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ppt课件中国古典文献学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录学ppt课件中国古典文献学 .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课 目录学电子课件中国古典文献学 v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或經、或史、或詞章、或經濟、或天算、或地輿。經治何經,史治何史,經濟是何條,因類以求,各有專注。至于經注,孰爲師授之古學,孰爲無本之俗學。史傳孰爲有法,孰爲失體,孰爲詳密,孰爲疏舛。詞章孰爲正宗,孰爲旁門。尤宜抉擇分析,方不至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爲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術門徑矣。(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壹壹贰贰叁叁肆肆概述概述目录认知目录认知目录类型目录类型目录利用目录利用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 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 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2008年重版。v 参考书目第一节 概述一、目录二、目录学三、目录学史(一)(一)“目目”和和“录录”“目”指篇目,“所谓目次,指篇名和次第。”“录”指叙录、提要。“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余嘉锡目录学发微P19)一、目录(二)目录(二)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刊的篇章等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前者按形式可分为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种;后者多载于书刊的正文前面。汉语大辞典P1120目录
3、:将一批款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文献报道和检索工具。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 General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目录”两字连用始于汉武帝命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之时。文献记载主要有二:其一,刘歆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其二,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鸿烈。述艺文志第十。”又:“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这里,篇目是目,旨意是述一书大意的叙,把两者合而录之称录,然后奏上。录既是兼包目和叙,那么,只举一录字也可以概括目在内了。故刘向奏上的书本具有篇目和旨意,而载在本书的只称为录
4、,编辑别行的也只称为别录。可知刘向在校完一部书之后,写成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一方面条其篇目;一方面撮其指意,这便是目录,也简称录。刘向每校定一部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个部分。如,晏子晏子书书录: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
5、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笺,皆已定,以杀青书,可誊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第
6、录。臣向昧死上。(晏子宋刻本)目录著作在实践层面的几种名称:目录著作在实践层面的几种名称:录,叙录,录目,略,志,簿,书目,书录,解题,记,提要单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单书目录和群书目录A.单书目录:见前晏子叙录B.群书目录:“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汉书艺文志)(二)目录学(二)目录学1.何为目录学2.目录学的重要性:A.治学的门径。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中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B.陈垣的“账本”比喻:“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
7、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研究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C.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在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资料链接:书目答问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五卷,清张之洞著,初刊于光绪二年.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四部分类法,将所著录的二千二百余种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三)目录学史(三)目录学史1
8、.1.历史上的目录学历史上的目录学(1)先秦:目录学的萌芽(2)两汉:目录学的奠基(3)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的初步繁荣(4)唐宋元: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5)明清:目录学的高度繁荣2.2.现代学者的研究现代学者的研究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目录之先声目录之先声文献的累积与私学兴起;分类的观念和学术分途;韩非子内储说、外储说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序目之学;书序、诗大、小序图籍的混乱和整理。从刘向到班固(一)从刘向到班固(一)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撮其指要着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
9、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阮孝绪七录序,广弘明集卷三)右新书定着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着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
10、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列子宋刻本)刘向列子书录刘向列子书录 班固汉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删削七略,保持六分法,辑略散入各略中;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一百家两千九百七十五篇;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一百九十家四千三百四十九篇;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一百零五家一百三十篇;兵书
11、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收书六十三家一千二百一十一篇,图四十三卷;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一百零九家两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入”、“出”、“省”“互著”和“別裁”从刘向到班固(二)从刘向到班固(二)向歆父子向歆父子 班固与汉书班固与汉书第二节 目录认知 一、目录体制 二、目录部类 三、目录要素定义定义:指目录外在的结构形态。指目录外在的结构形态。余嘉锡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学发微:第一种: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均属于此类
12、;第二种:有小序而无解题者。班固汉书艺文志、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等属于此类;第三种:小序、解题均无,只著书名者。属于此类者,如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一、目录体制(一)部(大类)1.六分法2.四分法3.七分法4.其他分类法(二)类(小类)1.班固汉书艺文志2.荀勖中经新簿3.王俭七志4.阮孝绪七录5.魏征等隋书经籍志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二、目录部类1、六分法: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艺文志 中国古代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是刘歆七略,该书辑略是对六艺略等六略的综论,六艺略等六种才是对书籍的分类。故七略虽名“七”,实为六分法。班固汉书艺文志删改七略而成,其分类亦沿
13、用六分法。2、四分法之出现:荀勖中经新簿和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荀勖中经新簿和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v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着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以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阮孝绪七录序,广弘明集卷三)从六分法到四分法从六分法到四分法3、六分法之调整和回潮:王俭七志王俭七志v 改六艺为经典,次诸子,次诗赋为文翰,次兵为军书,次数术为阴阳,次方技为术艺,以向、歆虽云七略,实有六条,故立图谱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条七略及汉艺文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经,佛经、道
