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8943902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9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pptx(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三节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概概述述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中国分税制改革 第三节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概述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内容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内容(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的基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 投资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 国有事业单位财务体制国有事业单位财务体制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财政

2、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主体。2、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 财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财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原则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原则预算收支划分的方法预算收支划分的方法 总额分成总额分成 收入分类分成收入分类分成 收支大包干收支大包干 分税制分税制方法方法 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1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权限;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权限;(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职责权限;(3)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权限;责权限;(4)财政部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财政部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责权限。 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纵向不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纵向不平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存在着横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存在着横向的不平衡,需要通过

4、转移支付制向的不平衡,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预算调节的方法主要度进行调节。预算调节的方法主要是是补助金补助金。预算管理体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核心,是各级预算主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的关系问题。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是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是依据各级预依据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的预算主体。( (二二) )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1 1、统收统支体制、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0年、年、195119511952195

5、2年、年、1968196819701970年)年)2 2 、 “ 统 一 领 导 、 分 级 管 理统 一 领 导 、 分 级 管 理 ” 体 制体 制(1953195319791979年)年)3 3、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地方财政包干体制(1980198019931993年)年)4 4、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西方国家普(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我国遍实行、我国19941994年开始实行)年开始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的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的特点有:点有:(A)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大体占大体占1/3左右。左右。(B)中央财政收

6、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大体比重较高,大体1/23/4左右。左右。(C)国家财政集中程度较高。)国家财政集中程度较高。3 3、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地方财政包干体制 (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的财政体制形式(政体制形式(19801884年)年)(A)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行政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收支范围。政之间的收支范围。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中央企业收入、中央企业收入、关税和中央其他收入;关税和中央其他收入;中央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中

7、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国防战备费、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中央级的事业费和行政管对外援助、中央级的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等。理费等。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地方所属企业地方所属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其他地方收入;税、地方税和其他地方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地方的基本建设、地方的基本建设、地方企业的流动资金、支援农业支地方企业的流动资金、支援农业支出、地方各项事业费、抚恤和社会出、地方各项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及地方行政管理费等。救济及地方行政管理费等。固定比例分成收入:

8、固定比例分成收入:经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上划给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上划给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其收入作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其收入作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80%归中央财政,归中央财政,20%归地方财归地方财政。政。调剂收入:调剂收入:工商税作为中央和地方工商税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调剂收入。的调剂收入。(B)确定地方财政收支的包干基数。)确定地方财政收支的包干基数。凡是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凡是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按比例上按比例上交,工商税全部归中央。交,工商税全部归中央。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从工商税中按比例从工商税中按比例留给地方,作为调剂收入;留给地方,作为调剂

9、收入;工商税全部留给地方,收入仍然小于支出工商税全部留给地方,收入仍然小于支出的地区:的地区: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C)分成比例或补助数额确定后,原则上)分成比例或补助数额确定后,原则上5年不变,地方多收可以多安排支出。年不变,地方多收可以多安排支出。(D)特殊的体制形式:)特殊的体制形式:广东和福建:广东和福建:实行实行“划分收支,定额上缴划分收支,定额上缴(补助),(补助),5年不变年不变”的财政体制;的财政体制;京津沪:京津沪:实行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的财政体制;政体制;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在“分灶吃饭分灶吃饭”体

10、制的基础体制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特殊照顾。上,有更多的特殊照顾。(E)特点:)特点:a、由过去全国、由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一灶吃饭”改为改为“分分灶吃饭灶吃饭”。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也由。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也由过去的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过去的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平衡。b、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归口下、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归口下达,均由达,均由“块块块块”统筹安排,调剂余统筹安排,调剂余缺。缺。c、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一定五年不变。为一定五年不变。 (2)“(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干”的体制形式(

11、的体制形式(19851987年)年) (A)按第二步利改税以后的税种划分)按第二步利改税以后的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按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根据地根据地方的收支基数,确定地方收入的分成方的收支基数,确定地方收入的分成比例和上解补助数额,一定比例和上解补助数额,一定5年不变。年不变。 (C)该体制的问题:)该体制的问题:收入较多、上交比收入较多、上交比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不高,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地区地区比例比例地区地区比例比例地区地区比

