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662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喻的起因_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外国语文双月刊 ) ( ) 隐 喻 的 起 因 、 发 生 和 建 构 河南大学 徐盛桓 提要 :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 。 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 的 事 物 与 本 体 有同一性 , 用以作譬 , 这就可以 引 起 隐 喻 , 成 为 隐 喻 的 起 因 。 隐 喻 的 发 生 要 涉 及 主 体 另 一心智过程 : 隐喻是在对本体和 拟 议 中 喻 体 的 认 识 过 程 中 , 在 遗 传 的 秩 序 感 的 引 领 下 , 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 。 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 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 议中的喻体的意象 , 形成

2、 “ ( 显性或隐性 的 ) 本 体 喻 体 ” 的 隐 喻 结 构 ; 本 体 转 换 为 喻 体 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 , 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 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 识 的 过 程 , 这 个 过 程 要 经 历 一 次 格 式 塔 转 换 。 喻 体 的 意 象 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 , 得出一个 “ ( 显性或隐性的 ) 本体 喻体 ” 的隐喻表 达式 , 这个隐喻就生成了 。 对隐喻 生 成 全 过 程 的 考 察 揭 示 了 隐 喻 所 蕴 含 的 语 言 创 造 性 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 关键词 : 隐喻 、 心物同构 、 同

3、一性 、 格式塔转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前言 隐喻是心智的产物 。 心智活 动 涉 及 许 多 心 理 活 动 , 其 中 很 重 要 的 是 感 觉 知 觉活动 。 借助心理学关于各个 感 官 特 别 是 视 觉 形 式 的 理 论 , 能 对 隐 喻 从 起 因 到 最后的生成做出较为明晰的描述和解释 。 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 感知的理论对隐喻进行析解 , 希望能比较细致地说明隐喻发生的过程 , 具体回答 同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相关的如下三个问题 : ) 直观地说 , 隐喻表达 是 一 物 喻 一 物 引 起 的 , 这 是 隐 喻 的 起 因 。

4、 那 么 为 什 么可以用一物喻一物? 本文 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心智哲学视域下英语辞格系统生成机制研究 ” ( ) 的阶段性成 果 , 并在第八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 年 月 日 , 开封 ) 上做主题发言 。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 一物喻一物的 “ 物 ” 原 来 都 是 物 理 事 件 。 那 么 是 如 何 从 物 理 世 界 发 生 为 一个隐喻表达的心智活动? ) 一物喻一物就是以喻体喻本体 。 那 么 本 体 喻 体 是 如 何 转 换 以 建 构 出 喻 体 , 最后生成一个完整的隐喻表达的 ? 本体和喻体在心智里表现为概念运动 ; 概念是从事物事

5、件概括出来的认识 ; 从语言来说概念由词语表 征 。 因 此 下 文 “ 概 念 ” 、 “ 事 物 事 件 ” 、 “ 语 词 ( 词 语 ) ” 三 个概念可分别用于指隐喻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本体和喻体 , 行文时不一一说明 。 隐喻的起因 : 事物的 “ 同一性 ” 表面上看 , 隐喻是以一物 ( 事物 、 事件 , 下同 ) 做喻体 , 以喻显性的或隐性的另 一物 ( 本体 )。 ( :) 指出 , “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 类 事 物 理 解 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 。 能以 一 物 喻 一 物 源 于 这 二 物 有 “ 同 一 性 ” ( ); 人 们 的心理活动对这二物同一性的发现 、

6、注意 、 觉知和把握 , 这是隐喻的起因 。 什么是二物 有 同 一 性 ? 这 可 以 用 近 代 德 国 数 学 家 、 哲 学 家 莱 布 尼 茨 ( ) 著 名 的 “ 不 可 分 辨 物 的 同 一 性 ” ( ) 原 理 : ) 做出说明 。 这 个原理告诉我们 , 如果任意两个对象 ( 如 和 ) 是同一的 , 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不可分辨的 , 它们在任意的公式中出 现都可相互替换 , 表明它们有同一性 。 换句话说 , 二物有同一性表明它们是不可 分辨的 、 它们在一定情境中可以相互替换 。 用公式表示是 : () ( ( ) ( )( 读如 : 对于任一个 和任一个

