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7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7单元教案.pdf(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单元解读单元解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的人文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
2、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222文言文二则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
3、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情
4、感,理解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重点】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3)查阅苏轼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伯牙鼓琴【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一、音乐激
5、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齐读课题)2课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读
6、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提示:提示:“锺”为翘舌音,“哉”为平舌音。“少”为多音字,课文中读sho,不要读成sho。“汤”为多音字,课文中读 shng,不要读成 tng。“为”为多音字,“以为”中读 wi,“复为”中读 wi。“弦”读 xin,不要读成 xun。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提示:提示:“哉”是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当。最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巍”是上下结构,“山”要写得稍扁,下部结构复杂,要注意穿插迎让,合理布排。4猜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三、再读课文,明确节奏1 这是一则文言
7、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2教师范读。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提示:提示: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5学生读课文。(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多种
8、方式读课文: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6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7指名配乐读。四、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提示:提示:(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2)借助注释来理解。(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4)结合插图理解。(5)小组讨论,问同学。2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开展小组讨论。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预设预设 1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是什么?师:师:“方”是“刚才”的意思。预设预设 2 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9、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我么可以知道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预设预设 3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预设预设 4 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师:叠词的运用既使诗文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流水汤汤,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提示:提示:轻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咆哮的雷电(2)假如你是子期
10、,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风”,善听的你会怎么赞叹?(学生根据提示再以其他事物练习仿说)伯牙鼓琴,志在_,锺子期曰:“善哉乎_,_乎若_。”答案提示:答案提示:春风鼓琴习习春风仿说示例:仿说示例:春风习习杨柳依依流水潺潺细雨绵绵芳草萋萋云雾蒙蒙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3同桌互背。六、补充拓展,感悟情感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雨后的中秋之夜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
11、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地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句段: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学生齐读,边读便体会伯牙的悲痛之情,以及这对知音间令人动容的深情厚谊。2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诗歌,师生深情朗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2、。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犹胜伯牙弦绝后,一生无处觅钟期。王世贞题于鳞集后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红楼梦每怜四海无知己,顿觉中年少故人。杨基哭高季迪旧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增广贤文4小结:伯牙与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后世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作知音的代名词。七、入境入情,升华主旨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
13、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这个故事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2.作业:(1)背诵全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2文言文二则第第二二课课时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2结合注释理
14、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赏图激趣,导入新课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2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3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
15、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尝试划分朗读节奏。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提示:提示:“轴、搐”为翘舌音,“嵩”为平舌音,“囊”为鼻音。“曝”为多音字,课文中读 p,不要读成 bo。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书写指导:书写指导:“轴”字左边的“车”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曝”字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4指导朗读,明确节奏。(1)学生自主思考:这篇课
16、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2)全班交流汇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5学生试读,熟悉节奏。6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7师生合作读。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学生读牧童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8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2)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9指名学生讲
17、课文的大概意思,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预设:预设: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句段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句段 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句段 3:处士笑而然之。(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
18、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牧童的句子,读出杜处士的大气虚心和牧童的天真可爱。四、四、变换角色,练讲故事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2讲讲“我”的故事。(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从“我”的角度,讲述自己的见闻或经历。示例:示例: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提示:提示: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五、回顾细节,品读人物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
19、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评价: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提示:提示: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提示:提示: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六、再读课文,明白道理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提示:提示: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0、不可改也。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提示:提示: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同时,我们也不能迷信权威,无论对人对事,我们都要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2.作业:(1)熟读课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222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21、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紧扣单元主题,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两则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则是音乐,一则是绘画。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分别用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