12、例比例地区地区比例比例上海上海76.45天津天津60.54江苏江苏60北京北京50.54辽宁辽宁48.92浙江浙江45山东山东41河北河北31安徽安徽19.9河南河南19湖南湖南11哈尔哈尔滨滨35沈阳沈阳25大连大连25重庆重庆23.3武汉武汉13.9(B)实际上实行的是总额分成。)实际上实行的是总额分成。 (3)(3)改进预算体制(改进预算体制(19881993年)年) 19881990年对包干办法进行了改进,对年对包干办法进行了改进,对收入上缴较多的地区实行财政包干、一定收入上缴较多的地区实行财政包干、一定3年不变的做法。全国对年不变的做法。全国对37个地区实行了个地区实行了6种种包干办

13、法:包干办法: (A)收入递增包干。)收入递增包干。共共10个地区。个地区。地区地区比例比例地区地区比例比例地区地区比例比例地区地区比例比例浙江浙江6.5宁波宁波5.3江苏江苏5河南河南5哈尔滨哈尔滨5河北河北4.5北京北京4沈阳沈阳4重庆重庆4辽宁(不含沈阳、大连)辽宁(不含沈阳、大连)3.5(B)上解额递增包干。)上解额递增包干。广东广东9%、湖南、湖南7%。(C)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大连、青岛、大连、青岛、武汉。武汉。(D)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天津、山西、安徽。天津、山西、安徽。(E)定额上解。)定额上解。上海、山东、黑龙江。上海、山东、黑龙江。(F)定额补助。)

14、定额补助。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贵州、青海、云南、吉林、陕夏、广西、贵州、青海、云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福建、江西、海南。西、甘肃、四川、福建、江西、海南。地方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地方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A)财力分散)财力分散。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下降,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下降,财力向地方分散。财力向地方分散。项目项目198019841985 19871988 1993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占全国收入24.540.538.433.532.922.0中央财政支出中央财

15、政支出占全国支出占全国支出54.352.539.737.433.928.3单位:单位: %(B)加剧了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加剧了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各地收入多了,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各地收入多了,都热衷于利润大、见效快的加工工业都热衷于利润大、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的投资,形成了的投资,形成了“多收多收多留多留多投多投”的运行机制。的运行机制。(C)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相互封锁,盲目竞构趋同,地区相互封锁,盲目竞争。争。(D)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E)各地区的包干方法多种多样,)各地区的包干方法多种多样,缺乏规

16、范性缺乏规范性。4、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二、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二、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一)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一)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

17、能边界、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在此基础上划分支出职责范围。此基础上划分支出职责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大宗收入大宗收入的税种归中央,地方税种主要是收入的税种归中央,地方税种主要是收入弹性小的销售税和财产税。分设中央弹性小的销售税和财产税。分设中央税局和地方税局,税局和地方税局,分税、分管与分征分税、分管与分征相结合。相结合。 4、预算调节制度。、预算调节制度。纵向调节的典型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做法是补助金制度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横国税,同时对每个

18、地方给予补助。横向调节是由向调节是由“富州富州”直接向直接向“穷州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5、相对稳定。、相对稳定。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统长期形成的。(二)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二)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 基本理论依据基本理论依据 1、经济标准: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经济标准: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的层次性物品的层次性 (1)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方面 (A) 受益范围受益范围 (B) 效率原则效率原则 全国性公共

19、需要:全国性公共需要:凡本国凡本国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用它带来的利益。适地享用它带来的利益。适于由中央提供。于由中央提供。 地方性公共需要:地方性公共需要:其受益其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适于由地方提供。适于由地方提供。受受益益范范围围 效益的外溢性或受益的空间性:效益的外溢性或受益的空间性:公共设施的效益扩展到辖区以公共设施的效益扩展到辖区以外的地区或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外的地区或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内可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受益地区最熟受益地区最熟悉本地区的情况,掌握充分的悉本地区的情况,掌握充

20、分的信息,也最关心本地区公共服信息,也最关心本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务和公共工程的质量和成本。 效效率率原原则则 税种的层次性税种的层次性:各税种的税源覆盖范围和各税种的税源覆盖范围和各税种调节功能的大小不同。各税种调节功能的大小不同。 税源普及全国、流动性大、调税源普及全国、流动性大、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应归中央税节功能大的税种,应归中央税 税源比较固定、税基较为狭窄税源比较固定、税基较为狭窄的税种划为地方税的税种划为地方税 (2)财政收入方面)财政收入方面税税源源范范围围 将税源广阔、流动性强的税种将税源广阔、流动性强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有利于控制税源划为中央税,有利于控制税源防