7、, 如果 , 那么 同任一属性 结合为陈述实质上等价于 同这个属性 结合为陈述 ) 这是 “ 同 一物的不可分辨性 ” ( ); 反 过 来 , “ 不 可 分辨物也是同一的 ” , 即 : ( ) ( ( ) ( ) 试看 “ 自是飞花轻似梦 , 无边烟雨 细 如 丝 ” ( 王 观 浣 溪 沙 ), 隐 喻 的 原 文 “ 飞 花轻似梦 ” 、 “ 烟雨细如丝 ” 提示了它们的同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 “ 轻 ” 和 “ 细 ” ), 用梦境的轻盈比喻花落的轻盈 , 二者在感觉上的 “ 轻性 ” ( ) 是相同的 ; 在 这个意义上说 , 他 们 是 同 一 的 , 在 一 定 的 情 境

8、 中 可 以 相 互 替 换 。 借 用 上 述 ( )、 ( ) 的公式可表示如下 : ( ) 花 梦 ( 轻 ( 花 ) 轻 ( 梦 )( 读如 : 如果花 梦 , 那么 “ 花轻 ” 实质上等价于 “ 梦 轻 ” ) ( )( 轻 ( 花 ) 轻 ( 梦 ) 花 梦 ( ” ) 雨 丝 ( 细 ( 雨 ) 细 ( 丝 ) ( (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期 ( ” )( 细 ( 雨 ) 细 ( 丝 ) 雨 丝 莱布尼茨的这个原理是一 个 本 体 性 的 原 理 , 它 的 意 思 是 只 要 两 事 物 看 起 来 十分相似 、 看起来好像是不可分辨的 , 那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同一的 。

9、 这实际表 明 , 世间上若存在两事物看起来十分相似 、 好像不可分辨 , 但它们其实也不会绝 对相同 。 相异但是同一的东西正是构成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二物的基本特征 。 莱布尼兹的这一 “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 的思想十分重要 , 后来被弗雷格引进 到逻辑中 , 成了现代逻辑一 个十 分 重 要 的 运 算 原 理 , 即 “ 同 一 性 的 可 替 换 原 理 ” 。 “ 替换 ” 也是隐喻的表层工作原理 。 但将这一原理引入逻辑时并没有经过严格论 证 。 按照 “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 的 思 想 , 其 中 一 个 严 重 的 后 果 是 会 出 现 “ 连 锁 悖 论 ” 或近似连锁悖

10、论 , 如忒休斯之船悖论和颜色悖论 。 前者是说 , 为了修理忒休 斯之船 , 每次换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 那同原来之船看起来是不可分辨的 ; 但当全 部零部件都换完了 , 那还叫忒休斯之船吗 ? 后者是说 , 将 块从红色到咖啡色 的色块按从红一点点变浓为咖 啡 色 的 次 序 排 列 , 那 么 相 邻 的 两 小 块 的 颜 色 看 起 来是不可分辨的 , 最后就会得出结 论 : 红 色 就 是 咖 啡 色 ! ( 陈 波 : )。 为 了应对这个困难 , 上一世纪 年 代 , 波 兰 数 学 家 伯 拉 克 ) 提 出 “ 粗 糙 集 ” ( ) 概 念 , 对 不 可 分 辨 关 系

11、 做 了 细 致 实 用 的 区 分 , )。 除经典的不可分辨的 关 系 外 , 还 区 分 了 多 种 类 似 的 不 可 分 辨 关 系 , 即 存 在 不同程度的同一性 , 如容 差 关 系 、 限 制 容 差 关 系 、 非 对 称 相 似 关 系 等 等 。 本 文 接受这种 “ 粗糙集 ” 的观念 , 但 按 隐 喻 研 究 的 需 要 , 我 们 拟 区 分 四 种 情 况 : 相 同 不 可分辨 、 相似不可分辨 、 相应 ( 对 应 ) 不 可 分 辨 和 相 关 不 可 分 辨 ; 这 四 种 情 况 很 可 能是一个连续统 。 因此 , “ 不可分辨性 ” 是一个模糊变

