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154525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175 大小:14.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pdf(1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一 单 元 方 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等式与方程,等式

2、的性质和解方程(1 )(课 本P l 6)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 本P 7-1 1 )3课时整理与复习(课 本P 1 2 1 4)2课时第 二 单 元 确 定 位 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

3、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3 .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课时安排:3 课时第 三 单 元 公 倍 数 和 公 因 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

4、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课时安排:6课时第 四 单 元 认 识 分 数教学月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

5、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理解分数的意义。课时安排:11课时第 五 单 元 找 规 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

6、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1.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2.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3.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课时安排:2课时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

7、思考的习惯。4.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约分和通分的方法。2.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3.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课时安排:9课时第七单元 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

8、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2.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第八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3.使学生

9、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4 .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5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6.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

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3 .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时安排:5课时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 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 会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2.能根据

11、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3.感 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课时安排:3 课时第十单元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

12、发展数学思考。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L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2.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课时安排:10课时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b、ax=b和x 0 a=b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

13、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6.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7.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8.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14、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 3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流程:一、教 学 例1出示例1,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指名回答,板书:50+50=1 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15、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 100X+50=100X+50 100 X +50=100X +50 100 X +X=100X +50 100 X +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 +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 +

16、50100、X +50 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三、完 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板书:X +50=100X +X=100像X +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2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7、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教学流程:一、教 学 例3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 0=2 02 0 +1 0=2 0 +1 0X=5 0X +2 0=5 0 +2 05 0 +a=5 0 +a5 0 +a -a=5 0 +a -aX +2 0=7 0X +2 0 -2 0=7 0 -2 0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独 立 完 成“练一练”第1题二、教学例4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

18、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三强调书写的格式。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完 成“试一试”“练一练”的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3.完成练习一第6题。学生认真看图弄清题图的意思后填空再集体交流。四、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补充习

19、题第2页。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X+10=50解:X+10-10=50-10X=40第三课时 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的7 1 2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2 .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1 .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2 0 +1 7=3 7 1 2 -Y=4 a +1 2=3 5 2 1 -b 1 4 x=1 4 +22 .解方程X +1 2 5=3 70 5 2 0 +X=71 0 X -

20、4.9=6.41 2 0 -X=2 5 7.8 +X=2.5 X +8.5=1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二、完成第6页 的7 1 2题。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第9题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第1 1题 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第 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第 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结果并统计正确率。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

21、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3 页。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二)教学内容:教 材 第7 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 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 个 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 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流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

22、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 学 例51.出示例5题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练

23、一练第1题三、教学例61.出示例6教学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7.小 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 0,等式仍成立?8.试一试出示X+。2=0.8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

24、以这样做?9.练一练第2题四、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1题2.练习二第2题 指 名 读 题 生 独 立 填 写,师巡视。3.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交流。五、全课总结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怎么样?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5页。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 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 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教 学例71.出示例7,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

25、06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 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9.试一试10.练一练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2.练习二第5题。学生看题图独立完成。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4.练习二第7题。学生列方程解答。三、全课

26、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觉得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7页。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 材 第1 1页练习二8 1 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二、练习二第8题1 .指名读题2 .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3 .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4 .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三、练习二第9题1 .指名读题2 .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 .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

27、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4 .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 巡 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四、练习二第1 0、1 1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交流,重点请学生说说数量间的关系。五、练习二第12题1.指名学生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大瓶和小瓶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大瓶和小瓶饮料的价格之间有什么关系?2.列出数量关系式。3.提出问题并用方程解答。4.集体交流六、课堂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七、课堂作业补 充习题第8、9页。第 七 课 时 整 理 与 练 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1 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 4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

28、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流程:一、回顾与反思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

29、长组织。二、练习与应用第1题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第3题 学生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结果。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0页。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 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学生读

30、题后说说数量间的关系再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2.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学生列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3.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二、探索与实践出示第8题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 续 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也学 生 独 立 思 考 这3个 问 题,在 本 子 上 适 当 记 录。小 组 内 交 流,才巴困惑、疑 点、不 同 意 见 的 地 方 记 录 下 来。(1 )a +b +c的 和 等 于3 b。(2 )3 X=9 9 X=3 3(3 )5 n=5 5 n=l 1很 多 学 生 在 做 这 道 题 时 会 感 到 比 较 困 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31、,教 师 还 要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多 举 例 来 说 明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补 充:依 此 类 推,9个 连 续 自 然 数 的 和 是9 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 个 数 是 多 少 吗?解:设 中 间 一 个 数n。9 n=9 9n=9 9 +9n=l l第9题学 生 读 懂 题 目 意 思 独 立 思 考,解 决 问 题。和 同 座 位 同 学 交 流 自 己 的 思 考 过 程。全 班 交 流:(1 )从 第 一 个 天 平 可 看 出,一 个 梨 子 的 质 量 相 当 于3个苹果 的 质 量。(2)从 第 二 个 天 平 可 看 出,三 个 苹 果 的 质 量

