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昭通市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省昭通市 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正股RNA(+RNA)病毒,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RNA既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也能起到mRNA 的作用B图中 、指的都是RNA复制过程C图中的M 酶包括逆转录酶和RNA 复制酶D翻译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一条+RNA 模板能翻译出多条肽链【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过程,、过程都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RN
2、A聚合酶,则M 表示 RNA聚合酶。此外还以新型冠状病毒的+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相应的+RNA 组装成子代新冠病毒。【详解】A、+RNA既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也能作为翻译的模板,起到mRNA 的作用,A 正确;BC、据上分析可知,图中、都表示 RNA 复制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即M 表示 RNA 聚合酶,B 正确,C错误;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翻译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一条+RNA 模板能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翻译出多条相同的肽链,D 正确。故选 C。2如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机体中位于小肠绒毛基部的上皮细胞(a),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吸收细胞(b)后向上迁移,补充小肠绒毛顶端凋亡的
3、细胞(c)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 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已分化的b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故不再具有全能性 b 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但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c 细胞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更新,但不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A BCD【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
4、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分析题图:图中a 为细胞增殖过程,b 为细胞分化过程,c 为细胞凋亡过程。【详解】a、b 细胞均来自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正确;已分化的b 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发生改变,但该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错误;b 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正确;c 细胞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更新,也有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错误。综上 错误。故选 B。3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5、中,正确的是()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答案】A【解析】【分析】高级神经中枢脑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同时还具有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同时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调控作用。识记神经中枢的作用和分级调节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受损可能会影响这些功能,A正
6、确;B、意识丧失应该是脑部的高级中枢受损,无意识的排尿表示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能力丧失,所以损伤部位应该在脑部,B 错误;C、小脑控制的是身体的平衡,下丘脑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C错误;D、下丘脑的作用是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与躯体运动无关,D 错误;故选 A。4某高等雄性动物(2n=6、XY型)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表示其体内某细胞分裂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6 条染色体B该细胞中染色体、分别为性染色体X、Y 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aBX
7、、aBXA、AbY、bY【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的情况,首先需要根据图示判断细胞的分裂方式,由于存在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现象,所以推测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示显示了A/a、B/b 的位置关系,可以发现其中一个A 基因所在的片段易位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该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详解】A、该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应该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 错误;B、题干表示,该动物为雄性,其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X和 Y虽然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形态和大小并不相同,所以可以判定中间的一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的形态相同,应该为常染色体,B 错误;C、
8、由于在图示中其中一个A 基因发生了易位,因此存在染色体变异,但基因型依然为AAaaBBbb,所以细胞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图中已经显示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情况,该细胞后续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已定,为 aBX、aBXA、AbY、bY,D 正确;故选 D。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弱B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
9、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A 错误;B、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态,如部分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 错误。C、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是依赖负反馈作用,C 正确;D、正反馈的结果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理解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含义和带来的结果。6下列有关酶的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的高效性用 F
10、eCl3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H2O2分解,待 H2O2完全分解后,检测产生的气体总量B 酶的专一性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检测是否有大量还原糖生成C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用 -淀粉酶分别在100、60和 0下催化淀粉水解,充分反应后,用碘液检测淀粉水解程度D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在不同pH 条件下催化淀粉水解,用斐林试剂检测A A BB CC D D【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
11、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用FeCl3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H2O2分解,在相同时间内检测产生的气体量,A 错误;B、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需要鉴定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淀粉酶分解,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B 错误;C、探究温度对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为温度,可以设置低于最适温度、最适温度和高于最适温度至少三种温度下,检测底物水解的情况,可用碘液检测,C正确;D、探究 pH 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底物不能用淀粉,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D 错误。故选 C。7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某种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B若用秋水仙素处理,
12、能抑制图 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并抑制纺锤丝的形成C图 所示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 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组D图 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图 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 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上述细胞分裂图象按进行时序排序为,A 错误;B、秋水仙素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图 为细胞分裂间期,不形成纺锤体,B 错误;C、图 所示
