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 测试题-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 测试题-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一、选择题1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2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3“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
2、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 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4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5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
3、理解正确的是()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 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C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 D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6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A发明本心 B知行合一C礼法并施 D重义轻利7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BCD8战国
4、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9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10董仲舒说:“道之
5、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11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这表明()A儒学得到重视B民间广泛接受儒学C平民地位提高D西汉重视人才选拔12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 “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
6、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BCD13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14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1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
7、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6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D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17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
8、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A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B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C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D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18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19明代学者吕坤说:“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材粗鄙俗,为其所笑耳。”这一现象产
9、生主要是由于()A乡野淳朴的民风B学优则仕的观念C等级制度的影响D尊重知识的传统20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21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22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
10、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B坚持反清复明活动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二、非选择题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地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1)依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简述秦汉以来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
11、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
12、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黄宗
13、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
14、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材料虽然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此并非本题主旨所在,而是要突出这种变化说明的问题,故A项错误;看似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但这并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更加注
15、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由孔子到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发生变化,由赞赏其仁到抨击其不知礼仪,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2【解析】根据“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监:音,同鉴,借鉴的意思,周借鉴夏商两朝的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季氏是正卿,只用四佾,却用天子的八佾,故说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赞扬周制并遵循周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3【解析】题目中
16、说明了“仁”的思想出现的时间,故A项错误;题目中有“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说明孔夫子是继承了先人的文化和思想创立了儒家学说,故B项正确;题目中说明了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仁的思想了,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只是一家,题目中没有说明儒家思想被社会接受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二者都重视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认知,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张心是世界本原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主张民本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关于个人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 5【解析
17、】材料主张虽然将“道”与“邦”、“天下”相联系,但是并没有表示出非“治世”不可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表达的是知识分子、道、国家三者关系的学问,没有集中在哲学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蕴含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入世、出世的标准,并没有表达对国事的关注,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知识分子在是否入世的问题上,不必受制于外在的压力,可以自主选择,故D项正确。【答案】D6【解析】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发明本心,与材料中“荀子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中“荀子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礼义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表明礼
18、法并施,故C项正确;材料中讲“礼义”,但没有涉及义利,故D项错误。【答案】C7【解析】材料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之间不存在信任,是性恶论的一种体现,故正确;认为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可言,之所以不得不为其做事,是因为“缚于势”,故正确;既然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如何来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其要讨论的问题,其言论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的,故正确;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根据材料“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
19、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引文从哲学角度的论证了封建
20、统治合理的本源,外儒内法是一种统治手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法术势合一”同样也是一种统治的方法,没有涉及统治合法性的本源,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征服与统治,与儒家的道统相反,故C项错误;“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答案】D11【解析】题干中“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说明公孙弘因为其儒学而被皇帝重用,故A项正确;“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只说明了公孙弘个人学习儒学,并不能代表整个民间都接受了儒学,故B项错误;“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说
21、明其是因为学习儒学而受重用,并不能代表平民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并未体现出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12【解析】根据材料“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可知,材料并未涉及黄雾影响农业生产,故错误;根据材料“天气异常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可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君臣中影响较大,故正确;根据材料“大臣回答这是因为 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可知,大臣对外戚专权有所不满,借“天人感应”来表达这种不满,故正确;根据材料“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可知,确有汉成帝重用外戚的事实,
22、但不能表明为了削弱相权,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3【解析】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不会直接导致宗教政策的改变,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与材料 “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不符,故C此项错误;材料“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可知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故D项正确。【答案】D14【解析】宗法观念更多强调的是血缘亲情,而材料体现的是孝道,故A项错误;材料讲汉代皇帝以孝为谥号,而非整个社会以孝为伦理
23、,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而儒家正统地位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中间有较长时间儒学并非正统地位,不存在巩固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既突出了统治者,又强调了对孝道的重视,故D项正确。【答案】D15【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开始融合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4、,与材料体现儒家仁、义、礼、信等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着重强调内心道德约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强调德治的作用,认为只要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能取得周边国家众星捧月般的效果,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指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与儒家强调仁、义、礼、信等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17【解析】没有猛烈抨击,与材料中“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不符,故A项错误
25、;没有涉及辩证关系,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致良知知行合一,与材料中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相符,故C项正确;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与材料中“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8【解析】三教合归儒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这部文学创作是立足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答案】D19【解析】乡野淳朴的民风
26、指待人热情,淳朴善良,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学优则仕是指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做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等级制度是指不同阶级的上下尊卑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表明对读书人秀才的尊重,也就是尊重知识,故D项正确。【答案】D20【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也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
27、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故C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D项错误。【答案】A21【解析】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2【解析】材料“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表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严格自律,注重名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王夫之抵制清朝的拉
28、拢,与反清复明活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反应,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王夫之抵制清朝的拉拢,与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23【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可以概括出“秦朝以法家为统治思想”答案,结合汉代儒家思想变化从“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的角度组织答案。 (2)第一小问中“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人物来列举即可;第二小问“理想”,依据材料二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结合所学从“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
29、,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以及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演变:秦朝以法家为统治思想;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人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 理想: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24【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
30、础;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可知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根据材料一中“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可知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中的“民为
31、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得出孟子:民贵君轻;根据“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得出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第二小问地位或作用,根据教材可以得到孟子: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3)原因,从黄宗羲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来作答。 【答案】(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主张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础;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2)内容: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或批判君主专制)。地位或作用
32、:孟子: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3)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专制(写八股取士);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或理学思想仍占主导地位)。25【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得出人人皆有良知;依据材料一“学贵得之心”得出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依据材料一“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得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第二小问影响,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它用纲常名教对人们进行思想束缚,王阳明以“良知之在人心”来否定“三纲五
33、常”“格物致知”,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冲击。 (2)第一小问政治理想,依据材料二“为天下,非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公”得出天下大公;依据材料二“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得出从政为民;依据材料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得出君臣平等。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材料三“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分析得出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由“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分析得出反对心性空谈。 【答案】(1)主张:人人皆有良知;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影响:冲击了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 (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