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艺术设计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校艺术设计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校艺术设计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公 共 艺 术 设 计 教 案 美术学院 常畅 第一章 一、授课内容 第1章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理解公共艺术的特征。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概念与区别。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1公共艺术的涵义 1.1.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从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公共艺术的
2、主要内容核心,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依据。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公共领域”的产生。 背景:工业化大生产人交流的矛盾 公共领域:在现代国家与私人生活作出法律限定以外的特定空间。 (只有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公共领域是在现代国家对私人生活领域作出了法律限定之后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领域。公共领域特指社会场所,仅仅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
3、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但“平等的人”组成。因而公共一词只与现代民主政体相对应,而以往社会中的“黎民”或“臣民”则只能与皇权相对应。公共性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一种平等、参与、互动、共享、共有、共同遵守某一经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法规的强制性力量,而是现代社会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上形成的一套潜规则。只有当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公共性或公共领域的特征做如下的归纳: (1)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舆论的、
4、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对公共精神的反映和对公共事务的思考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 公共艺术,无论采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或制作手法,它最终成为一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基于它影响和感动着人们的作品精神内容。而这样的内容一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自由的,而不是约束的;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所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的装饰或简单的城市家具,它的存在应该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方式。(重点)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艺术家是在与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艺术家、设
5、计师们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等公众层面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由于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与共同工作,为项目提共了产生独特创意规划的机遇,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功能化设计,能够创造出反映所在国家、地区、城市人们的生存信念以及对生活的激情与热望的空间与场所。 1.1.2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将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于创造新空间及城市复兴的整个过程,为的是将独特的品质弥漫渗透进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空间显得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原则。
6、公共艺术是通过艺术改善和转换环境的原则;公共艺术是为具体的场所而特别委托创作的,公共艺术的观众就是它所在地区的广大民众。成功的公共艺术会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公共艺术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的、唯美的、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1.1.3概论与区别 1.1.3.1.公共艺术品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品的区别 (1)展示的方式不同。纯艺术作品或架上艺术品没有确定的展示地域性,它们多半从尺度到技法都是适应小范围的观看或交流。而公共艺术,多半更加明确的显示着公开、开放的特质。 (2)呈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3)针对性和创作动机有
7、所不同。 1.1.3.2.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区别 传统社会制度下的公共只不过是公共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艺术价值遵从的是神而并非是人。公共艺术在建造资金的来源上虽然源自于平民的捐税。公共艺术只是具有时代精神、社会精神的艺术家们才能够完成的。在空间形态上,只能算是“户外艺术”。 1.2公共艺术的特质 1.2.1.公共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可以说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参与性。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结果的参与,还表现为公众对于创作过程的参与,共同推动作品的进展。 1.2.2.过程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过程的艺术,它是艺术家与公众互动过程的产物。 1.
8、2.3.问题性 公共艺术往往是要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产生。公共艺术作品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并促进着问题的解决。 1.2.4、观念性 公共艺术是策划的艺术,从策划的层面看,一个好的想法,一个适合的命题,一个富于智慧的切入点是公共艺术成功的关键。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公共艺术的观念性还表现为手艺的隐退。 1.2.5、多样性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可以使用以下各种艺术形态来完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等。 1.2.6、
9、地域性 无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关注,它总是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公共艺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共同关系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总是体现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区域内,公共艺术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映。 1.2.7、强制性 人们可以回避或者不去关注不符合他们个人喜好的纯艺术品,但却无法回避公共艺术。 1.2.8、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因此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满足公共性和开放性条件之下的通俗化倾向。这里的通俗化是指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进行作品的创作。 1.2.9