13、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 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C正确;D、图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使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一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图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相同,D 错误。故选 C。8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A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代谢旺盛,核仁的体积较大B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外侧分布有糖蛋白,有利于接收信息C小肠绒毛
14、上皮细胞内的线粒体分布在细胞中央,有利于吸收和转运物质D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次有少量的糖类,糖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者糖脂,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因此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2、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以保证能量的供应,同时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内的核仁体积较大,因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保证了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3、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含有中央液泡,液泡内含有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以及花青素等物质,有利于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维持植物细胞坚挺的状态。【详
15、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核仁的体积较大,A 正确;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外侧分布有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因此有利于接收信息,B 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吸收和转运物质,为了便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物质的吸收,线粒体应该集中分布在小肠绒毛膜附近,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D 正确。9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 年和 2004 年发生了2 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岛上
16、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1977 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 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 2005 年后该海岛上两种地雀的种群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1977 年和
17、2004 年发生了2 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该岛上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较大,平均尺寸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 正确;B、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不是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 错误;C、2005 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 正确;D、2005 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互选择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D 正确。故选 B。10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b 点到 c
18、 点的过程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该种群a 点的次级生产量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C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不都用于其生长繁殖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详解】A、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b 点到 c 点过程属于正常的波动,K 值保持不变,A 错误;B、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
19、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b 点的种群数量多于c 点的种群数量,但该种群b 点的次级生产量不一定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B 错误;C、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都用于其生长繁殖,C错误;D、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 值附近波动,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在熟悉各种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基础上,准确理解K值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11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5-Bu)既能与碱基A 配对,又可以与碱基C配对。在含有5-Bu、A、G、C、T五种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突变体大肠杆菌。
2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大肠杆菌体内每个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B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属于化学诱变剂C很多位点发生CG 到 TA 的替换后,DNA 分子中氢键数目减少D在此培养基上至少繁殖2 代,才能实现DNA 分子某位点碱基对从TA 到 CG 的替换【答案】D【解析】【分析】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以亲代 DNA 的每一条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 DNA 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 链,这种现象称为DNA 的半保留复制。表现的特征是边解旋变复制。基因突变是指DNA 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
21、发生在 DNA 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详解】A、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因此大肠杆菌体内每个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A 正确;B、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属于化学诱变剂,干扰了正常的碱基配对,B 正确;C、很多位点发生CG 到 TA 的替换后,因为 CG 之间有 3 个氢键,而 TA 之间有 2 个氢键,因此 DNA分子中氢键数目减少,C正确;D、若原来DNA 中的碱基对是TA,由于碱基配对错误,经过一次复制后,产生了(5-Bu)与碱基A 的配对,进行第2 次复制后,出现(5-Bu)与碱基C的配对,第3 此复制后才能出现CG,因此,在此培养基上至少繁殖3 代,才能实
22、现DNA 分子某位点碱基对从TA 到 CG 的替换,D 错误。故选 D。12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不可B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其成熟的红细胞不可C细胞质可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不可调控异源细胞核D核移植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不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答案】B【解析】【分析】1.哺乳动物的卵细胞体积小,核移植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1981 年,科学家首次完成了小鼠卵移核实验。实验分两步:第一步,将小鼠囊胚内细胞团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受精卵中,将重组细胞培养到发育为囊胚;第二步,将此早期胚胎植入同步孕鼠子
23、宫中。结果,诞生了由重组细胞克隆而来的鼠仔,而且发育为能生育的成年小鼠。2.体细胞羊的克隆成功证明了:(1)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技术处理,也可回复到类似受精卵时期的功能;(2)在胚胎和个体发育中,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包括异源的细胞核)发育的作用。【详解】A、由分析可知,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也可以作为核受体,A 错误;B、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而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当然不能供核,B正确;C、细胞质既可以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也可以调控异源细胞核的发育,C错误;D、核移植既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也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D 错误。故选 B。13制作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
24、胞的临时装片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用大分子食用色紫胭脂红的高渗水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时,细胞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的红色区域逐渐变小C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D换用低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可能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
