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_杨宗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_杨宗凯.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杨 宗 凯 杨 浩 吴 砥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信息化在教 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经历了 “ 起步 ” 、 “ 应用 ” 、 “ 整合 ” 和 “ 创新 ” 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革新了传统教育模式,而且营造了全新学习环 境。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当代教 育深度融合应通过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等途径加速我国教 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 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数字化学
2、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杨浩,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吴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 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 (华中 ) 副主任(武汉 430079)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 领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教育规 划纲要明确指出: “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 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 2012 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 划 ( 2011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信息化 规划),对我国今后五至十年的教育信息化 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 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 教育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信息技
3、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进程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ESCO) 2005 年提 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四 阶段理论,对比分析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可 以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 展规律。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影响的 “ 起步 ” 阶段 在 “ 起步 ” 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 合的特点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信息技术只 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 学,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 理中得以广泛接受和使用。例如基本的计算 机知识、办公软件操作,电子邮件使用等加入 到教
4、学内容中,教师的板书以 PPT演示文稿 代替,教育管理软件开始在学校初步应用 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都已经度过了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 *本文系 2013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战略研究类 ) 项目 “ 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体系研究 ” ( 项目编号 : U3009B)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 88 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已经受到普遍重 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已经成 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行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 学校已经基本度过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 育教学的重大影响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 同,信息技术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 的、主动的行为。 (二) 信 息 技 术逐
5、步 在教 育 中发挥 作 用 的“ 应用 ” 阶段 在 “ 应用 ” 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 合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普遍使用 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 教师开始注重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改变 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始采用信 息技术来支持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3 在这一 阶段,教师体验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 势,但是此时却面临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 难以满足需求的障碍。发达国家大都已经度 过了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 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各 类学校依然处于这一阶段,学校虽然具备了 基础设施条件,但因缺乏足够的优质资源,使 得信息技术在教育
6、中的应用面临 “ 有路无车、 有车无货 ”的尴尬境地。 (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步融合的 “ 整合 ” 阶段 在 “ 整合 ” 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 合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基 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这一阶 段,教师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组织 和开展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学习活动,通过积 极的引导和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 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教 学及管理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和教 研工作,管理自身的学习过程,提升教师自身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世界部分教育信息化发 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一阶段,信 息技术已经被深度引入教学
7、过程,在促进教 师专业能力发 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我 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 进人这一阶段,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 的协作学习和网络协同教研,已经成为越来 越多学生和教师的选择。 (四) 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并引 发深刻变革的 “ 创新 ” 阶段 在 “ 创新 ” 阶段,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 教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 式,学校和教育机构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 在本阶段,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学活 动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 学而进行,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 理效率不再是由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所决 定,而是其内部管理结构和事务处理流程。 世界