21、止税收流失。将调节功能大防止税收流失。将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有利于调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和稳定经济。节收入分配不公和稳定经济。 将税源比较固定、仅限于某一将税源比较固定、仅限于某一地区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有利地区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有利于因地制宜、加强征管。于因地制宜、加强征管。效效率率原原则则 联邦制国家则重于分权联邦制国家则重于分权 单一制国家则重于集权单一制国家则重于集权2、政治标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政治标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1)各国)各国的政治体制的政治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则重于分权国家则重于分权 (2)各国的经济体制)各国的经济体制 计划

22、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则重于集权国家则重于集权 自由竞争时期,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干预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低,则重分权低,则重分权 (3)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垄断时期,强垄断时期,强调政府干经济,调政府干经济,则重集权则重集权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中国分税制改革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

23、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要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3、坚持、坚持“统一分配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统一分配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的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24、本国实际出发。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1、中央事权:、中央事权: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运转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家运转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所必须的支出、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2、地方事权:、地方事权: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支出、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1 1、将维护国家

25、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作为中央固定收须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作为中央固定收入:入: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所得税;外资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中央企业上缴的利等集中缴纳的收入;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润;外贸企业出口退税。 2、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要税

26、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地方分享增值税地方分享25%;海洋石油;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税,其余作为地资源税作为中央税,其余作为地方固定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方固定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享50%。 证券交易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1997年年5月,地方分月,地方分享比例享比例20%,1998年年6月降为月降为12%,2000年降为年降为9%,2001年为年为6%,2002年为年为3%。金融保险业营业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1997年作为中央与年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征收地方共享税,地方征收5%、中央征、中央征收收3%。20002002年金融保险业营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每年降低业税每年降低1个

27、百分点。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2002年年1月月1日起将企业所得日起将企业所得税(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行、税(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开发行、农发行、农行、建行、中行、开发行、农发行、进出口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进出口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和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和个人个人所得税所得税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其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其中,中,2002年中央和地方按年中央和地方按5:5的比例的比例分享,分享,2003年按年按6:4的比例分享。的比例分享。 3、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将适合

28、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地方企地方企业所得税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花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屠宰税、遗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地方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和赠与税、地方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三)中央财

29、政对地方财政的 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1993年中央净上划的收入年中央净上划的收入(消费税(消费税+增值税的增值税的75% 中央下划部分)中央下划部分),全部返还地方。,全部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数额在年以后,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基数上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后改为本地区)全国(后改为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的的平均增长的1:0. .3系数确系数确定。定。如果如果1994年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年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94年年基数,则相应扣除税收返还数额。基数,则相应扣除税收返还数额。年份年份2001200220

30、04200520062007数额数额(亿元亿元)6000700010379114741349118112 占中央财占中央财政支出政支出%56.757.561.3中央向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中央向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中央的转移支付中央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税收返还专项拨款专项拨款其他其他40%左右左右35%左右左右25%基础设基础设施建设施建设工资发放工资发放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610亿元亿元400亿元亿元 (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 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原体制中实行递增上解的、定额补助的继续原体制中实行递增上解的、定额补助的继续实行;实行;

31、实行总额分成和实行分税制试点,暂按递增实行总额分成和实行分税制试点,暂按递增上解办法。上解办法。地方地方1993年承担的年承担的20%出口退税以及其他年出口退税以及其他年度度结算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抵消后,确定一的上解和补助项目抵消后,确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原中央拨给地方的原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该下拨的继续下拨。下拨。2001200520012005中央本级中央本级 收入收入858216536中央本级中央本级 支出支出57688756地方上解地方上解 收入收入591714补助地方补助地方 支出支出60021147

32、4中央总收入中央总收入917317250 中央总支出中央总支出 1177020249北京市北京市40.3北京市北京市159.8上海市上海市122.3上海市上海市227.7辽宁省辽宁省59.0辽宁省辽宁省336.4山东省山东省26.3山东省山东省209.1甘肃省甘肃省0. 96甘肃省甘肃省171.5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单位:亿元(五)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五)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1、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2、地方税由地税局征收、地方税由地税局征收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 1995年制定了年制定了过渡时期转移支付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办法,1996