22、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2323月光曲月光曲【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
23、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 8 个生字,并掌握“幽静”“断断续续”“陶醉”等词语。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 自然段。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
24、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教学重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2通过细读文本,了解贝多芬创作的缘由,进一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善意和艺术创作的美好。【教学难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明白“谱”“菜”“茵”等8 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
25、作品。(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 8 个生字,并掌握“幽静”“断断续续”“陶醉”等词语。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大意。3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教学过程】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月光曲片段,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信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 9 部交响曲、1 部歌剧、32 首钢琴奏鸣曲、5 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
26、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2过渡: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创作了许多美妙的乐曲,更因为他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刚才我们听到的月光曲,其创作过程就与他的这番话紧密关联。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月光下莱茵河畔的小镇,亲眼看看名曲诞生的情景,亲耳聆听名曲的最初演奏。(师板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2)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
27、些内容。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提示:“茵、粼”为前鼻音。“券”读 qun,不要读成 jun。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提示:“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4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谱写幽静 清幽纯熟琴键霎时一缕照耀陶醉莱茵河水天相接微波粼粼5.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示例: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 1320 千米,流域面积
28、约 25 万平方千米。(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示例:“幽静”“清幽”“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与“幽静”进行对比,“幽静”侧重于“静”,而“清幽”侧重于“清”。“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示例: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示例: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6齐读词语,
29、强化记忆。7交流汇报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预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围绕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简单介绍了贝多芬并点明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第二部分(第 27 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房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 8、9 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 10 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8总结: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课后,请同学们把文
30、章中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摘抄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第第二二课课时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2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解读词语1师:上节课让大家摘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披上银纱格外清幽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越升越高穿过微云2师生齐读词语,走进文本指名学生朗读。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见皎
31、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海上银光闪闪。师: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预设: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高高的、雪亮雪亮的。师: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3.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让我们齐读一遍,再一次走进月光曲。(板书课题)二、问题探究,品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小组合作,画出重点语句,并在旁做批注。(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2)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问题一:预设:学生找到课文第 3 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从对话中去感受他们对音
32、乐的热爱,以及妹妹的善解人意。句段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那有多好哇!”“不过随便说说”可以看出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和她的善解人意及对哥哥的劝慰。问题二:过渡:这一幕兄妹互相体贴的对话正好传入音乐家贝多芬的耳中,这位一心想为穷苦人民造福的伟人面对如此热爱音乐的妹妹怎能不感动呢?于是他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句段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
33、!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1)师:盲姑娘为什么激动?预设 1:因为盲姑娘从纯熟的琴声中听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预设 2:因为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2)读出盲姑娘孩的激动。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学生:从妹妹双目失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去思考)提示:盲姑娘的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因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在莱茵河旁的小镇上,在一间茅草屋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就
34、这样谱写成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钢琴曲吧!三、示范朗读,想象画面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 自然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播放课件,在音乐月光曲和画面的配合下朗诵)2过渡: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 自然段,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3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用横线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句子。4指导感情朗读。(1)课件出示想象的句子,并给每一部分配上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句段句段 1 1: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读出清幽、舒暖之感。句段句段 2 2:忽
35、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读出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之感。句段句段 3 3: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读出高潮的高昂激越。(2)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5体会联想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师: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不过,联想和想象必须建立在自己见闻的基础上,而且必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四、升华情感,练习想象1.总结课堂,回顾课文内容。学生总结(预设):本文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36、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2.背诵第 9 自然段。教师提示相关词语,全班尝试背诵。3.听月光曲进行写话练习。4.推荐学生课后再去听听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暴风雨田园等,加深对音乐的认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323 月光曲月光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欣赏乐曲,发散思维。以课文中涉及的乐曲导入,更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到课文高潮部分,教师配乐示范读,指名学生配乐读,全班配乐朗诵。通过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2注重朗读,感受美好。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
