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测试-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测试-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1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封制下形成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商业上的表现是()A“工商食官”制建立 B自由工商业者涌现C重农抑商政策出台D商人跻身社会上层3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重农抑商”思想B“精耕细作”
2、特点C“自给自足”形态 D“靠天吃饭”观念4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B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C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D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6王祯农书
3、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块,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7水经注清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两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这表明当时()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8唐朝时期,定州需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各50匹,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当时定州()A经济地位较高 B丝织规模较大C产业结构完整 D经济较为繁荣
4、9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10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11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禧宋 仁宗嘉佑
5、年间 神宗熙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 (单位: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12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3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明)嘉靖四十一年(1
6、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这种变化()A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B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容易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其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知,该窑()A重视制作工艺水平B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C产品主要销往民间D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15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
7、现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16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A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17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铁矿经营政策相
8、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18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19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20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
9、,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21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22根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
10、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货币作用大23清髙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A推行以商养官 B摒弃抑商政策C放宽集市管理 D主张藏富于民24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
11、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唐陆宣公全集卷二十二 材料三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
12、)“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经济?当时这种经济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
14、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墒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
15、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为满足国家机器运转需要的赋税也随着出现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最初的税收形式是贡献实物的“贡”、为国家服劳役的“助”和劳役稅与比例稅并行的“彻”。后来,铁器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这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先秦农耕社会实行的“井田制”土地制度开始瓦解。随之产生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新形式“初税亩”,即实行履亩而税的新税制,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财政收入。至此,中国的传统税制从名称到主要内容都基本定型。 材料二 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顺治二年下令蠲免明代在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
16、外余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实行3年后起课,废除了过去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而不准自由贸易。盐税是一种消费间接税,伴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是食盐消费量的上升,自顺治九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一百余年中,清政府的盐税银收入增加了158倍,增长速度较快。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各时期税收的特点与当时政治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盐税增加的原因。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没有反映品种多,故A项错误;材料无从
17、体现“基本模式”,故B项错误;农业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说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工商食官制度建立在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和题干,推知此时自由工商业者打破政府垄断,故B项正确;题干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封制下形成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是其表现之一,但它是政府政策的体现,故C项错误;商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仍处于社会底层,只有极少部分跻身上层而已,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材料中根本没有对“重农”和“抑商”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
18、的这些谚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自给自足”指的是小农经济的效率和用途,这在材料中并没有任何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靠天吃饭”并不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它属于官营手工业制品,且工艺水平高,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曾侯乙尊盘是最早的刻有铭文的器皿,故B项错误;“最高阶段”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曾侯乙尊盘单个器皿,不能证明当时青铜器的主体为礼器,故D项错误。【
19、答案】A5【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6【解析】耧车是为播种工具,与题干中“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吻合,故A项正确;曲辕犁是犁土、破土工具,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花楼机是纺织工具,不是农具,故D项错误。【答案】A7【解析】材料“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与国家赋
20、税的保障无关,故A项错误;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与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材料中“绫”的“岁贡数量”不等于整体经济地位较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绫”的“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反映了定州的丝织规模,故B项正确;产业结构完整,与材料中只有“绫”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绫”的“岁贡数量”不等于整体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是繁荣的,但是材料主旨与
21、此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岭南、福建及扬州对外贸易的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推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唐朝设立机构,只是“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故D项错误。【答案】C10【解析】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答案】C1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南宋全国岁入超过北宋岁入,结合
22、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而尽管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域远小于北宋,但因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关于两宋时期全国岁入的比较,没有涉及支出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南宋经济发展程度超过北宋,无法体现经济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宋朝全国岁入增加主要是得益于经济发展,并非是人民负担加重,材料也无关宋朝人民负担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A12【解析】材料反映纸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这种状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困苦,贫富差距本来就很大,故通货膨胀扩大贫富差距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