8、少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的发达国 家(如美国)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2010 年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 NETP 2010)明确提 出 “ 变革美国教育 技术助力学习 ” ,强调 要 “ 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 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 ” 可见,信息技术与教 育教学的融合在美国已经逐步深入,以信息 技术为支撑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是一种远景 设想,更是一种真切的现实。在我国,虽然信 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 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离这一阶段还有很大 的差距, 技术与教学 “ 两张皮 ” 的情况还十分 普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依然 任重道远。(见图1) 图
9、1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发展的四个阶段 (UNESCO, 2005W1 1 由上可见,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等 已经逐步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 的较高阶段,相对而言,我国以往的教育信息 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 89 上主要以架网络、买设备、配软件为主,对实 际应用效果关注有限,总体来看,我国信息技 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总体还处于初步应 用整合阶段,尚未进入全面整合创新阶段。 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 合,全面推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等的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更高阶 段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主要表征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是
10、一场全面、 深刻的创新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 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 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变革;另一 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 等领域的全面创新。 (一)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最显著的体现,是 推动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长期以来,由于 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信息技术的滞后,传统教 育模式一直受到师资、场地、技术设备、费用 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 是阶段性。教育程度和过程通常是指一个人 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离开学 校也就意味着其所受的教育告一段落;二是 择取性。教育一直是服务于有限的人群,并 不能保障每个
11、人能够获取自己想要或者应该 具备的教育 ;三是封闭性。不同地域、不同学 校各自发展,缺乏交流,导致整体上教育发展 不平衡,教育质量落差较大,难以自洽。随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 合,当代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主 要表现在持续性、普适性和开放性等方面,为 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 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升教育质 量和教育公平、支持继 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构 建学习型社会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学公开课程的 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 1999 年开始推 行的公开课程计划,将校内课程免费在网上 公开共享,至今已经在网上公开超过 3
12、0 个专 业的 2 000 余门课程,受到广泛欢迎;哈佛、斯 坦福、耶鲁等名校也发布自己的公开课程,使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一股国际潮流,走上 了以技术为支撑、开放教学服务、成功打破校 园围墙的革新之路。为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提升我国教育资源制作质量和共享力度,我 国也从 2011 年年底开始发布中国大学视频 公开课,首批 20 门课程上线5 天内访问量就 超过了 10 万人次,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随 着资源共享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实现全国范 围甚至跨国范围的校际资源共享将是不可阻 挡的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教育资源广 泛共享和教学服务全面开放后,新教育模式 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
13、开放大学的办 学体系已经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开放大学 所需的在线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系统、远程教 学系统等都紧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支 撑。英国开放大学被誉为世界最成功的开放 大学,培养学生超过 300 万人,在 2005 年和 2006 年 全英学生对大学满意程度的排名中 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95%的满意度 ); I2美国 凤凰城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学 习中心遍布各州;韩国国立开放大学已发展 到 4 个学院 22 个系的规模,在校生超过 17 万 人,是韩国最大的远程教育中心。我国开放 大学的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随着信息时代 的来临,在学校正规学习阶段所学到的知识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个
14、人工作、生活的需要,因 此,全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非正规学 习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题。开放大学提 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办学环境,为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利条 件。由此可见,信息 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可以引发传统办学模式的 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办 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 90 直接推动新兴办学模式的产生。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可逆转 地促成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教 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所遵循的知 识传播过程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 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方法上,是以 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