12、量 , 就是二者在某一方面彼 此相同 、 相似 、 相 应 ( 对 应 )( ) 或 相 关 。 由 于 事 物 有 这 样 的 同 一 性 , 才能构成借 一 物 以 喻 另 一 物 的 隐 喻 ,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 本 体 是 ( 或 似 、 如 等 ) 喻体 ” , 例如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 白居易 忆江南 )。 但 是有些隐喻表达并没有这样的提示 , 有些甚至连本体都隐去 , 这就给读者提供了 极大的理解空间 , 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来解读 。 如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 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13、, 一夜鱼龙舞 ” ( 辛弃疾 青玉案 元 夕 )。 这里把树上挂着花灯比作 “ 花千树 ” ( 千树开花 )、 把焰火纷乱落下比作 “ 星 如雨 ” 、 把月亮比作 “ 玉壶 ” 、 把舞 动 的 鱼 灯 龙 灯 比 作 “ 鱼 龙 舞 ” 。 上 述 本 体 与 对 应 的喻体都是在某方面相似 、 相 应 或 相 关 的 。 语 言 主 体 觉 知 到 它 们 在 这 些 方 面 的 同一性 , 用以作譬 , 这就引起了隐喻 , 成为隐喻发生的起因 。 同一性是哲学 、 逻辑学 、 心理学研究都关注的一个课题 。 哲学和逻辑学主要 关注同一性形而上学问题 , 对其理念进行分析 , 并思考同

14、一性的性质 、 特点 ; 心理 学关注同一性在心智中怎样形成 , 包括其中的心理因素 、 心理过程 、 心理特征等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以及同一性对认识活动的 影 响 。 隐 喻 研 究 借 用 这 里 的 学 术 资 源 , 要 从 隐 喻 的 角 度关注同一性的特征 , 并从对同一性认识的心理因素 、 心理过程思考隐喻发生的 起因 , 进而考察隐喻的发生和建构 。 根据隐喻研究的需要 , 我们 在 前 人 解 释 的 基 础 上 对 隐 喻 涉 及 的 同 一 性 做 出 如下理解 : 同一性是主体对表象相 异 的 两 ( 或 更 多 ) 对 象 根 据 自 己 的 认

15、 识 所 及 对 其某一方面的某种程度的 共 同 点 的 特 征 做 出 的 概 括 。 就 隐 喻 来 说 , 这 相 异 的 两 物就是其本体和喻体 ; 而其 “ 某一 方 面 ” 主 要 集 中 在 本 体 和 喻 体 所 指 称 的 事 物 的 现象特征 ( ) 和 质 地 内 容 ( ) 方 面 ; 而 事 物的现象 特 征 和 质 地 内 容 是 人 们 对 事 物 产 生 的 “ 它 像 什 么 ” 的 意 识 感 受 性 ( ) 的主要内容 。 这个 “ 同一 ” 的模糊变量会表 现 为 不 同 的 程 度 , “ 同 一 ” 的 形 式 的 表 现 是 多 种 多样的 , “

16、 同一 ” 所联系的个体是多元的 , “ 同一 ” 所涉及的方面是多角度的 。 简而 言之 , 这一切可归纳为这一类事物 中 若 干 个 体 之 间 的 相 同 、 相 似 、 相 应 ( 对 应 ) 或 相关之点 : 事物 同 可能因有 方面的共同点 、 相似点 、 对应之处或相关的方 面归为同一类 , 同 又会因有 归为同一类 , 同 还会因有 归 为同一类 , 如 此 等 等 。 例 如 , 木 制 家 具 这 类 事 物 的 其 中 一 个 同 一 性 是 其 “ 木 性 ” ); 黑板 传统黑板 同 黑 豆 的 外 表 都 是 黑 色 的 , 它 们 的 一 个 同 一 性 表 现为

17、其 “ 黑性 ” ( ), 如此等等 。 再 如 , “ 小 时 不 识 月 , 呼 作 白 玉 盘 ; 又 疑 瑶 台镜 , 飞在青云端 ” ( 李白 古 朗 月 行 )。 满 月 和 圆 的 白 玉 盘 外 形 是 圆 的 , 这 是 它 们的一个同一性 “ 圆性 ” ( ); 月 亮 和 镜 子 看 上 去 都 是 明 亮 反 光 的 , 这 又 是它们的一个同一性 “ 光 亮 性 ” ( ), 隐 喻 就 是 由 这 样 的 同 一 性 引 起 的 。 “ 休簸战旗红 , 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 ( 陈 维 崧 虞 美 人 ), 这 句 词 是 说 , 不 要 再 摇 动战旗了 , 息