33、、1997年进一步完善。年进一步完善。 1、从中央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从中央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转移支付,重点是缓解地方财政用于转移支付,重点是缓解地方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体现对民族地区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体现对民族地区适度倾斜的政策精神。适度倾斜的政策精神。 19951996 19971998 1999 2000转移支付转移支付 资金资金 (亿元)(亿元)20.734.650.260.075.085.45占占中央补助中央补助支出总额支出总额%0.821.271.761.811.831.83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制度享受转移支付额较多的地区享受转移支付额较多的地区地

34、区地区新疆新疆内蒙古内蒙古贵州贵州河南河南四川四川金额金额7.917.97.775.615.33地区地区湖北湖北广西广西青海青海陕西陕西金额金额4.64.574.443.74单位:亿元单位:亿元2002年过渡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年过渡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地区地区分配资金分配资金(亿元亿元)比重比重(%)8个民族地区个民族地区38.8445.4514个非民族地个非民族地区区46.6154.552、开始由、开始由“基数法基数法”向按影响因素计算向按影响因素计算的的“标准收支法标准收支法”转变转变。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实际上是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的转移支付办法,它的主要一种有限的转移支付

35、办法,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转移支付额度,而在于制意义不在于转移支付额度,而在于制度的转变,即可使由度的转变,即可使由“基数法基数法”向按向按影响因素计算的影响因素计算的“标准收支法标准收支法”转变。转变。四、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四、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一)运行情况良好(一)运行情况良好 1、规范财政体制,理顺了各级政府之间的、规范财政体制,理顺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关系。 2、税收返还制度,促进全国财政收入稳定、税收返还制度,促进全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长。1994年年2005年年增加增加年均增加年均增加52183162826410264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单

36、位单位:亿元亿元3、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提高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提高 。增加了中。增加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1993199319941994199719972005200520072007中央财政收入占全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国收入的比重22.022.055.755.748.948.954.554.555.755.7中央财政支出占全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国支出的比重60.060.059.659.6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占全国支出的比重28.328.330.

37、430.427.427.426.026.023.123.1 4、增值税和消费税大部分归中央,在、增值税和消费税大部分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重复建设的问题。 5、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明、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明确了财权,从而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确了财权,从而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财政改进和加强算约束,提高了地方财政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自主性。财政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自主性。 6、初步建立了地方财力趋向均衡的机、初步建立了地方财力趋向均衡的机制。制。(二)存在的问题(二)存在的问题

38、1、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做的不够。、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做的不够。 2、收入划分分税制不彻底,维持、收入划分分税制不彻底,维持了包干体制的分配利益格局。了包干体制的分配利益格局。 3、行政隶属关系仍然起作用。、行政隶属关系仍然起作用。 4、税种的划分还存在不合理之处。、税种的划分还存在不合理之处。 5、税收返还办法不合理,地方在增、税收返还办法不合理,地方在增量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速度超过体制量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速度超过体制设计的预期,地方差距扩大。设计的预期,地方差距扩大。 6、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没能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没能建立。 7、地方财政还不是一级独立的财政。、地方财政还不是一级独立的

39、财政。(三)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三)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责任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责任 (1)总体上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体上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2)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事权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的基本依据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权与分权的关系。 (3)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责任的划分)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责任的划分。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分税制与税制密切相联系,要随着税

40、)分税制与税制密切相联系,要随着税制的调整而调整收入的划分。制的调整而调整收入的划分。 (2)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种不符合政企)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种不符合政企分开的原则,应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分开的原则,应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 (3)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调节功能的)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税种划归中央税。 (4)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体系。)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体系。3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 分税制的重点分税制的重点 (1)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A)财力分配的纵向不平衡)

41、财力分配的纵向不平衡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与支出划分的结构性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与支出划分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地方政府较多的支出负担和失衡,导致地方政府较多的支出负担和较少的收入来源,是实施转移支付的客较少的收入来源,是实施转移支付的客观基础。观基础。 (B) 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均衡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均衡 地区间不同的财政收入水平与维持最低地区间不同的财政收入水平与维持最低公共服务水平的矛盾,是转移支付存在公共服务水平的矛盾,是转移支付存在的现实基础。的现实基础。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财源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财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可支配布的不均衡,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不