10、、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空间艺术是开放性的,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方位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还涉及到材料科学和材料美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 1.3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场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公共艺术的基本品类可以分为? 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场所; 2.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分为? 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 3.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可以分为? 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
11、街、商业城等; 4.根据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和方式可以分为? 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 5.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 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 第二章 一、授课内容 第2章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的思想。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的发展。 3、国家政策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4、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三、重点和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 2、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12、。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2.1世界公共艺术的沿革 2.1.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 2.1.1.西方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奠定了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这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它为后来公共艺术的登场铺平了思想的道路。2.1.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第一,随着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消解,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 第二,后现代艺术的文化转型,是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第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诘问和批评。 2.1.3.二十世纪中晚期西方国家有关公共艺术政策、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3、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众事物中来,随着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为许多西方政府所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 2.1.4.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2.1.4.1.随着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出现,在艺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1)、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所取代。艺术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 (2)、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 活的艺术化,打破了传流的二元对立的情 形。 (3)、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变化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
14、公共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方的交流。 (4)、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2.1.4.公共艺术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次大战战后重建,经济复苏,使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使公共艺术的发展步入规模化,有序化的发展轨道。 “百分一”最早诞生于1951的法国,大概1960年开始被普遍实行.其中美国贡献最大.德国柏林在1978年9月通过新的公共艺术办法,如任何公共建筑,包括景观,地下工程等需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经费。此外,政府每年也需拨一笔基金供“都市空间艺术经费” 美国在1965年正式成立“国家艺
15、术基金会”,其宗旨便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按照美国法律任何新建或翻新的建筑项目,不论政府建筑还是私人建筑,其总投资的1%必须用于购买雕塑或进行艺术装饰。这便是有名的“艺术百分比条例”。 思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考虑城市的环境、空间、以及调节城市空间与人酌和睦关系,表现城市自然形态的雕塑家大量涌现出来。他们在探讨着真正的城市型的公共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强调什么才是公共艺术再次引起艺术家们的深思,许多艺术家主张不要那些只要有造型就可以完结的城市装饰物,而是需要那些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机能密切结合的公共艺术。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反过来吸取了美国城
16、市公共艺术的经验艺术家们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尽可能摆脱表现型的雕塑,在与城市环境密切接触酌同时保持了城市的机能性。 20世纪80一90年代,公共艺术的热潮也涌进了亚洲的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多种提案纷纷出台,引进公共艺术的大型计划,也从全国各地的社会团体中爆发出来。他们主张: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和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丰富和提高整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2.2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2.1.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公共艺术受封建意识影响较重,往往是统治者宣扬其阶级
17、利益的产物,且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建设薄弱,公共艺术无足轻重。 2.2.2.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现代公共艺术策划与建设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活跃,各地文化广场的相继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2.3.21世纪将更加注重环境,而高质量的环境则以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形象为特征。我国的公共艺术立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有一些发达城市已走在前面,如已经实施了城市建设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城市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比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
18、并且也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公共艺术实践处于零敲碎打的无序个体状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必然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者,建设者,设计者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的研究,这样城市就越来越会有深度。 第三章 一、授课内容 第3章 现代公共艺术的功能与职责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展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2、了解公共艺术的功能。 三、重点和难点 1、美学和社会价值。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3.1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美学和社会价值:作为空间媒介的公共艺术品的评价和审美原则与传
