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篇一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
2、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
3、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
4、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高一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
5、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
6、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
7、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
8、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
9、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
10、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
11、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
12、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高一物理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阅读指导】 1.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1=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
13、k2=_,对于同一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动能就会变化,速度是描述物体_的物理量,动能也是描述物体_的物理量,动能是_量(填“矢”或“标”)。 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一个物体所处的高度变化时,重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处沿不同路径a、b、c、d落下,试计算从a、b、c路径落下的过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量是多少;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结论; (4)如果物体是从d路径落下的。还能得出以上结论吗?你怎么得出的? 4.物体所处的高度是相对的
14、,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个水平面说的。如果我们设海拔零高度为重力势能为零的点,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处于海平面相同高度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海平面以下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 【课堂练习】夯实基础 1.质量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墙后以3m/s的速度被弹回,若选定小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碰墙前的动能为_,小球碰墙后的动能为_。 2.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速度之比为2:1,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 3.关于速度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速度越大时,动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动能也相等 C.动能相等的
15、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速度也相同 D.动能越大的物体,速度也越大 4.从离地h高的同一点将一小球分别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竖直上抛重力做的功最多 B.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C.只有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三种情况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D.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5.质量为m=1kg的物体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则: A.物体一定升高了5m B.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 D.物体一定是竖直向上运动 能力提升 6.两物体质量之比为
16、1:3,它们距离地面高度之比也为1:3,让它们自由下落,它们落地时的动能之比为( ) A.1:3 B.3:1 C.1:9 D.9:1 7.一质量分布均匀的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图所示,今在绳的最低点C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绳绷直,在此过程中,绳索AB的重心位置(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始终不变 8.5kg的钢球,从离地面高15m处自由落下,如果规定地面的高度为零,则物体下落前的重力势能为_J,物体下落1s,它的重力势能变为_J,该过程中重力做了_J的功,重力势能变化了_J。(g取10m/s2) 第3节 动能与势能 【阅读指导】 1、
17、 运动状态 状态 标2、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1)重力所做的功均为WG=mgH (2) 物体重力势能减少了。减少量均为mgH (3)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4)能 可以将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个小斜面上,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都为mgh,重力做的总功就为mgH; 4. 正值 零 负值 【课堂练习】 1、2.5J 0.9J 2、2:1 3、1:3 1、BD 2、AC 3、ABD 4、750 500 250 250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篇五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
18、?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
19、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物理教案 篇六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
20、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1、。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22、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
23、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
24、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
2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h-25= g(t-1)2 由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
26、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
27、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
28、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七
29、 一、教学目标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
30、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
31、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
32、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L=h2-h1 即FL-fL=E2-E1=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
33、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
34、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
35、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
36、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
37、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
38、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年级物理教案 篇八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39、。 说明: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
40、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1、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
42、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
43、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