18、战吧 , 让战士能像 白色的 鲥鱼蜂拥过江那样快快回家 ;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 章 ), 这 里 把 治 国 某 方 面 要 注 意 之 点 比 作 煎 小 鱼 应注意之点 ; “ 春色已看浓似酒 , 归 期 安 得 信 如 潮 ” ( 纳 兰 容 若 浣 溪 沙 ), 把 春 色 的 “ 浓 ” 与酒味的浓 、 归期守约与潮汐定时发生联系起来 , 以后者喻前者 。 从黑豆 与黑板黑的同 , 到月与白玉盘的似 , 到战士过江回家与鲥鱼蜂拥过江的对应 , 再 到治大国与烹小鲜和归期与潮水相关联 , 二者之间的同一之处越来越抽象 , 越来 越需要想象力 , 大体

19、对应着同一性的相同 、 相似 、 相应或相关这四种情况 。 据此 , 这里借用徐盛桓 、 廖巧云 ( ) 的说法 , 略加订正 , 给出隐喻一个简明 而直接的定义如下 : 一个语言单元 ( 有时可能隐现 ; 若隐现记为 ), ( ) 是隐喻 , 当且仅当 : ) 在实指的情景下 , 在语句中找不到它约定的所指 ;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期 ) 与 至少在一个方面有同一性 , 即它们之间有相同 、 相似 、 相应 或 相关的关系 ; ) 在特定意向性下却能有所指 , 如指某个 。 例如 , 通常 “ 月 ” 不叫 “ 白玉盘 ” ( 不 是 “ 约 定 的 所 指 ” ), 世 上 并 没 有

20、 “ 瑶 台 镜 ” , 镜子也不会飞在青云端 , 所以说 , 在通常的语句中找不到它们作为汉语词汇的约 定所指 ; 但在隐喻里 , 它们都同 “ 月 ” 在 某 方 面 有 同 一 性 , 在 一 定 的 语 境 中 和 特 定 的意向性下都指向 “ 月 ” 。 有时隐喻也可能以 “ 同 ” 的事物作喻 : 如这纸是雪白的 , 纸与雪二者的同一性就是相同的 “ 白性 ” ( )。 同一性是事物自身的东西 , 不 会 自 行 概 括 起 来 显 现 , 而 是 人 们 认 识 的 结 果 , 所以同一性是后于具体事 物 的 , 是 主 客 体 相 互 作 用 的 产 物 。 谈 及 同 一 性

21、 至 少 要 涉及两个事物 ; 这需要以体验性的回忆 ( ) 为基础 。 心理学 家 ( : ) 认为 : 人所具有的概念不是先验 ( ) 的 , 主体为了认 识某个概念就必 须 有 过 去 某 些 “ 回 想 记 忆 ” ( , ) 或称体验性记忆为基础 ; 主体 要 认 识 一 个 相 关 的 概 念 就 必 须 要 有 某 些 过 去 相 关 的体验为基础 。 这就是说 , 从心理发生来说 , 对互有同一性的概念的认识不是先 验的 , 必须以回想记忆为基础 。 在隐喻的实践中 , 主体在面对本体时想用一个替 代的说法 , 于是回想起过去经验中 某 一 ( 些 ) 相 同 、 相 似 、

22、相 应 或 相 关 的 事 物 而 加 以引用作为喻体 , 这就引起 隐 喻 。 隐 喻 的 起 因 揭 示 了 世 界 事 物 的 存 在 不 是 随 机 的 , 事物间会有同一性范型 , 常常会表现出多样的统一 。 两事物有同一性只是引起 隐 喻 的 必 要 条 件 , 有 同 一 性 的 两 事 物 不 必 然 地 能 构成隐喻 , 如 汉语通常会说 “ 骨瘦如柴 ” , 却没有听说过 “ 骨瘦如竹 ” 、 “ 骨瘦如草 ” 。 ( : ) 提出的 “ 不变 假 设 ” ( ) 间 接 地 谈 及 这 个 问题 : 在映射过程中 , 喻体要 保 持 本 体 的 “ 认 知 拓 扑 结 构