19、统的艺术价值观很有不同。环境美学原则从环境科学方面对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本身环境的要求。 环境美学:共生原则、整体观念、再生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则应影响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尽可能在创作过程、材料选择、装置方式上起指导作用。 公共艺术的多学科性、大众性、公开性注定了公共艺术的集体的创作机制和群众的参与的可能性。 1.公共艺术是一种空间的文化 2.公共艺术营造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3.公共艺术将精英文化推向社会大众。 3.2公共艺术的功能 1.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 公共艺术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存在于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城市。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
20、化的途径 提高城市与地区的艺术品位,是几乎每个管理者和居住者的理想。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标识而存在。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有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 第四章 一、授课内容 第4章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了解创作中的公共性。 3、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4、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5、掌握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3、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4.1公
21、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艺术设计师,往往在公共艺术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上有很高的预期,比如,装扮城市,提升特定地区景观的文化品质,促进人群的零距离,历史反思及自豪感,促进交流,产生公共讨论,调整社会的稳定。条件:了解特定空间、区域及场所中人群的文化阶层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等等因素。 4.2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德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 4.2.1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问卷调查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使设计者摆
22、脱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避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 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为了防止公众成为消极被动的,发挥公众作为主体应有的权益和民主作用。 4.4.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公共艺术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提高环境艺术审美水平,就必须增强大众的艺术修养。公众接受的过程是将公共艺术品具体化的过程,并非只是被动的反应环节,亦非对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地作出判断、选择的过程。 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
23、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 4.2.3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 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人文的尺度使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是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 4.2.3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1.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广场,公园,人行道,街面,车站等等) 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 具备多角度视域大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直接介入作品等特征。 2.公共艺术作
24、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线性的模式,在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许多作品是艺术家,设计师和公众共同完成的,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实例: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园岭街心花园规划-规划师和艺术家一反设计通常做法,提出了 “让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响亮口号-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 规划师和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工作者,去了解社会,了解老百姓的需要,不是去引导老百姓,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一次真正的 “为人民服务”。 设计了以18个普通市民塑像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方案.-1999年11月2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设计师,
25、雕塑家,新闻记者组成寻访小组,-陌生化,随机化原则-征得同意后,翻制真人,浇铸青铜,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铭示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工作,何时来深圳等.18个铜像背景是黑色镜面花岗石浮雕墙,雕刻,记录了1999年11月29日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园岭街心花园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绕塑像和浮雕墙,已经成为 “深圳一日游”的景点.公共艺术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是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是否具备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和具有公共精神是评判当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4.2.4.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克莱斯.奥登伯格: 20世纪
26、60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他的作品让老百姓身边的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不仅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 4.2.5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通俗化与多样性 1.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空间中人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群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当强调满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倾向.这里所指的通俗化,不是指
