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技术与设计1《三设计的评价》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技术与设计1《三设计的评价》课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设计的评价一、教材分析“设计的评价”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 的第三节,内容包括: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设计的评价 与设计的交流。本节内容建立在本章“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即 “评价”与“过程”、“原则”联系紧密,“原则”是评价的标准,“过程”是 评价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的学习具有总结性意义。本章与后续各章节属于“总”与“分”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对“设计的评价”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并自觉把评价的意识和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二、教学目标.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1 .能根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2、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 告;2 .能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 在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已经制 作过简单的作品。同时进行过简单的交流,已涉及初步的评价。但评价多属随意 性,缺乏规范。从作品及交流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显然没有评价意识,设计中 缺少评价环节,表现在作品实用性差,有的设计脱离实际。如:制作中比例不协 调、选材缺乏科学性、连接和固定出现问题等。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对 设计评价的认识有根
3、本上的提高。四、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问题探讨、实物分析、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法相结合的教学 策略。五、教学时间 1课时六、教学程序设计序号教学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活动新课导入什么是评价,为什么要有评价引入两个案例(酒店试睡员和旅游体验师)我们同学已经经历过简单作品的制作,那我们是如 何看待自己的设计和如何判断设计作品是否符合 设计要求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评判 的方法设计的评价。听讲1一.什么是设 计的评价设计的评价是指依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 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 值认定的活动。听讲2评价的分类设计的评价两个内容:对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听讲3二.对设计过
4、 程的评价的 必要性注意把握各个环节或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注 意把握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衔接和 协调,要注意阶段性成果的质量。听讲4设计过程评 价的内容(1)设计过程是否完备分工是否合理(3)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4)各个环节或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间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6)全过程是否有质量控制和相应的监督、改进措 施思考、回答、 听讲5讨论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各面方是 否合理小组讨论6三、对最终产 品的评价两个依据:1 .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2 .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听讲7根据设计原 则对某个最 终产品的评 价(坐标法)以郑欣同学的设计
5、作品为案例演示坐标法的评价 过程。听讲8分析(对台灯的 的最终评价)坐标图法是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其图形面积 越大表明产品越好吗?听讲,分 析9思考评价方案中的评价角度合理吗?还有新的评价项目吗?思考,回答10马上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对其它同学的作品进行设计的评 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取一学生作品)讨论,交流11思考问题设计者要不要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思考,回答 问题12小结一、什么是设计的评价二、对设计过程的评价三、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教学反思:一、优点:1、教学设计方面:本节课程设计为一节课堂讨论课,比一节单纯的理论课要更 加生动形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
6、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自我评价过程和评价他人的作 品,使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享受学习通用技术的乐趣。2、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新课的引入好。从案例中引入评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评价的情境, 而设计的评价就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服务的。其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效果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的主体作用能很 明显地发挥出来。学生动脑又动手,开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身体验创新设计诞 生的过程,通过交流找到的创意,教师点评并鼓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此外,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紧扣“评价”二字,让学生能够根据设计过 程中每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 面的评价,并能够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树立质量管理意识。3、多媒体方面: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 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图文比较清 晰,比较浅显易懂。不足之处:本节课中课堂活动中活动的组织尤其重要,教师在把握活动的组织及活动进 程方面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