15、学,采用的是“ 一刀 切 ” 、 “ 齐步走 ” 的进度控制方式,学生所特有 的学习风格、兴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 差异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信息技术 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改变 这种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极 好的契机。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 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 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 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广受欢迎的 “ 颠倒教室 ” 就是利 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的典型例子。颠倒 教室是一种将传统课内、课外学习内容颠 倒 过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由美国 Woodla
16、nd Park High School 的两位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 和 Aaron Sams 率先提出,他们通过高质量的 屏幕录制、讲课录像、课程制作软件将自己的 授课过程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上 传到网络上,供学生在课堂外提前完成对授 课内容的学习,而在课堂上则开展讨论和各 项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讨论问 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 织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从 “ 今天讲什么内 容 ” 变成了 “ 今天做什么活动 ” ,从而实现了把 知 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而把知识内化 的过程放在教室内。 3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
17、动,从以教 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力支持了学生的个性 化学习,在世界各地学校广受欢迎。 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国际上也 受到普遍的关注。与以往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不同,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 ISTE)于 2008 年发布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NETS _T)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技术 能力提出了五大要求,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 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 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 和塑造数字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和 领导力培养等五个方面。 14 可以看出,信息 化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 变,教师的能
18、力要求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这是顺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趋势 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人教育 教学的过程,逐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师 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信息 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三) 信息技术催生新型教学工具 传统的教学工具受教学场地、教具等多 种条件的限制,呈现出功能单一、交互性弱、 损耗性大、疏于灵巧等特征。信息技术的应 用则有效地避开了传统教学的种种限制,可 以催生更多新型教学工具,它们大多具备多 功能、可持续以及灵活轻便等优点,对有效提 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 Clicker 为代表的成本低廉、简单易 用、性能可靠的课堂实时交
19、互教学工具就是 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型通用教学工具的典型案 例。 Clicker 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低 成本实时交互教学系统。基于该系统,教师 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提出一系 列问题,学生通过手持式 Clicker 应答设备进 行回答,其应答统计情况可以实时反映在教 师端,并可快捷生成各类统计图表,使教师很 容易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该教学工具对于大规模课堂教学非常有效。 以 Clicker 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 心设计和安排一系列问题,可以明显提升学 习效果,不仅适用于新课教学,而且在诊断评 估性教学中也可以得到有效应用 。 I 5 I 又如, 91 由美
20、国 Key Curriculum Press 公司推出的 “ 几何 画板 ” 是一种面向数学、物理学科教学的动态 几何数字化工具,便于安装和携带,能够动态 地直观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运行 变化规律,为数学和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 有力的支持。而由张景中院士主持研发的 “ 超级画板 ” ,则是一款功能类似于 “ 几何画 板 ” 的国内知名的教学软件,其具有动态测 量、动态作图、自动推理、符号计算、机器证明 等强大的教学支持功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了 “ 几何画板 ” ,受到国内众多中小学用户的欢 迎。丨 6 世界正进入 “ 无纸书籍 ” 学习新时代。 不同于以 纸 张 为 载 体 的 传 统
21、出 版 物 , “ 电子 课 本 ”( E-Textbook)是一种面向教育领域、以师 生为目标用户的电子书,可以提供非线性的 资源呈现形式,且能支持丰富的交互功能,使 教学内容由单科分立和高度抽象变为多科整 合和情境相关,因而从根本上革新了用户的 传统阅读习惯和学习模式。在美国, 2009年 秋加利福尼亚州开始在高中使用电子课本, 成为美国第一个使用电子课本的州。在韩 国,计划到 2015年,韩国中小学将全面淘汰 纸质课本。在我国,上海市、宁波市等地都已 开展电子课本的试点应用工作,全国信息技 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已经成立电子课本和 电子 书包标准工作组,积极推进电子课本的 有关标准研制工作
22、。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 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可以为传统教学工 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有力推动 面向学科的专用教学工具创新发展,从而直 接服务于学科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这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体现。 (四)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内容创新 在传统课堂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根 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情境,组织起来的知识 内容和经验,通常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 教科书三种表现形式。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现 出了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性,但也暴露出了更 新慢 以及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等弊端。信息 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 着当代教学内容。
23、全美“ P21” 联盟倡议的 “21 世纪学习框架 ” 充分揭示了当代教学内容的 变化。(见图 2) 图 2 21世纪学习框架 I 7 I 由图 2 可见, 21 世纪学习框架受信息技 术的持续影响,拓宽了已有的教学内容。 “ P21” 明确指出, 21 世纪的学生不仅需要学 习以 “ 读、写、算 ”即 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3Rs)为代表的传统核心科目 ( Core Subjects,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经济、科学、 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教育等 ); 而且需要贯 通核心科目全面掌握 “21 世纪跨学科主题 ” 内容 ( 21st Century The
24、mes,包括全球意识、金 融 经济 商业和创业素质、公民素养、 卫生与健康意识、环境素养等)。在此基础 上,学会生活与职业 技 能 , 以 及 学 习 与 创 新 4C 育 巨 力 (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 批判性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协作能力、 创造力)。与 “ P21” 相对应,美国另一新兴的 教学内容变革 “ STEM ” (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 Mathematics - 科学、技术、工程、 数学),也致力于突破以往单科内容