23、 ” ( ) 不变才能映射 。 换句 话 说 , 同 一 性 只 蕴 含 了 引 起 隐 喻 的 潜 势 , 如 何 把 这样的潜势演变为隐喻的现实 , 按照 “ 不变假设 ” , 只有那些与本体的意象图式结 构一致的概念成分才能从 喻 体 映 射 过 去 。 按 照 我 们 的 认 识 , 这 里 除 了 很 可 能 牵 涉到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外 , 从心智过程来说 , 主体的意向性 ( ) 也会 起很大作用 , 这涉及思维定势 、 审美取向 、 知识储备 、 社会风俗 、 人群惯例等 所 形 成的 “ 心理场 ” ( ) 的 影 响 ; 也 就 是 说 , 主 体 的 意 向 性 会 影 响

24、 对 二物是否有同一性的认可度 , 甚 至 影 响 对 一 般 人 认 为 有 同 一 性 的 二 物 能 否 构 成 隐喻的认可度 , 详见下节的讨论 。 心物同构 : 隐喻的发生 隐喻源于事物的同一性 , 这 就 具 备 了 以 其 中 一 物 来 替 代 说 明 另 一 物 的 可 能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性 , 事物所具有的莱布尼茨 意 义 上 的 同 一 性 为 隐 喻 的 可 能 提 供 了 客 观 条 件 。 但 隐喻的发生还要涉 及 主 体 的 另 一 心 智 过 程 : 隐 喻 在 心 物 同 构 ( ) 的心理过 程 中 发 生 。 “ 心 物 同 构

25、” 又 译 为 心 物 同 型 论 、 心 物 同 形 论 、 异质同构论等 , 有同一性的本体和喻体的物象在心智里形成的意象是心物同 构的 。 “ 同构 ” ( ) 在化学 、 生物 、 数学等学科中指两个成分在结构 、 形 态 、 性状 、 过程等方面的特征相似 。 本体和拟用作喻体的事物 ( 包括现实的事物 和记忆中的事物 ) 映射到大脑神经成为意象 ( ), 这时心智里的意象与这样 的 “ 物 ” 同构 , 隐喻 就可能发生 。 “ 心物同构 ” 是格式塔心理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理 , 是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的 一 个 核 心 观点 : 世界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 。 这

26、一核心观点体现为两个互有联系的理论 : 心物场论 ( ) 和心物 同 构 论 ; 正 是 心 物 场 和 心 物 同构把心理世界同物 理 世 界 联 系 在 一 起 。 主 体 感 知 现 实 所 形 成 的 观 念 是 心 理 的 , 而被感知的现实本身是物理的 ; 心理世界同物理世界并不等同 , 但感知时的 生理现象同物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同物理现象却是同构的 。 人类进行感知活动 是在把物理与心理结合起来的心物场进行的 ; 心物场包括 “ 自我 ” ( ) 及自我进 行感知活动的 “ 环境 ” ; 环 境 又 包 括 自 我 进 行 感 知 活 动 的 地 理 环 境 和 行 为 环 境

27、。 在心物场里 , 物理刺激与这一刺激所形成的大脑状态是对应的 , 而人们的心智与 意识的特性是大脑接受刺激后发生电化作用的结果 ( : )。 对事物感知 后 在 心 理 中 的 意 象 不 是 它 的 完 全 再 现 , 它们在大小 、 形状 、 质感 、 特性等方面不等同 , 却表现为同构 : 外在物象的物 理 力 场与主体心理 “ 力 ” 场之间有一 种 异 质 同 构 的 内 在 联 系 , 事 物 在 物 理 力 场 内 表 现 出的 “ 力 ” 的性 质 、 方 向 、 样 式 、 强 度 同 主 体 感 觉 这 些 事 物 所 形 成 的 心 理 力 场 的 “ 力 ” 的性质

