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高一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
2、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
3、,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年级物理教案 篇二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4、; 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4、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
5、度有什么关系?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是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分析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探究四、1)线速度与角速度有什么关系?怎样推导他们的关系? 2)匀速圆周运动的den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试推导其关系。 1、有两个走时准确的始终,分针的长度分别是8cm和10cm,历经15分钟,问两分针的针尖位置的平均线速度是多大? 高一物理教案 篇四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
6、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
7、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
8、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
9、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
10、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
11、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h25= g(t1)2 由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
12、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
13、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12 B、1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
14、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高一物
15、理教案 篇五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一。 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4.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实验: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
16、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笛卡尔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
17、动。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先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
18、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3. 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 (1)对惯性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牛顿第一定律还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动力学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改变速度的原因。物体在速度发生改
19、变时,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也不能认为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更不能认为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就一定受到那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2)对惯性的理解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4. 惯性与力的比较 (1)从概念比较 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而力是物体
20、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意义比较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而物质无处不在,惯性也就无处不有,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惯性的世界,也叫惯性系。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力毫无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外力;另一个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难易程度的内部因素。 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
21、化就越迅速;反之,物体受到的力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缓慢。 在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困难;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容易。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了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6. 明确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与让运动物体停止运动的难易的不同 有同学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让它停下来即刹车所用的时间越长,即让汽车停止运动就越困难,因此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 比较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惯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惯性大;加速度相等时其惯性等大。同辆汽车,刹车时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
22、量相同,惯性大小就相同。行驶速度大的汽车,停下来的速度改变量越大所用时间就越长,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惯性大小相同。所以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对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该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故A选项正确。 对B,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义截然不同。惯性是
23、一切物体都具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惯性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惯性定律则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规律。惯性与惯性定律这二者极易混淆,只有从概念的物理意义上分析、对比,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故B选项错误。 对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就是由于物体不受外力和具有惯性。故C选项正确。 对D,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可知,力就是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
24、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可用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 A. 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 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 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飞得最远 D. 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各种杂物以相同的速度从机器中抛出,由于所受空气阻力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样,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故D选项正确。或者这样理解:小石子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较杂质要难改变得多,故飞得最远,而实谷粒质量和惯性介于小石子和瘪粒之间,故最后实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25、. 如图(1)所示,重球M系于细线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条同样的细线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DC先断 B.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BA先断 C.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BA先断 D.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DC先断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图(2)所示。 (2) 对A,当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使得重球M能够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从而使得上部细线CD的拉力 逐渐增大,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地进行的,故可以认为重球M始终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球M的受力是 。当AB线下端的力 增大时, 也随之增大,并且总是会有上部的CD绳先到达受力极限的程
26、度,因而CD绳先被拉断。故A选项正确。 对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对C,当在A端猛力一拉时,由于重球M的质量较大,其惯性也就较大,并且力的作用时间又极短,故重球M向下发生的位移也极小,以至于上部的线CD还没来得及发生伸长的形变,下端线中的拉力 已经达到了极限强度,因而下部的线AB必然会先断。故C选项正确。 例4. (20xx年广东)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
27、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项错,其他三项与史实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综合试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咖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
28、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是事实,是推论 B. 是事实,是推论 C. 是事实,是推论 D. 是事实,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是在高度上作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因此正确顺序是。 答案: B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29、 A. 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 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见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当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会发现仍落在原处,这是因为( ) A. 你跳起后,会得到一向前的冲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B. 你跳起的瞬间,地面给你一个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转,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时间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离太小,看不出来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样 3.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保持稳定 B. 增大速度,使运动状态易于改
30、变 C. 增大加速度,使状态不易变化 D. 减小惯性,有利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体的惯性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运动 B. 跳伞运动员在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 自行车轮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D. 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 5. 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有惯性,停下来后也就没有惯性了 C.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6. 你试着自己学做蛋炒饭,你两手分别握住一只鸡蛋,现用右
31、手的鸡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鸡蛋,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是只破了一只鸡蛋,则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时破 D. 无法判定 7. 当人们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尘时,都习惯地用手在沾有灰尘的地方拍打几下,这样灰尘就会掉了,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8. 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即盘带)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是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试题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当你拍打沾有灰尘的衣服时,衣服受力突
32、然运动,而灰尘因惯性要保持静止,所以与衣服脱离,就掉下来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时,受到阻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变小,最终会停下来,所以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速度再变大的原因。 高一年级物理教案 篇六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
33、,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34、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
35、15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 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 表示,x的大小表示 ,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x = ,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
36、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
37、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
38、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x/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 快慢程度,称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的方向决定,它的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39、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
40、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 ,又有 ,是 量,速度的 叫速率,速率是 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新课标高一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
41、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
42、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
43、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
44、,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