25、的组织 与教学,强调重组知识架构和拓宽专业技能, 以培养学生成功应对来自 21 世纪工作和生 92 活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为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入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也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主要元 素。从图 2 可以看到,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 (Information ,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 )独立 作为一大块被列入了 “ 21 世纪学习框架 ” 。 事实上,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 驱动力的信息时代,为确保学生掌握 21 世纪 技能以及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世界上 不少国家教育管理和实施部门开始将信息技 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加入了其教学内容体
26、 系,分别出台了针对学生的教育技术和信息 素养的教学大纲和标准。比如,美国国际教 育技术协会(ISTE)发布的面向新一代学生的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NETS _S)对学生教育技 术能力提出了六大方面的要求,包括创造与 革新、交流与协作、掌控信息、批判性思维及 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数字化公民意识、技术 的了解和操作。 8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 程,不仅丰富了已有的教学内容,更为其增添 了新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 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学内容也会随之与时俱 进,构建出更高更强更新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五) 信息技术营造全新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通常是指由学习者和与之相关 的学习场
27、所、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活动组成的 社会和物理环境。以互联网、便携式智能手 机与电脑、声像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 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 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 使得 “ 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 ” 成为现 实,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 环境。 与传统学习环境定时定点四周有围墙相 比,虚拟环境下的教育云开天辟地表现出了 非常喜人的前景。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 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 源和信息可以按需 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 备。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 应用。以教育云为基础的云
28、端学习环境为教 师、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连接式教学解决方 案。以云端学习环境为依托,可以实现家校 互联、资源互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在云 端学习环境中,家庭、户外、学校、社区学习中 心等各个物理空间被连为一体,成为一个虚 拟化的云端空间,每一间教室、每一块白板、 每一张课桌都连入该空间,正式学习和非正 式学习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云端学习环境 的营造,为形成 “ 学习型社会 ” 提供了重要支 撑。世界各国都对教育云的建设表现出了极 大的关注,美国于 2011 年发布了创建高等 教育云白皮书 ,启动了教育部数据中心整合 计划和北卡罗来纳州教育云工程,同时确立 了 “ 云优先 ” 政策,强调政府数据
29、中心整合,要 求所有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限期迁移到政府 云。新加坡于 2011 年部署建设下一代教育 云计算数据中心,以此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 时实现其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韩国计划在 2015 年通过架设云计算网络系统全面实现中 小学生课本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辅助教学。 我国最近也开始大力推动教育云的发展,云 计算技术的普及和提升速度也正在大大加 快。 由此可见,信 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 学,将营造出全新的学习环境,使生活环境和 学习环境融为一体,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和 学习形态,形成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 生态环境。 三、推进信息技术 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选择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
30、当 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快速发展的中 国而言,既是难得机遇,也是巨大挑战。要实 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站 93 在全局战略高度,做前瞻性的规划,才有可能 抓住机遇,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 解放思想,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 有机融合的观念普及到全社会 客观上看,任何新技术出现,都会利弊 参半,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中国,一部分 人,甚至包括一部分教育界人士,对信息技术 与教育的结合持一种消极认知,尤其是网络 成瘾、网络暴力、虚拟空间道德缺失等问题更 成为一些人拒斥信息技术的借口 6 移动网络 信息设备在一些家长、教师看来似乎成了洪 水猛兽。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之下,要想实现
31、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显然是相当困 难的,因此,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强引导,尤 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相对缺乏,但又拥有资源, 对教育有 巨大影响的教师、家长必须解放思 想,转变观念。否则,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 度融合,在失去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和心理 层面支持的情况下,再多的技术和财力投入, 也不大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 制度创新 ,最 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 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 促进新技术的有力手段。一方面,要发挥信 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优势,就必须有与之 适应的相关教育制度配套,诸如办学制度、学 位制度、考试制度等必须与时俱进,能够容 纳、支持而不是歧视、
32、排斥建立在信息技术之 上的学习模式和办学方式。另一方 面,也必 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尽可能 地规避信息技术在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 负面问题。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服 务的,目的是要利用他来更有效地实现育人 的目的。如果制度上不能未雨绸缪,就有可 能出现工具凌驾于目的之上的问题,单纯堕 落为一种形式甚至变为少数人牟利的途径。 (三) 对外开放 ,大 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 功经验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竞争日益国际化, 中国教育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对外开放,积 极稳妥地借鉴他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方 面的经验得失。为了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 合持续、有效的发展,国外有关机构和部门除 了在