28、、 方向 、 样式 、 强度之间可能形成一种契合关系 ; 形成同构 ( 形 、 型 ), 就 可能发生隐喻 。 例如 , “ 一望风荷兼 雨 芰 , 才 见 钱 钱 , 又 见 田 田 矣 ” ( 陈 维 崧 蝶 恋 花 六月词 )。 这几句是说 , 六 月 江 浙 水 乡 一 眼 望 过 去 都 是 荷 叶 ; 开 始 时 , 漂 浮 在水面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荷叶 才 像 铜 钱 大 小 , 但 一 下 子 荷 叶 就 遮 满 了 一 块 块 的 水田了 。 这是把荷叶比作铜 钱 ; 在 这 里 , 荷 叶 和 铜 钱 在 心 智 里 是 同 构 的 。 然 而 , 这样的契合关系在不同社会环

29、境或自然条件 、 不同群体 , 甚至不同个体的意向性 中 , 会有不同的认可度 , 这就影响了能否形成心物同构 ; 同 时也甚至影响对有关 二物是否有同一性的认识 。 各种感官所发生的 感 受 都 可 能 引 发 隐 喻 , “ 小 小 圆 圆 的 棉 花 糖 看 起 来 像 棋 子 , 摸下去像橡皮 , 吃起来像蛋糕 ” , 这是不同感官的感受引发隐喻的例子 , 分别 称作视觉性 、 触觉性 、 味觉性的隐喻 。 棉花糖 、 棋子 、 橡皮 、 蛋糕是物理的 , 而不同 感官会造成对它们不同的感受 , 但发现它们是同一的 , 这样在心物场里就感到棉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期 花糖与棋子 、

30、 橡皮 、 蛋糕是同构的 , 一 块 棉 花 糖 在 心 物 场 里 就 “ 变 ” 成 了 与 它 有 共 一关系的某些 “ 事物 ” , 这就是心物同构 。 修辞的实践告诉我们 , 多数的隐喻是由 视觉引发的 , 由其他感官引 发 的 隐 喻 常 常 也 会 移 觉 为 视 觉 性 的 隐 喻 。 所 以 可 以 大体地说 , 对隐喻的分析可以着重在视觉性的隐喻 , 如 “ 滟滪几千堆 , 溅雪轰雷 。 巨鳌映日挟山来 。 舞鬣扬鬐争跋浪 , 昼 夜 喧 豗 ” ( 陈 维 崧 浪 淘 沙 题 园 次 收 纶 濯足图 ), 这是陈维崧为一幅画 题 写 的 词 , 词 人 从 看 到 的 画

31、 面 移 觉 “ 听 ” 到 溅 雪 轰雷声 、 巨鳌舞鬣扬鬐地跋浪而来的昼夜喧豗声 ; 读者进而又可从听觉的描写移 觉到视觉 , 得到视觉意象 。 心智里的意象能同本体和 拟 用 的 喻 体 同 构 还 因 为 心 智 里 存 在 着 “ 秩 序 感 ” 。 英国美术史家 ( : ) 说 , 人们感知事物时 , 是受心智里植根于 人类生物遗传 的 “ 秩 序 感 ” 所 支 配 的 ; “ 秩 序 感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也 可 称 为 “ 形 式 感 ” 。 事物所具有的 “ 秩序 ” , 是事物的外形 、 构成 、 来源 、 作用 、 特征等所表现出来 的结构性的秩序 , 是事物

32、形式的抽象呈现 。 这就是从事物的存在抽象出来的 “ 秩 序 ” 和 “ 形式 ” 。 这同亚里士多德称这 种 “ 性 质 ” 为 “ 形 式 ” 的 说 法 有 共 通 之 处 。 根 据 的研究 , 人的视觉感受会受到事物的秩序的支配 , 因为人类所处的 环境 、 人类周围的事物 , 总体来说是有秩序的 , 而环境中的事物总是体现为种种 形式 ,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要为自我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艰苦斗争 , 其中很重要 的一点 , 是在 自己的身心发展 出 了 一 种 与 外 界 事 物 的 秩 序 相 适 应 的 秩 序 感 以 及 与外界事物的形式相适应 的 形 式 感 。 人 类 心 智

