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 月光曲 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这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同时给予了学生人生的启迪。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
2、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二、学情分析 1.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艺术之美。学习文言文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伯牙鼓琴时,在读中感受
3、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月光曲叙事简练,景物描写优美动人,采用朗读的方式,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画面感;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京剧知识,但语言平易近人,轻松幽默,以默读为主。教学中,要学习课文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用语言文字把无形的艺术写得形象十足的。2.关注人文主题。这几篇文章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接受美的熏陶,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趣味。这
4、些内容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还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能力。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三、课时安排 21 文言文二则(伯牙琴鼓、书戴嵩画牛)2 课时 22 月光曲 2 课时 11*京剧趣谈 1 课时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 课时 习作七:我的拿手好戏 2 课时 语文园地六 2 课时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哉”、“巍”、“轴”、“曝”等生字。2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3.初步运用借助注
5、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教学难点:1.感受伯牙、锺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知音”文化。2.体会“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6、2.根据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3.感受伯牙、锺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知音”文化。一、课前谈话、题导入 1.师:友谊一直是人生水恒的话题。李白曾说,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更的海内存知己,天图若比邻”翻开词典,你会发现很多有关友谊的成语,谁能说一说?预设:形影不离 难舍难分 情意相投.相见恨晚 出示:相见恨晚 心心相印 一见如故 一见倾心 情同骨肉 忘年之交 意气相投 良师益友 指名领读 2.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千古流传,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的文言文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
7、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 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
8、里看出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预设如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2)师(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的,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他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表
9、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4)说话练习 师:如果你是伯牙,荡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是会怎样的?预设: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师: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得的可以交流。(1)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2)师(出示课件):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预设:锺子期师俞伯牙的知音,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师:“方”
10、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少选之间”中的“少”字应该怎么读?它们是什么意思?预设:“方”是“刚刚、才要”的意思;“少”的读音是“sho”上声,表示短时间的意思。师:“善哉”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3)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4)理解“知己”的含义 师:学到此处,我们能理解“凡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预设:它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四、品味知音之情 1
11、.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出,志在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锺子期赞叹的语句。2 师:伯牙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1)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预设: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2)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预设“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
12、明月!4.引导学生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5.师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已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子期必得之)6.感情诵读课文第 24 句。师: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预设:可能是称赞。师:周围的
13、人会怎么称赞呢?预设: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7.师: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预设: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预设:能听懂我的音乐、能听懂我的心声,您真是我的知音啊!8.师: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再读课文 2-4 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9.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学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怕牙当时的心
14、情?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板书:死绝弦)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15、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知音)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六、布置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2 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3.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须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一、导入课题,简介
16、作者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名字(板书:苏轼)苏轼,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谁能说说对他的了解。2.交流总结,简介作者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3.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关于苏轼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篇散文一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4.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记录、书写)“戴嵩”是谁?嵩简介:戴嵩,唐代画家,擅长画田家、川原
17、景色,画水牛名,传世作品有斗牛图,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回答)5.苏轼会对戴嵩画牛作出怎样的评论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个究竟吧。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指导“处、好、数、曝”4 个多音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 4.文言文在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是如何停顿的。教师范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 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描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18、:“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5.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集体评议。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在学习伯牙鼓琴一课时,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呢?2.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下面小组合作,尝试理解书戴嵩画牛的意思。出示小组学习要求:(1)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记号。(2)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3.小组内学习交流。4.全班讨论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重点词语注释。好:喜欢。所宝:所珍藏的宝贝。锦囊玉
19、轴: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囊,袋子,此处指画套。曝:晒。拊撑:拍手。搐:抽缩。掉尾:翘起尾巴。然:认为.是对的。婢:女佣人。5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四、趣读,感受人物形象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相机板书: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同的表现(相机板书:杜处士小牧童)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尝试用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相机板书:爱笑)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
20、,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4.说说小牧童和杜处士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 五、想象细节,讲好故事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关于他们的故事吗?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相机板书:合理想象 形象表达)2.除了讲述他们的故事外,我们还可以变换讲述视角,讲讲“我”的故
21、事、(相机板书:角色转换)你可以是苏轼,可以是杜处土,也可以是小牧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一员,选择下面三个角色中的一个,练习讲讲“我”的故事。(1)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2)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3)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3.学生自由练讲。4.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5.总结: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绘声绘色;为了使故事更加丰富有趣,我们还可以对细节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最后,在讲故事的时候尝试角色转换,你可以是故事的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人。六、再读课文,总结事理 1.小故事往
22、往蕴藏着大道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师总结: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善于向专业的人请教问题,多问多思。(相机板书:思问)七、布置作业 用课上学到的讲故事方法把书戴嵩画牛讲给别人听。板书设计:书戴嵩画牛 合理想象 爱 笑 形象表达 杜处士 斗牛图小牧童。角色转换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
23、、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学习掌握 9 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2.了解贝多芬弹奏第一曲子过程中的情感
24、变化,感受贝多芬和兄妹俩的人格魅力。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 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
25、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 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26、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出示【课件 3】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210 自然段 第一层:第 26 自然段 第二层:第 710 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
27、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 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
28、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1)男女生分角色读。(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 5】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同桌对读。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6.听到这里,贝多芬
29、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 4、5 两节的对话。10.读后指
30、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出示【课件 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 7】()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赏读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2.分辨课文中描写
31、的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学习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写法。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
32、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
33、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出示【课件 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3.月光是这样
34、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 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学生自学课文分
35、层次。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
36、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板书:月亮升起)(3)第二幅画面。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板书:月亮升高)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
37、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
38、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板书:月光照耀)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出示【课件 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
39、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男生读写实部分。女生读联想部分。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
40、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2.创造性描述: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出示【课件 13】要求: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
41、物、事情。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学生描述。总结: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板书设计:22 月光曲 舒缓柔和 平静 联想 节奏渐强 感动 高亢激越 激动 美妙 23.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教学难点:了解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
42、切感受,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 1:课题】(板书课题:京剧趣谈)齐读课题。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课件 2】出示词语认读:驰骋 尴尬 虚拟
43、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 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4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1)多媒体播放:
45、【课件 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多媒体播放:【课件 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 6、7】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
46、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 6、7】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
47、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板书设计: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教学目标: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
48、点: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教学难点: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课件 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
49、以及他们的故事。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
50、,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 柳公权)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课件 3、4】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四、交流学习感受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