37、真正地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在读中体会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的、最深刻的。在教学中,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兄妹俩生活的凄楚和酸涩以及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读出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贴、互相爱护、手足情深的兄妹之情。2424*京剧趣谈京剧趣谈【教材分析】本文详细介绍了京剧表演中使用的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了我们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文章围绕一个“趣”字,介绍了京剧
38、的一些趣味知识,从中体现了京剧的智慧和韵味。京剧虽然是我们的国粹,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能听懂京剧、会欣赏京剧的同学肯定很少。所以本课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京剧相关的知识,欣赏一些经典片段。教师更要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课件,将京剧欣赏与教材文本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边学边欣赏,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特色。【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
39、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驰骋”“尴尬”“无穷无尽”等新词。(2)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3)借助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京剧。2.多媒体课件3.京剧表演视频【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京剧表演视频,时长约1 分钟。2谈话: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
40、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3过渡:除了这些,京剧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在徐城北的带领下,一睹京剧之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
41、的地方多读几遍。(2)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请学生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试着提出疑问。2理解词语。(1)认识新词。驰骋尴尬虚拟唯恐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驰骋”: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唯恐”: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风雨不透”“无穷无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尴尬”“虚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提示:驰骋:(骑马)奔驰。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虚拟:虚构。唯恐:只怕。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穷,完。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极其严密,风雨都透不过。3整体感知。(1)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部分。教师相机指导。提示:
42、“彻底”读作“ch d”;“纳鞋底”读作“n xi d”。(2)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提示: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妙处。(3)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提示: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4交流提问。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魅力。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对课文内容有哪些疑问呢?预设:(1)京剧向来给人严肃的感觉,为什么题目叫作“趣谈”?(2)马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3)京剧里有杂技,那是不是就和
43、杂技一样了呢?(提示:在第三环节中随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5教师总结。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有位同学讲到了课题中的一个“趣”字,那我们赶紧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板书:“趣”)。三、品读课文,体会趣味(一)探讨“趣谈”。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读出了哪些“趣”?2学生交流。预设:道具有趣;京剧的表演非常有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导入中的京剧表演,从而想到“表演之趣”)(板书:道具之趣、表演之趣)(二)品悟“道具之趣”,体验“表演之趣”。1过渡:同学们总结得可真有趣,原来这就是题目中写的“趣谈”。可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些“趣”的呢?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想法写在
44、旁边。2学生交流。(1)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一。(课件出示句子)句段 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一根马鞭有这么大的作用,将问题彻底解决了,还解决得非常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提示:“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了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演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分析)提示: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
45、现出来。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在课堂上手持马鞭表演,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请学生上台模仿老师的表演进行展示。提示: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要素和京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2
46、)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二。(课件出示句子)句段 2: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做戏”“狠狠”是什么意思?提示:“做戏”是“表演”之意,而“狠狠”写出了表演的到位,“狠狠做戏”就是尽力地展现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提示: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京剧的独特艺术。再一次读“马鞭”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京剧道具的“趣”,感受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3)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三(课件出示句子)句段 3: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圈出语句中的“对着”,并想象画面。提示:这句话通过三次“对着”这个词语的运用,
47、把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表现了出来,同时又用了“定身术”这个术语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瞬间能在脑海中呈现形象化的画面,使人觉得趣在其中。小结:通过有趣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有趣的画面,这真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之美)(4)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四(课件出示句子)句段 4: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体会“抡圆”“耍”“密不透风”。提示:“抡”起胳膊已经表现一种勇力了,“抡圆”比“抡”起胳膊还要勇猛。“耍”表面上是随意玩玩的,可是背后却是武艺高强的表现。演员手中的棍棒刀枪被耍起来,似乎
48、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这速度,这力量,这技巧,简直是绝了!请学生表演“抡圆胳膊”等动作。预设:学生表演精湛,演出了胜利方的英雄气概。四、四、升华入情,拓展延伸1交流互动。(1)过渡: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现形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呢?(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预设:生 1:我知道京剧唢呐。生 2:我知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生 3:我知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2拓展延伸:中国戏剧博大精深,京剧只是其中的一种。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搜集资料,如脸谱、戏
49、服、角色、名家名段等,与同学交流分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京剧相对比较陌生,所以,我紧抓一个“趣”字进行教学:1多种方式“激趣”。在课堂导入部分,播放一段京剧表演的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在说到“马鞭”这种实在道具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道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并且在课堂上表演手持马鞭,
50、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老师亲自演绎京剧动作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2课堂模仿“演趣”。“马鞭”的教学中,通过表演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请学生模仿表演,体会“马鞭”的独特艺术。当然,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为演而演,而是很好地渗透进语文教学要素。比如,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要素和京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口语交际:聊聊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