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修辞立其诚一、选择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旋涡(xuan)搁置(ge)永恒(heng)崭新(zan)B.踝节(huai)诞生(dan)广袤(mo)模糊(mo)C.泡沫(pao)徘徊(pai)纤细(xian)椭圆(tuo)D.匀称(cheng)漂浮(piao)松散(san)脚趾(zhi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 界的黑格尔”。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 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
2、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 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于是在郊游踏青时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B.C.D.4 .对下列各句所用说明方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
3、上获得的。(打比方) B.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列数字) C.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 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D.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 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二、综合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 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斯有第一等真诗”
4、。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 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 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 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 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
5、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 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 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 “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魏新。”俨然以御敌英 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
6、不敢御 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 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 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 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工“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 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
7、 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 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 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 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 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 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 难,视死忽如
8、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 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 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 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 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
9、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 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 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 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 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 命题。有一些路径有
10、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 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 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 “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 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 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 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二 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 般本性的
11、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 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 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 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O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 “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 关注。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
12、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 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 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 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 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 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
13、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 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7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 为强烈的家国荣誉。8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 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 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 它孕育了家国情怀。9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14、.B【解析】A项,“崭”应读“zhin”。C项,“泡”应读upaoo D项,称”应读“ch6n”。2. D【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可将“充满着”改为“运用”。B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 交换位置。3. A【解析】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 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 显然,和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了,然后又抛出了一个疑 问:“人们为
15、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4. C【解析】这句运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二、综合题5. A【解析】B项,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 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C项,“全面论证”错, 只能从正面论证。D项,“理想性”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理想性, 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君子”品格,意为“高尚品格”,“磊磊落落”的 高尚人格。二者的含义范围是不同的。6.B【解析】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 们仍然倡导坚守文
16、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 “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7 . A【解析】B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忧国忧民”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 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材料二的第三段是为了论证忧国忧民的诗词中也含有家国情怀, 忧国,列举了曹植、辛弃疾、文天祥、陆游诗词中体现出的忧国而忘我的情怀;忧民,重 点举了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以及在诗词中体现出的爱民之情,进而论证家国情怀 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 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赞美李广的英勇气概。D项,文意倒置,根据文意,应是家国情怀积 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文本所体现的观点是:家 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 民”,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答案】以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 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照应。8 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引证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