33、政策与资金上大力支持外,更是定时发 布一些大型前瞻性报告,为整体推进信息技 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提供指南。比如美国新 媒体联盟 ( N M C)从 2004 年开始每年发布地 平线报告 ( Horizon Report ),邀请全世界 400 多个研究机构对最有可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 信息技术进行中短期预测和统计分析,在此 基础上形成每年一度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发展趋势预测,是国际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趋 势的权威信息来源之一。历年地平线报 告的预测显示现在和未来信息技术应用 于 教育领域的趋势集中在社交网络、云计算、移 动学习、电子书、开放内容等方面,但是信息 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并非是一种单一技
34、 术渗透过程,而是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案整合 应用的过程,不仅涉及技术手段的简单应用, 而且涉及深刻的应用模式创新,教育发展的 过程不断整合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 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 创建协同创新 中心, 为信息技术与 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整体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涉及教育 学、信息技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 域,必须得到建立在学科融合之上的协同创 新研究的支持 ,为此,集合国内相关学科的研 究资源,建立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也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该协同创新中心应该具备如 下特点。 一是综合性。汇集国家跨学科多领域的 优势力量,展开多层次、多方法的攻关研究与 实地考
35、证,通过多课题的共同推进,丰富信息 技术与我国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二是前 沿性。追踪国际上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的前沿性课题及前沿性方法,在对中国教育 信息化进行前瞻性把握的基础上,借鉴与推 94 广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党政 机关的有关改革与发展规划 ,为我国的教育 信息化战略建设献计献策。三是本土性。密 切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 国传统教育的特殊性。关注独特的核心概 念、专有命题和逻辑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中 国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理论与框架。 四是实用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牢把握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脉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 融合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国的现实,对
36、中 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 深入研究和探讨,定期发布指导性报告,将信 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中形成的新方法、新技术、 新理念、新模式等进行推广和示范,并对中国 教育信息化 建设中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与 实践进行前瞻性论证,以期惠助中国教育现 代化的进程。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发展必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题, 并将引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和技术应用的 不断创新。面对这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必 须持续坚持建设未来教室,培训未来教师,发 展未来教育的理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深度融合,以期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进 程,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Zhou Na
37、nzhao, etc. Regional Guideline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 Bangkok : UNESCO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Thailand, 2004. 2 The Open University Among Top-rated Universities for Student Satisfaction for 9th Year Running EB/OL. http: /www3. open.ac
38、. uk.2013.8.13. 3 Jonathan Bergman, Aaron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 ISTE&ASCD. 3-5. 4 8 ISTE Standard T EB/OL. http:/www.iste.org/docs/ pdfsZ20-14_ISTE_Standards-S_PDF.pdf. 5 Nathaniel Lasry. Clickers or Flashcards : Is There Really a Difference?J. Phy
39、s Teacher, 2008,46. 6 张景中 .超级画板自由行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7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EB/OL. http:/www. p21 .org/about us/p21-framework. On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CT with Present Education Yang Zongkai, Yang Hao & Wu D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CT and its continuous penet
40、ration into education, IC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ICT with education includes four stages: emergence”,application”, combination”, and innovation”. ICT has not only chang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created
41、 a whole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However, China is still at primary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stage. In order to integration ICT with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e should emancipate our minds, innovate educational policies, stick to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u
42、ild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centers, etc. Key words : IC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mode Authors: Yang Zongkai, President, and professor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Director of Chinas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 Yang Hao, professor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Dean of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 Di, professor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Deputy Director of Strategy Research Base for ICT in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责任编辑 :许建争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