25、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详解】A、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时,说明大分子食用色紫胭脂红进入液泡,原生质层的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进而推知细胞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A正确;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距离越来越大,期间渗入的是外界溶液,而外界溶液显红色,因此细胞内的红色区域逐渐变大,B 错误;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是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C正确;D、换用低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可能不会导致细胞失水,进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D 正确。故选 B。14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证明光合作
26、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用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A BCD【答案】B【解析】【分析】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 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27、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使DNA 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详解】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28、 是遗传物质;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呲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所以,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故选 C。15据图分析有关溶酶体的功能正确的是A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C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结构特点有关D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腔的pH 分别为 7.0 和 5.0,说明细胞质基质的H+浓度小于溶酶体腔,又H+进入溶酶体需要能量,即 H 逆浓度梯度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溶酶体内各水解酶的最适 pH 应该在 5.0
29、左右,当溶酶体破裂后,水解酶释放到pH 为 7.0 的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详解】溶酶体是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溶酶体,如原核细胞内不含有溶酶体,A 错误;如图所示,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腔的pH 分别为 7.0 和 5.0,说明细胞质基质的H+浓度小于溶酶体腔,又H+进入溶酶体需要能量,即 H 逆浓度梯度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而水进入红细胞属于自由扩散,B错误;病原体入侵细胞,吞噬细胞将其包被后送至溶酶体,并与溶酶体融合从而水解病原体,吞噬细胞膜与溶酶体膜发生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结构的特点膜的流动性,C 正确;由图可知
30、,溶酶体内各水解酶的最适pH 应该在 5.0 左右,当溶酶体破裂后,水解酶释放到pH 为 7.0 的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D 错误。故选 C。16测定玉米正常植株和矮化突变体植株的内源赤霉素含量,结果如下图。用等量外源赤霉素分别处理正常植株和矮化突变体植株的茎,正常植株茎的节间无显著变化,矮化突变体植株茎的节间恢复到正常植株的长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玉米茎节间的伸长B该实验不能说明赤霉素作用的两重性C不能确定该矮化突变体是由基因突变所致D矮化突变体的茎可能对赤霉素的作用不敏感【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矮化突变体玉米中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正常玉米低,但在施加外
31、源赤霉素处理后,矮化突变体植株茎的结节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水平,可推断矮化突变体玉米是由于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赤霉素不足而导致的结节长度短,植株本身能够正常利用赤霉素使茎结节伸长。【详解】A、矮化突变体植株添加了外源赤霉素恢复到正常植株的长度说明赤霉素能促进玉米茎节间的伸长,A 正确。B、该实验中没有现象可以说明赤霉素对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故不能体现赤霉素作用的两重性,B 正确;C、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无法得知矮化突变体的产生原因,C 正确;D、矮化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内源性赤霉素产生不足,仍能利用赤霉素使茎结节伸长,D 错误;故选 D。17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变形虫的细胞膜流动性较强与其摄取营养
32、物质相适应B肾小管、集合管上分布水通道蛋白与其重吸收水相适应C神经细胞膜上分布ATP水解酶与其吸收钠离子相适应D红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与其摄取葡萄糖相适应【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A、变形虫通过胞吞作用摄取营养物质,其细胞膜流动性较强与其摄取营养物质相适应,A 正确;B、肾小管和集合管上密布水通道蛋白有利于其快速重吸收水,B 正确;C、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D 正确。故选 C。18我国科学家发现,当有稻
33、瘟病菌入侵水稻时,在光照条件下,水稻体内的LHCB5蛋白第 24 位的苏氨酸就会发生磷酸化,加速向叶绿体中积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会诱发活性氧的产生。在活性氧作用下,叶绿体内专门的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后,水稻抗稻瘟病的能力会提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的天气更易暴发稻瘟病B抗稻瘟病基因经转录、翻译形成LHCB5蛋白C叶绿体内的蛋白质不都由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D LHCB5蛋白的功能变化与它的结构变化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当有稻瘟病菌入侵水稻时,在有光条件下,水稻体内的LHCB5蛋白发生磷酸化,加速向叶绿体中积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会诱发活性氧的产生。在活性
34、氧作用下,叶绿体内专门的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后,水稻抗稻瘟病的能力会提高,说明水稻具有抗稻瘟病的能力。【详解】A、LHCB5蛋白第 24 位的苏氨酸发生磷酸化需要光照条件,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的天气LHCB5蛋白发生磷酸化受阻,活性氧产生的少,抗稻瘟病基因表达量少,所以水稻更易暴发稻瘟病,A 正确;B、LHCB5蛋白不属于抗稻瘟病基因的产物,抗稻瘟病基因经转录、翻译形成抗稻瘟病的蛋白,B 错误;C、叶绿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叶绿体内的蛋白质不都由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也有受细胞核基因控制形成的,C正确;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故LHCB5蛋白的功能变化与它的结构变化有关,D 正确。故选 B。19有
35、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使组织细胞分散开B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D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答案】C【解析】【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
36、解】A、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解离时应用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A 错误;B、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B 错误;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C 正确;D、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增加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D 错误。故选 C。20真核细胞具有发达的膜结构,由于膜结构的存在,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胞生理生化反应的效率。下列有关生物膜及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A囊泡只能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B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C低渗溶液中线粒体的内膜先于外膜
37、破裂D载体蛋白具有选择运输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经过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由内质网脱落的小泡包裹,并移动到高尔基体后与高尔基体融合,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后,由高尔基体脱落的囊泡包裹移动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面积大于外膜的面积。【详解】A、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质的加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A 错误;B、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与内质网、高尔基体也有关,B 错误;C、低渗溶液中线粒体的内膜后于外膜破裂,C错误;D、载体蛋白具有选择运输功能是