32、相 当 于6个桃的 质 量。(3)因此,一 个 李 子 的 重 量 相 当 于6个桃 子 的 质 量。三、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1、12页。确定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5页 例1,练一练,练 习 三1-3题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2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流程:一、教 学 例11 .明确列、行排列规则(1 )课代表坐在哪里?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吗?生可能出现:A第3排 第4个 B第

33、4组 第3个(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3)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中队长坐在哪里?(板书)2 .抽象座位表,认识数对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二、巩固练习1.生活中应用数对(1 )根据位置写数对(练习三第2题)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独立书写,全班交流。(2 )根据数对找位置(练习三第3题)学校会议室地面铺地砖,九块花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7,2 )、(5,3)、(9,3)、(3,4)、(7,4)、(1 1,4)、(5,5)、(9,5)、(7,6)

34、,请你用彩笔给花色地砖涂上色。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学生操作后交流。得出:表示同一行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过渡:用数对可以很方便的表示一个人的座位,一块砖的位置,如果是一张平面图,数对能表示一个具体的地点吗?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 3页。确定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6页 例2,练一练,练习三4题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2 .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

35、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流程:一、教 学 例21.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下面是 一个公园的平面图。出示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游 戏:猜景点I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I I全班交流。I I I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_,6),可能是哪里?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图 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小强家的位置在(3,8),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你能沿着方格

36、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二、巩固练习1.练一练2.练习三第4题三、总结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补充习题第14页。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三教学目标:1 .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2 .逐步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3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旋转后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流程:一、完成书上的练习三:1 .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2.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

37、上贴着瓷砖,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横、竖比一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3 .说说学校会议室地面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说说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4 .下面是实验小学所在街区的平面图(1 )请学生分别在图上用数对表示各场所的位置。指名交流(2)图 上 的(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说说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图书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4)小强家的位置在(2,7 ),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家到实验小学的路线吗?5 .下面是某校集合时各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图(1 )说说各年级二班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38、注意要把各个班一个一个写清楚。(2 )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说 说x可以哪些数?为什么?(x,5)可能是哪几个班?(3)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 ),可能是哪个班?小结:像这样的数对表示方法,只有一个数是确定的,另一个数没确定,它所表示的位置就是不确定的,可以某个整列也可以是某个整行。所以在用数对表示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写清楚两个数据.6 .在操场上设计摆放1 0盆鲜花和3盆绿色植物的位置。说说: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摆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把摆放好的位置,用数对一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7 .(1 )用数对分别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指名交流(2)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后,

39、画出该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三个顶点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3 )把三角形绕C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 0 ,一 共 画4次,看看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4)顺次连接4个顶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8.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 2,你知道是用什

40、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3)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 6-C 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二、课堂练习补充习题第15页。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 2-2 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 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 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41、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倍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1 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流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操作活动。提问:用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用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

42、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4.揭示概念。讲述:6、1 2、1 8、2 4 既 是2的倍数,又 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 .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提问:你是怎

43、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先找出6的倍数,再 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先找出9的倍数,再 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2.明 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 8,指出:18就 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4.完 成“练一练”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1.练习四第1题。2.练习四第2题。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

44、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3.练习四第3题。四、全课小结五、游戏活动练 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 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6页。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 8题。教学要求:1 .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

45、公倍数。4 和 6 3 和 7 5 和 9 1 0和 6二、完成第2 5 页 的 5 8题。1 .第 5 题(1)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独立完成右边4 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2 .第 6 题3 .第 7 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7 和 8的最小公倍数。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思考题提示:先用列

46、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17、18页。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因数的方法。教学流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1.操

47、作活动。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3)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揭示:1、2、3、6既 是12的因数,又 是18的因数,它 们 是12和18的公因数。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自主探索。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先找出8的因数,再 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先找出12的因数,再 从12的因数中

48、找出8的因数。2 .明 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 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3 .用集合图表示。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4.完 成“练一练”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1.练习五第1题。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 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2 .练习五第2题。3 .练习五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4.练习五第4题。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5.练习五第5题。鼓励学

49、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五、课堂作业补 充 习 题 第19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 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14 和 16

50、 3 0 和 10 15 和 9 2 1 和 2 8师:你是怎么求最大公因数的?(这几组数都是属于一般关系,找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小数减倍法)二、完成第2 9页的第6 11题。1.第6题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四组数都是倍数关系.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它们中较小的那个数。)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如果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互质关系,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L )2.第7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体会方法的多样性。3.第8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