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测试题-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8173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测试题-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测试题-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测试题-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测试题-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1夏商时期,士兵的武器多为削尖的硬木,此时的宝剑如“昆吾”为青铜所铸;东周时期,武器大多用青铜制作刀刃和矛尖,此时的宝剑如“干将”“镆铘”为坚硬锋利的铁所铸。此变化体现了()A古代冶金技术进步B官营武器工业出现C东周的冶金业发达D铁器得到广泛应用2国语晋语记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官营手工业()A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B由政府垄断经营C是古代手工业的唯一经营方式D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3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

2、 D个体经营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者劳动繁重5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 “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A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C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D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

3、的主要形式6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 BC D7“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战国 B秦朝C汉代 D宋朝8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

4、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9魏晋以来,中国南方人才数量超过北方,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比北方多 B政治重心南移C南方基础教育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10220年,魏王曹丕下令:“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苑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这一做法主要有利于()A促进商业的恢复发展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官营手工业进步 D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11唐中期以前。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较快。下列成就不属于唐朝的是()A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 B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C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D发明灌钢法提高钢铁产量12据唐语林贤媛载,唐玄宗时宫廷女官柳婕妤的妹妹,“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一种印花染色)后渐出,遍于天下”。由此可知,唐代()A棉纺织生产技术不断创新B手工业出现新的技术工艺C官营手工业实行技术垄断 D外来纺织技术得到了应用13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观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1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

6、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15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16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

7、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7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A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B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C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18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9明

8、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20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21康熙晚期初创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此曾一度将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白釉素瓷运至京城,由宫廷造办处画师精心

9、绘制纹饰,再由专门机构烧制而成。这一瓷器品种应是()A青花瓷 B青瓷C秘色瓷 D珐琅彩22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仅仅是区域性商人群体 B经济活动没顺应历史潮流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D没有充分地利用海外市场23弗兰克

10、在白银资本中指出: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人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A推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促使朝廷放弃抑商政策D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24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推知()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始皇二十七年下令对全国民众“赐爵一级”;三十一年,“赐黔首里六

11、石米、二羊”,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同时,“使黔首自实田”,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汉初,国家财富匮乏,实行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文、景帝皆强调农为天下之本,亲自参加籍田礼,以示鼓励农业生产之意。至武帝时,更是“用事者争言水利”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农业稳产高产。 摘编自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

12、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调剂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 桓宽盐铁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西汉统治者在重农举措上的不同及其共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

13、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

14、江申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奏国公私商业仍然以

15、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时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透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程度在变化,可以看出古代冶金技术进步,故A项正确;官营武器工业不合题意,故B

16、项错误;东周的冶金业发达体现不出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铁器用来制造武器,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根据所学,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商食官”,说明手工业、商业由官府设官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古代手工业有三种经营形态,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多样,不能体现农耕经济形式多样,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是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材料农具种类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古代农业工具有耕种工具、收获工具、加工工具的分类,每

17、一类种类多样,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特点,故C项正确;个体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材料中并未说明农民的遭遇,故A项错误;根据“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等信息可知主要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中田庄自己生产粮食、蔬菜和进行养殖,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手工劳动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通过题干中“以备冬寒”、“以供祭祀之用”可知,在东汉时期,商业活动是农业的一种补充,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了东汉时期地主庄园中商业的活动,但是没有提及其

18、实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物物交换”,故D项错误。【答案】A6【解析】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秦汉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故错误;依据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的信息可知,故正确;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鼓励”,故错误;根据“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7【解析】据材料“加大了风量”和“炼出生铁”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种冶铁的工具,据所学战国时仍旧使用人力或者畜力,与材料“大大地提高

19、了生产能力”不符,故A项错误;据所学秦朝炼铁动力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据所学,东汉的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大大提高生产能力,与材料“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相符,故C项正确;据所学汉代已经出现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