14、经各为一录,虽继七志之后,而不在其数。(阮孝绪七录序,广弘明集卷三)4、四分法和六分法之折衷:阮孝绪七录阮孝绪七录 七分法七分法 经典录内篇一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九部 记传录内篇二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十二部 子兵录内篇三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一十一部 文集录内篇四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部 术技录内篇五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经方部、杂艺部十部 佛法录外篇一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
15、部、论记部五部 仙道录外篇二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四部 七分法七分法阮孝绪七录阮孝绪七录 六朝时期官修目录都依四部分类。五分法:梁文德殿书目“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隋书经籍志)佛典目录:出三藏记集,以撰人的时代,记出经名目,不以内容分类,又收各书的序跋,成为后世辑录体目录的滥觞。v其他 变例变例 荀勗中经新簿荀勗中经新簿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
16、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隋书经籍志 荀勗:经、子、史、集荀勗:经、子、史、集李充:经、史、子、集李充:经、史、子、集据北齐书顔之推传中观我生赋自注,至梁元帝时校书,已称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分法之确立以经、史、子、集标目;附道经、佛经。继承七略、汉书艺文志的传统,撰写卷首总序、卷末后序、四部及道、佛经两类大序和各类小序共48篇序论,借采汉书艺文志文字,接陈后事,界说各部类图书性质内容,简述学术源流。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不仅反映隋代藏书状况,而且通过附注反映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著录状况。四分法之确立:隋书经籍志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三苍三
17、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梁有苍颉二卷,后汉司空杜林注,亡。古今字诂三卷,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并张揖撰;异字二卷,朱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亡。杂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义训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彦撰。亡。隋书经籍志之例说 经部经部1010类:类:易、书、诗、礼(含大戴礼记)、乐、春秋(含春秋外传国语)、孝经、论语(附尔雅等并五经总义)、纬书、小学;史部史部1313类: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部子部1414类:类:儒家、道家、法家、
18、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兵家、杂家、天文、历数、五行、医家;集部集部3 3类:类:楚辞、别集、总集;附道经附道经4 4类:类:经戒、饵服、房中、符箓;附佛经附佛经1111类:类: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共共5555类的图书分类体系。类的图书分类体系。隋书经籍志之类目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三卷;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二卷。篇籍增多;魏晋以来史学之独立与发达;文学之自觉;儒、释、道之三分鼎立;玄学导致哲学意识之上升,重视子类典籍。著述体式出新,学术内容和类型出现新的格局。Suggested Readings:
19、逯耀东隋书经籍志史部形成的历程;隋书经籍志史部及其杂传类的分析;经史分途与史学评论的萌芽。载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六分法到四部之学演变之缘由v夫古今作者,时代不同,风尚亦异。古之学术,往往至后世而绝,后之著述,又多为古代所无。限之以四部,而强被以经史子集之名,经之于史,史之于子,已多互相出入。又于一切古无今有,无部可归之书,悉举而纳之子部。艺术入,而琴棋书画为子;谱录入(自农家分出),而草木鸟兽亦为子矣。类书隋志附之“杂家”(唐志自为一类),至四库总目而丛书亦附“杂家”矣。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四部分类法之弊端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
20、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簿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稗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之类书,今亦仍其例。四库总目子部类书类序(卷一三五)四部分类法之弊端举例第三节 目录类型 一、综合目录 二、学科目录 三、特种目录(一)国家藏书目录(二)私家目录(三)史志目录(四)地方文献目录一
21、、综合目录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成书二百卷。存目提要:“并存其目,以备考核。”3457种,79070卷+存目6766种,93556卷=10223种,172626卷。部、类、属三级编目。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编纂的道德标准论人而不论其书论书而不论其人绳以名义,匪止微瑕,着其见斥之由,附存其目。四库总目的学术倾向“谢彼虚谈,敦兹实学”排诋宋学,尊崇汉学。“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推阐名教,“不以百氏杂学为重”。天朝上国意识和文化保守主义。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
22、、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史部: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子部: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
23、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集部: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撤毁书提要乾隆五十二年从四库全书中撤毁的书籍的提要。中华书局在故宫博物院发现九篇,补录于后。四库未收书提要嘉庆时阮元为其征得的170余种四库未收书所写的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校记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四库总目时所写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内容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版本目录
24、 邵懿辰标注、邵章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避暑录话二卷宋叶梦得撰 津逮秘书本稗海本学津讨源本 附录余家有顾苓所藏明人写本,题乙卯避暑录话四卷.校津逮以后各本异同甚多卷端又多石林老人自叙一 篇亦各本所无也(诒让)续录明嘉靖项氏宛委堂刊本四卷八行十八字后有 项德柔记八行天一阁有明万历刊本莫楚生藏明弘治 钞本傅沅叔曾校过谓视各本为善清道光乙巳苏城 叶调生刊本光绪丁未长沙叶德辉刊本 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考订辨讹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証。胡玉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一)经学目录(二)小学目录(三)史学目录(四)子学目录(五)文学目录二、学科目录(一)推荐目录(二)丛书目录(三)禁
25、毁目录(四)版本目录(五)目录之目录三、特种目录第四节 目录利用一、目录学的功用二、目录著作的利用 纲纪群籍,簿属甲乙;辨章学术,剖析源流;鉴别旧椠,雠校异同;提要钩元,治学涉径。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一、目录学的功用 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燿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
26、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 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告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 “史记集解分八十卷”条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十七史商榷卷七“汉书叙例”功用:治学门径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因目录访求阙疑;以目录考亡佚之书;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功用:考辨古籍(一)文史研究的资料(二)学术考辨的凭证(三)信息检索的工具二、目录著作的利用一、举例解释下面术语。1.目录2.大、小序3.解题4.叙录体5.辑录体二、考察古典目录中杂家类的发展及其变化。三、选定一位你感兴趣的古代学者,查找其著作在目录中的著录情况。v 练习题谢谢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