23、激化,削弱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废除匠籍制度,而不是突出政府集权,故A项错误;依所学,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商业情况而非手工业,故B项错误;依所学,匠籍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故C项错误;据材料“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可知匠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成为自由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4【解析】题干中“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推知该窑注重工艺美观,故A项正确;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明代还没有出现,故
24、B项错误;官窑产品主要供应皇室、官府,不进入市场,故C项错误;官窑不供应市场,故D项错误。【答案】A15【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私营手工业在全国手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错误;匠户的身份直至近代前期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农民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答案】D16【解析】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
25、变化,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给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日给柴、米、盐、菜”到按日给付“钞贯”,由给付实物到给付钱币,说明官营手工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7【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不存在超过之说,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C
26、18【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大量经济作物的入市,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得出: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19【解析】根据材料“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
27、方式”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明代依然固守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的提及,故C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技术进步并不是材料中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且材料中也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2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合并征收银两”、“取消人头税”可知明清赋税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按亩折算缴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会加剧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取消人头税”得出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明清经济政策的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21【
28、解析】对外开放,与材料中“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与材料中“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是有贡舶,即有互市”相符,故B项正确;未涉及严格控制商品,与材料中“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不符,故C项错误;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与题中“开始管理对外贸易”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2【解析】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都是传统经济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是传统经济发展而不是变异,故A项错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的出现是传统经济中商业的业缘、亲缘向地缘的变化而不是“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29、是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而不是传统经济的范畴且反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是“工业文明演进”的早期阶段,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仍旧是为满足小农经济的需求属于传统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C23【解析】推行以商养官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摒弃抑商政策,主要是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材料“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没有涉及到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表明集市要让民间自行发展,如果,官方参与会对其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意即要放宽集市管理,故C项正确;藏富于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答案】C24【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封建
30、地主土地私有制而非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推动自然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不利于资本的积累,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25【解析】(1)第一小问经济,材料一“覃耜”“播厥百谷”等信息可知当时的生产工具落后,因此应为原始农业;第二小问特点,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生产的粮食作物等方面进行归纳说明。 (2)根据材料二“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得出是是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材料二“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
31、假,常患不充”得出农民十分劳累但是生活贫困,容易因为政府的征税或者土地兼并而破产等。(3)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三“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得出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根据材料三“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得出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根据材料三“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得出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根据材料三“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得出法
32、律保障规范化。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从对农业(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商业(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1)方式:原始农业经济。特点:生产工具原始;耕作技术落后;以生产谷物粮食为主;农业生产力不发达。(2)处境: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十分劳累,承担大量国家赋税,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3)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
33、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26【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得出是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钱荒却十分严重”得出出现“银荒”现象,根据材料一中“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得出银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材料一中“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得出金融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印刷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第一小问中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
34、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得出当时民间使用白银,根据材料二中“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得出政府承认成为合法的货币,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知,当时都同时存在多种货币,“交子”一开始在四川地区使用,而白银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
35、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相同: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27【解析】(1)根据材料一“最初的税收形式是贡献实物的贡、为国家服劳役的助和劳役稅与比例稅并行的彻”结合所学分封制得出夏商周时期,以贡献实物的“贡”为主,这与方国联盟的政治状况以及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随之产生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新形式初税亩,即实行履亩而税的新税制,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的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得出战国后,按
36、照土地多少收税的税制产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由材料“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可知政府重视盐业生产;由材料“顺治二年下令蠲免明代在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实行3年后起课,废除了过去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可知调整盐业生产管理体制;由材料“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可知鼓励民间发展制盐业;由材料“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而不准自由贸易”可知政府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由材料“盐税是一种消费间接税,伴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是食盐消费量的上升”可知人口的迅速増长;另制盐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会促使盐税增加。【答案】(1)特点与政治关系:夏商周时期,以贡献实物的“贡”为主,这与方国联盟的政治状况以及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战国后,按照土地多少收税的税制产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原因:政府重视盐业生产;调整了盐业生产管理体制;鼓励民间发展制盐业;政府实行盐业专卖制度;制盐业的恢复和发展;人口的迅速増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