20、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9【解析】人才数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由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项错误;魏晋以来中国的政治重心基本上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基础教育都不发达,故C项错误;魏晋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难移,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人才数量越来越多,故D项正确。【答案】D10【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其除池苑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相符,故A项正确;根据题意,从重税到轻税得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牵涉的是商业,私商,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1【解析】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21、门,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缂丝技术,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海陆丝绸之路高度繁荣,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提高钢铁产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2【解析】棉纺织业是在元朝之后形成的,故A项错误;“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一种印花染色)后渐出,遍于天下”表明新的技术工艺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新的技术工艺的出现,没有涉及到技术垄断,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唐玄宗时宫廷女官柳婕妤的妹妹进行的技术改进,不是外来技术,故

22、D项错误。【答案】B13【解析】唐都长安实行坊市分离制度,根据题目中坊中出现市,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市民的商业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政府针对此现象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与材料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故A项错误;“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是在宋朝,故C项错误;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与材料的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

23、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我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A项表述不足于概括整个题目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表述中并未出现与世界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

24、题目中“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得出在宋代手工业经济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17【解析】由材料“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子弟流连破坏之门”得知,进入瓦舍勾栏的既非完全社会上层,也非生活腐朽堕落,故A项错误;瓦舍勾栏的兴盛作为少数有钱人娱乐消费的场所,不能整体反映当时民众的消费水平,故B项错误;北宋“子弟”“士庶”进行娱乐消费的瓦舍勾栏却被士大夫视为“放荡不羁之所”“流连破坏之门”,故C项正确;题中材料提供的只是北宋都城的瓦舍勾栏的情况,不能代表北宋社会整体,故D项错误。【答案】C18【解析】明朝对工匠的待遇说明,明朝政府是要把工匠牢牢控制在政

25、府手中,这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关系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的信息没有表明明代的工匠制度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出现,故B项错误;明朝对工匠的待遇说明,明朝政府是要把工匠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工匠是给官营手工业劳动的,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19【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由材料“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可知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超过官营手工业,故B项正确;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选项和材料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6、。【答案】B20【解析】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21【解析】元代景德镇出现成熟的青花瓷,与材料“康熙晚期初创”不符,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烧出成熟的青瓷,故B项错误;唐代已有秘色瓷,故C项错误;根据“康熙晚期初创”“由宫廷造办处画师精心绘制纹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瓷器品种是珐琅彩,故D项正确。【答案】D22【解析】古

27、代中国的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它的衰落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因为仅仅是区域性,故A项错误;商帮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而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无法向资本主义转型,所以商帮不能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经营理念的先进与否不是商帮衰落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商帮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萌芽阶段未能突破,海外市场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B23【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明朝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推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明清

28、时期抑商政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进一步强化,故C项错误;17世纪初,中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故D项错误。【答案】A24【解析】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中提到“康熙四年”是鸦片战争前,故A项错误;“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可以看出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就出现了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属于民间行为,不能体现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25【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

29、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同时,使黔首自实田,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得出秦:秦朝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依法保护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一“汉初,国家财富匮乏,实行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文、景帝皆强调农为天下之本,亲自参加籍田礼,以示鼓励农业生产之意”得出汉:西汉实行宽舒政策,皇帝亲耕引导,重视水利兴修。第二小问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第三小问主张,(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据材料一“朝廷储备粮食,掌握

30、货币,限制富人,调剂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得出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据材料一“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垄断专营;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有为”治国,打击地方诸侯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大商人势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确保政府政策实施等方面回答。 【答案】(1)不同:秦朝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依法保护土地私有制。 西汉实行宽舒政策,皇帝亲耕引导,重视水利兴修。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特点:

31、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垄断专营。原因: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有为”治国;打击地方诸侯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大商人势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确保政府政策实施。26【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密集;第二小问影响,大量劳动力被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第一小问新变化,通过材一种水稻种植区域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其变化是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及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

32、,通过材料二中玉米、番薯的引进,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变化,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第二小问影响,通过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其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第二,促进了商品经济特别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第三,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变化。 【答案】(1)特点:劳动力密集型(或者人口过多,人地矛盾突出,制约技术革新)。影响:促进传统农业的繁荣:但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2)新变化: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 影响:农业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农产品

33、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特别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变化。27【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即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分析观点时要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分析:董仲舒言论是后世文献记录,考古发掘的秦简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更高,材料的观点是可信的。示例二 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分析:秦简只是对当地状况的记录,要说明整个秦国的土地制度,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材料观点是片面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