42、尽一致;另外,有些地区存在不财力不尽一致;另外,有些地区存在不利的高费用因素或较多的费用需求,即利的高费用因素或较多的费用需求,即公共支出的成本差异,因此,各地方政公共支出的成本差异,因此,各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净受益是不同的。府间的财政净受益是不同的。 (C)外部性(外部效应)外部性(外部效应)行政辖区之间的利益溢出,只有行政辖区之间的利益溢出,只有由较高级次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由较高级次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必要调节。方式进行必要调节。 (D)政府特殊的施政目标)政府特殊的施政目标 大型公共开支项目或国民经济的主干大型公共开支项目或国民经济的主干工程,地方政府无力承担或风险太大工程,地方政府

43、无力承担或风险太大而缺乏投资兴趣,而从效率的角度考而缺乏投资兴趣,而从效率的角度考虑,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又不经济。虑,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又不经济。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央政府对项目建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央政府对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给予部分或全部支持,形设所需资金给予部分或全部支持,形成中央政府特殊的转移支付。成中央政府特殊的转移支付。 (2)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目标模式)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目标模式的选择的选择 (A)纵向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对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移支付,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方政府的移支付,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又可以体现中央的意志。其前提水平,又可以体现中央的意志。其前提是

44、中央收入居主导单位,具有足以实行是中央收入居主导单位,具有足以实行均衡目标的财力。纵向转移支付典型做均衡目标的财力。纵向转移支付典型做法是实行补助金制度。法是实行补助金制度。 一般性补助一般性补助补助金补助金 配套拨款配套拨款 专项补助专项补助 非配套拨款非配套拨款 (B)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富裕地区直富裕地区直接向贫穷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接向贫穷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的既得利益格局来实现移改变地区间的既得利益格局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横向转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横向转移支付的典型做法是德国移支付的典型做法是德国。它是州际。它是州际间的财力均衡机制;测

45、算各州的人均间的财力均衡机制;测算各州的人均税收能力(州本级的税收收入税收能力(州本级的税收收入+州内地州内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方政府税收收入)/本洲人口;以全国本洲人口;以全国人均税收收入为基准,确定横向均衡人均税收收入为基准,确定横向均衡资金的流向与流量。资金的流向与流量。补到补到92% 补补37. .5% 支付支付15% 支付支付66% 支付支付80% 92% 100% 101% 110% 92%100%之间补助额之间补助额=全国人均税收收入全国人均税收收入该该州人口数州人口数(11本州本州人均税收收入占全国平人均税收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均水平的百分比)37. .5%德国的横向转移

46、支付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择的模式: 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 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式。税收返还税收返还(纵向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2004年预算年预算4277亿元)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纵向(纵向,2004年预算年预算2238亿元)亿元) 体制补助与上解体制补助与上解 (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两项合计(两项合计2895亿元)亿元)2004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年中央对地方的

47、转移支付预算9410亿元,实亿元,实际执行际执行10379亿元。亿元。(3)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一般一般性性转转移支移支付付专项专项补助补助 具体措施:具体措施: (A)简化转移支付形式。)简化转移支付形式。将体制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固定数额的专项上解并人结算部分、固定数额的专项上解并人税收返还。通过归并,中央财政可减税收返还。通过归并,中央财政可减少税收返还;同时,中央财政可减少少税收返还;同时,中央财政可减少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对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

48、增量返还,加对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调节地区财力分配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调节地区财力分配的目的。的目的。(B)加大税收返还的力度,明确过渡)加大税收返还的力度,明确过渡时期转移支付规模。时期转移支付规模。(C)改进过渡时期转移支付的技术方)改进过渡时期转移支付的技术方法,完善法,完善“标准支出标准支出”和和“标准收入标准收入”的测算公式,尽快向的测算公式,尽快向“基数法基数法”过渡。过渡。(D)清理专项拨款,适当改进拨款办)清理专项拨款,适当改进拨款办法。法。4、推进省以下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以下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建立和完善。复习题复习题一、关键词一、关键词1、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2、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二、思考题二、思考题7、8、12、13其中其中12、13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是论述题是论述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