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诗歌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诗歌教学设计.ppt(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氓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
2、容,思考人物命运。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四、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二)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三)感知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3整合内容:(1)学生找出相应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4运用联想和想象,举出运用类似比兴手法的文学作品。(四)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以“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切入。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
3、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五)小结(六)作业:从“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的角度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采薇采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采薇
4、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
5、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2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二)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三、教学重点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入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
6、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xin yn)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xin yn)。采薇是出征玁狁(xin yn)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
7、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三)小结(四)作业: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离骚离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
8、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其人,知道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离骚的节拍,体会“骚体诗”的特点。2通过探究,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难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简介“楚辞”(三)屈原及离骚(四)诵读
9、课文 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五)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六)小结(七)作业:背诵课文。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课时)设计理念: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乐府民歌性质的诗歌,产生于东汉末年。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动人的人物形象。2、故事的意义。3、民歌风味
10、。教学目标: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一、导入:由木兰诗导入。二、复习旧知:乐府诗三、检查课文预习情况: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
11、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2、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第一
12、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一、人物形象分析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渝“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13、”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五、文章的表现手法 1、铺陈排比的手法;2、起兴和尾声六、探究思考:如何理解焦、刘之死?诗三首诗三首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设计(两课时)(其中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用一课时,短歌行用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14、教学重、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设计理念:涉江采芙蓉一般认为是写游子思念远在家乡的爱人的。关于这首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涉江采芙蓉是不是实有的行为。一、古古诗诗十十九九首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五言言诗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三、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15、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设计理念: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情绪,对理想的乡村生活的莫大热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将作者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形象鲜明的画面,体味这幅画面的宁静生活。一、导入:由桃花源记导入二、聆听诗歌配乐诵读三、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读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明确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
16、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读读9-18句句,了了解解归归隐隐后后诗诗人人生生活活在在怎怎样样的的环环境境中中用用语语言言描描绘绘田园风光。田园风光。明确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短歌行短歌行设计理念:欣赏短歌
17、行这首诗,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变化。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二、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感悟,交流读诗体会。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三、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
18、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2 如何理解“
1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有助于理解本诗的深刻含义。四、课外延伸 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参考话题:“立志与成才”“机遇与成功”“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礼贤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