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山兀,阿房出 兀:光秃B.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尽:极C.胜负之数 数;次数D.始速祸焉 速:招致1C(数:天数、命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族秦者秦也 六王毕,四海一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D.雷霆乍惊 骊山北构而西折2.D D项,“雷霆”,名词活用为状语,像雷霆一样;“北”,名词活用为状语,从北面。A项,“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B项,“弦”,名词活用为动词,奏乐;“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C
2、项,“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3下列句中加点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秦人不暇自哀C其实亦百倍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B B项,古今义均为“没有时间”。A项,古义为“天气”;今义为“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项,古义为“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为“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D项,古义为“旧事,旧例”;今义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戍卒叫,函谷举 B.赂
3、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秦人不暇自哀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4.AA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5下列对阿房宫赋六国论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开篇先写阿房宫广阔高峻的全貌,进而详细描绘宫中的楼廊飞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用笔夸张,文气充沛。B六国论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通过对比使得论点更加鲜明。C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持己见。苏洵指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杜牧则用拒秦之道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D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
4、之时,二者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5.C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使六国各爱其人”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选项“直接点明”表述错误。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4)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
5、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6)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_”,用事秦之心“_”,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咽。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钉头磷磷,多于在廋之粟粒(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三、课外提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
6、视何雄哉”。不仅如此, ,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
7、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7B 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做主语,不符合话题统一原则;CD项“视野和责任”使文脉流畅,与文意不符
8、。8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 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 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解析:第空,结合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此处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第空,由“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此处是说“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是因为文字不统一;第空,此处与“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对应,内容要强调“汉字汉文”,可以写“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六国论(宋)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
9、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
10、,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11、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窃怪天下之诸侯”与“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两句中的“窃”字含义不同。B. “而蔽山
12、东之诸侯”与“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两句中的“蔽”字含义相同。C. “而韩、魏乘之于后”与“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相同。D.背盟败约,指背弃结盟时订立的誓约或条约,在文中指的是六国背弃之前的盟约。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六国攻秦的浩大声势与失败结局的巨大反差作对比,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B. 韩、魏两国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两国的重要性。C. 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D. 苏辙认为,韩、魏国君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
13、”造成的。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12.对于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苏洵与苏辙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请结合苏洵的六国论和本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人的观点态度。9.B “范雎用于秦而收韩”与“商鞅用于秦而收魏”属于并列关系,应分别在“韩”和“魏”后断开,排除AC两项;“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中,“昭王”作主语,“得”作谓语,“心”作宾语,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应在“心”后断开,排除D项。10.C 第一个“乘”为动词,意为“掩袭,追逐”;第二个“乘”
14、为动词,意为“凭恃”。11.C 由原文第二段“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可知,秦昭王一开始并未准确把握形势,就去攻打齐国,后来才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选项“秦国准确把握发展方略”曲解文意。12.(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他们抵挡如虎狼一般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2)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依靠他们作为自己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关键点:(1)委,舍弃;折,屈服;入:使进入,此处可意译为“归向”。(2)当,抵挡;藉,依靠;摈,排斥,此处可意译为“抵御”。13.苏洵:六国灭亡,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苏辙:六国破灭,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远略,背盟几约,自相残杀。解析;结合课文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国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可知,各诸侯只贪图眼前利益,考虑问题不长远,以致违背盟誓,自相残杀,导致灭国。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