33、 这 样 所 形 成 的 秩 序 感 和 形 式 感 , 成为人类感知事物 、 适应 事 物 的 认 识 框 架 。 ( 同 上 : , ) 认 为 , 这 样 的认识框架已经发展成为人类大脑里的 “ 概念性意象 ” ( ); 这样 的意象 , 与其说只是一种图像 , 不如说提供一种知识 , 即还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框 架 , 将事物都放在一定知识框架里进行观照 , 使其符号化 、 概念化 、 图式化甚至象 征化 。 正是心智里与外界事物秩序同型的秩序感和形式感促成了心物同构 。 作为隐喻的发生 , 主体在秩序感和形式感的支配下 , 感知一开始就是有意识 的 , 即是在 “ 知识 ” 的指 导 下

34、 进 行 的 , 可 能 会 经 历 “ 看 见 凝 视 期 待 解 读 ” ( ) 的系列心 智 过 程 ( 同 上 : , )。 例 如 , “ 对 漾 红 绳 低复起 , 明月光中乱卷 潇 湘 水 ” ( 陈 维 崧 蝶 恋 花 跳 索 )。 一 开 始 看 见 的 跳 索 ( 跳绳 ) 的女孩子所穿的湖水绿色裙子翻动 , 这是物理世界 ; 经过注视和细心观察 后做出某种期待 , 并给予解读 : 一 个 可 能 发 现 它 是 裙 子 , 另 一 个 ( 些 ) 可 能 把 它 解 读 “ 是 ” 翻滚的水波 。 翻动的裙子与翻滚的水波同构 , 大脑里就引起了一个隐喻 , 即在大脑里生发

35、出一个与 之 同 构 的 意 象 。 这 说 明 , 人 们 对 世 界 事 物 的 认 识 很 大 程度上是对事物的秩序 、 形式的理性把握 。 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无序的 , 而是 按一定形式和秩序存在 ; 人类在长期同世界事物的相处 、 交流 中在心智里形成了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 发生和建构 秩序感和形式感 ; 秩序感和形式感的理论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 : “ 对世界的 认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主体对客体之共相图式或范式的理性把握 ” ( 曹晖 : )。 隐喻的发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式 。 一个对象根据它同其他一些事物的 共相图式可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隐喻 , 但是 , 本体论却只承

36、诺一个存在物 , 因而每 一种认识的方式均是 对 实 在 存 在 物 进 行 的 一 种 描 述 ; “ 在 人 类 认 识 事 物 的 过 程 中 , 对于同一个存在物 , 尤其是复杂的存在物 , 采用多种概念化的方式通常是必 要的和有用的 ” ( 郦全民 : )。 例 如 , 古 今 中 外 , 自 然 界 存 在 的 “ 雪 ” 只 有 一 种 , 而古往今来不同的主体对 “ 雪 ” 的隐喻表征却是形形色色 、 多种多样 , 例如 “ 雪 满山头是纸钱 ” ( 陈维崧 南乡子 )、 “ 梨花雪压伍胥潮 ” ( 陈维崧 浣溪沙 )、 “ 分手 柳花天 , 雪向晴窗飘落 ” ( 陈维崧 好

37、事 近 ) 等 , 雪 是 坟 头 的 纸 钱 、 是 梨 花 、 是 柳 花 等等 。 “ 同一个事件可以而且必然 存在多种多样的隐喻化方式 , 使这种方式富于 表现力 、 感染力 , 这是隐喻重要的功能和目的 ” ( 徐盛桓 : )。 隐喻的建构 : 本体向喻体的转换 隐喻的显著特征是本体转 换 成 为 喻 体 , 这 个 转 换 也 是 在 心 智 里 完 成 的 。 我 们说过 , 隐喻的起因是可能充当本体喻体的事物有同一性 , 隐喻的发生则在于充 当本体喻体的事物在心智里发生心物同构 ; 而从构成来说 , 是本体转换为喻体 。 “ 本体 喻体 ” 构成隐喻结构 ; 典 型 的 构 成 方 式 是 用 一 个 联 系 词 把 本 体 与 喻 体 联 系起 来 , 获得上述隐喻表达 式 , 一 个 隐 喻 表 达 式 就 生 成 了 。 在 隐 喻 的 实 践 中 , 本 体可能隐去 ; 联系词除了 “ 是 ” 以 外 还 可 以 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