38、由其结构决定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生物膜系统和细胞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1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
39、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由于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及各器官协调配合下,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详解】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 错误;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C、药物
40、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 正确。故选 A。22下列关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D该实验证明了DNA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 只存在于细胞质中【答案】B【解析】【分析】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
41、核内,RNA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详解】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要现用现配,混合使用,A 错误;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B 正确;C
42、、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使叶肉细胞呈现绿色,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有干扰,C错误;D、该实验证明了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 错误。故选 B。23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雄蝗虫(22+X),雌蝗虫(22+XX),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 使精子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蝗虫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2 条染色体的DNA 序列B蝗虫的群体中,与体色、眼型相关的基因型最多有15 种C褐色复眼正常雌蝗虫和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杂交,后代可能有4 种表现型
43、D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减数分裂时,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 和 aaXbXb【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已知果蝇的复眼正常B和异常基因b 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且基因 b 使精子致死,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复眼异常雌果蝇。【详解】A、本题基因组测序应测一组常染色体(11 条)和 染色体,A 正确;B、不考虑精子致死情况,最多有3 5=15 种(体色相关基因型:AA、AA、aa;眼型相关基因型:XB、Xb、XBXB、XBXb、XbXb),但是由于基因b 使精子致死,所以不存在XbXb基因型,所以最多有34=12种,B 错误;C、杂交组合为:A_XBX-aaXb,所以后代基因型为AaXB
44、、aXB、AaX-、aX-,当两个不确定的基因均为隐性基因时,后代就有4 种表现型,C正确;D、黑色复眼异常雄体(aaX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 和 aaXbXb,D 正确。故选 B。24假设图所示为某动物(2n4)体内一个分裂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GgXE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 条染色单体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2 种或4 种配子D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G、g 两种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
45、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 正确;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4 条染色体,8 条染色单体,B 错误;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 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 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C错误;D、若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图示未绘出的一极只存在G、g 两种基因中的一种,D 错误。故选:A。25下列关于各种生物细胞参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动物细胞放入清水中,细
46、胞都会吸水胀破B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的维持主要靠被动转运C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细胞主动转运的速率可能下降D破坏细胞膜上载体会阻碍氧气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 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 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 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详解】A、变形虫生活在水环境中,将其放入水中会吸水,但其有排水机制,不会吸水过多胀破细胞,A 错误;B、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的维持主要靠主动转运,B错误;C、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主动转运需要
47、消耗能量,所以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细胞主动转运的速率会下降,C正确;D、氧气运输方式是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D 错误。故选 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果蝇的眼色有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和白眼四种表现型,由等位基因A-a、C-c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见下表。回答以下问题:表现型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白眼基因型A_C_ A_cc aaC_ aacc(1)正常情况下,雌果蝇体内细胞中最多有_条 X 染色体。(2)四种眼色的果蝇中,对应基因型最多的果蝇眼色为_。(3)杂合的褐色眼雌果蝇与杂合的朱砂眼雄果蝇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4)已知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
48、H 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Cc的两只雌雄果蝇杂交。若亲代的A、C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为_,则子代中暗红眼:白眼=3:1。若亲代的A、C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为_,则_。(5)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 和 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B)对截毛(b)为显性。基因型为AaccXBXb和 AaccXbYB果蝇交配,F1中褐色眼刚毛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用分数表示,下同)若亲本果蝇交配产生F1,后代果蝇随机交配n 代后,Fn中白眼个体所占比例为_。【答案】4 暗红眼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白眼=1:1:1:1 双亲 A、C基因均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至多有一个亲本的A、C基因位于一条染色
49、体上子代中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2:1:1 3/8 1/4【解析】【分析】遗传定律的综合应用。题中已知基因的显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所以要分析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以此为依据确定基因所遵守的遗传定律才能解答。【详解】(1)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体内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因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内最多有4 条 X染色体。(2)四种眼色的果蝇中,暗红眼A C 包含 4 种基因型,种类最多。(3)杂合的褐色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cc,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c、ac,杂合的朱砂眼雄果蝇基因型是 aaCc,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ac、aC,两种亲本杂交,配子随机结
50、合,分析可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白眼=1:1:1:1。(4)已知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H 号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Cc的双亲,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两亲本都是AC在一条染色体上、ac 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杂交子代暗红眼:白眼=3:1;两个亲本都是Ac 在一条染色体上、aC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杂交子代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2:1:1;一个亲本属于前一种情况,另一个亲本属于后者,杂交子代也是暗红眼:褐色眼:朱砂眼=2:1:1。所以:若亲代的A、C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为双亲A、C基因均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暗红眼:白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