,丈夫牺牲对陈意映打击巨大,她一度沉浸在悲伤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从小家还是“大家”的角度,陈意映都应该振作起来,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他们的小家来看,上有老人下有幼子,陈意映应当承担起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让林觉民放心;其次,与妻书不仅有伉俪情深,更有英雄保家卫国的豪情,舍生取义的慷慨,陈意映作为林觉民的妻子,她应该能够理解丈夫的做法,并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继续沿着丈夫未完的道路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