27、一般的大众喜闻乐见的 “老生常谈”的作品,更不是艺术上的 “世俗化”,而是指把大众的审美心态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课题来对待,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和谐亲近的学术倾向.2.设计上综合性 公共艺术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规范要求),人文题材(文化底蕴),环境观(空间要求),公共性(公众要求),环保观念(时代要求),材料等等要素.综合性不仅体现艺术审美要求,还涉及到材料学,力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综合学科. 4.3公共艺术的设计资源 我们常见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大量的写实英雄伟人雕塑。 二是城市公园、路边、广场、社区中,到处充斥着各类及
28、其雷同,并且奇形怪状的抽象雕塑,结构简单,材料和制作又缺乏新意。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设计资源 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可以发现大量的作为设计资源的线索。从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貌、生活气息、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现象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将其功能化、环境化,并以它特有的、其他区域环境无法代替、不可比拟的主体和样式,强调其环境中原有的文化品质,可以弥补正在淡化的区域风貌。他们可以是:园林居民,自然景观,器具用品,文化艺术,人文地理。 地区公共精神的反映 对于一些并不拥有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新兴城镇、商业特区或工业新区,以反映特定地区的产业特征、人们的精神追求或生活状态为创作元
29、素。 将特定自然地理作为资源 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创作的依据和资源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城市设计方向,也顺应了大多数都市人群的追求和意趣。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表达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自然环境现象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大地、天空、气候、河流、岩石、色调等。 (1)浪漫的自然环境 (2)统一的自然环境 (3)古典的自然环境。 对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场所精神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成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极好的创作依据。 4.4公共艺术的范围: 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其分类的角度也多有不同.从艺术形式上,包括建筑,景观,雕塑,绘画
30、,园艺,摄影,广告,影像,表演,音乐等; 从展示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及地景等; 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等.4.4.1.公共艺术平面造型艺术 1.公共壁画艺术 装饰壁画 漆画 陶瓷画 标志壁画 图案壁画 人物壁画 动物壁画 风景壁画 2.公共装饰浮雕艺术 石材浮雕 玻璃浮雕 木材浮雕 金属浮雕等 纪念性浮雕 主题性浮雕 装饰性浮雕 抽象性浮雕 4.4.2.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 1、公共景观造型艺术 标志造型 广场中心造型 广告造型 室内艺术品造型 公园艺术品造型 小型建筑造型 展示造型 植物造型 地面铺装造型 2.公共设施造型
31、艺术 卫生设施造型 体育设施造型 交通设施造型 通讯设施造型 游乐设施造型 灯光设施造型 3.城市环境雕塑艺术 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 抽象性雕塑 趣味性雕塑 寓意性雕塑 哲理性雕塑 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的出现将公共艺术带入了一个恢弘的境界,它是对景观艺术的发展和突破.(图片)地景艺术又称 “大地艺术”,也是景观艺) 4.5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场所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实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途径:显现、补充、象征。 1、移位 移位是将一些原本属于一个场所特定文化范畴的机械、器具、建筑局部等作为设计元素。 2、异质 异质是在材质、色彩、构造、功能上对一些具有相当地方文化特色或代表
32、地域人文风貌的设计素材进行的一种有意义、有必要的诠释或演绎。 3、重构 重构即重新构造,是一种偏重于形式上的艺术创作处理手法。通过对创作原形的大胆而有序的打散重组,产生迷离、错落、变幻、神秘而现代的视觉艺术效果。 4、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设计手法,它是一种对物象或观念的写意表达。 5、装置 装置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伸出新的展示个体和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6、放大 它们将具备足够的张力 7.“隐”的设计手法 既在设计之内也在设计之外蕴含的余意。 8.“少”的
33、设计手法 以有限的设计空间造成无限的空间效果,运用虚空引起观考的退想。 9“虚”的设计手法 第五章 一、授课内容 第5章 公共艺术设计的材料与色彩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木材质及其工艺。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4、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5.1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金属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最主要制作材料之一。金属材质不同,不同的工艺技巧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变化,手工制作自然、质朴,保持着原始稚
34、拙的随意性。金属材质的直接运用,体现天然的材质美、光泽感、肌理效果、金工艺术中的材质变化,目的是增加它的艺术感染力,从物质美中体现精神美。脱离传统意义上作为建筑材料。空间的整体环境意识对金工艺术品设计的制约;金工艺术品对空间环境又有优化调节的作用。但一味的强调则易导致整体化环境的单一化,不利于体现环境多样化、多层次、丰富性的美学精神。 5.1.1现代金属装饰艺术的材质 注重自身的美感价值,金属材料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铁为主,因其颜色为黑色,故称黑色金属。另一类为有色金属,即除铁以外的其他金属。 5.1.2现代金属装饰艺术制作工艺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尺寸、性质或表面状态,使之达到设计的
35、目的所采用的加工方法。 金属的成型方法可区分为铸造、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焊接与粉末冶金五类。 1、铸造 将熔融态金属浇人铸型后,冷却凝固成为具有一定形状铸件的工艺方法。现代工业生产中,铸造是生产金属零件毛坯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与其他工艺方法相比,铸造成型生产成本低,工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生产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适合于批量生产。 但它的缺点是公差较大,容易产生内部缺陷。铸造按铸型所用材料及浇注方式分为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和离心铸造等。 (1) 砂型铸造 俗称翻砂,用砂粒制造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图6一3为砂型铸造的基本工艺过程,主要工序有:制造铸模,制造砂铸型(
36、即砂型),浇注金属液,落砂,清理等。 (2)熔模铸造 又称失蜡铸造,为精密铸造方法之一,是常用的铸造方法。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如图6一4所示。 制作母模:母模是铸件的基本模样,用于制造压型。可根据设计方案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母模。 制作压型:压型是制造蜡模的特殊铸型。压型常用钢戴铝合金加工而成,小批量时可采用易熔合金、石膏或硅像胶制作。 制作蜡模:制造蜡模的材料有石蜡、蜂蜡、硬脂酸和松香等,常用50%石蜡和硬脂酸的混合料。将50%化好的蜡料倒人压型内,同时不断的翻转压型,使蜡料均匀形成蜡模,待蜡料冷却后便可从压型中取出,修毛刺后即得蜡模口批量生产时则将多个蜡模组装成蜡模组。 制作型壳:在蜡模上均匀地
37、刷一层耐火涂料(如水玻璃溶液),洒一层耐火砂,使之硬化成壳。如此反复涂三四次,便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耐火材料构成的型壳(洒耐火砂先细后粗)。 脱蜡:将制作好的型壳放入炉中烘烤,将蜡模熔化流出并回收,从而得到一个中空的型壳。 焙烧和造型:将型壳进行高温焙烧,以增加型壳强度。为进一步提高型壳强度,防止浇注时型壳变形或破裂,可将型壳放在箱体中,周围用干砂填充: 浇注:将型壳保持一定温度,浇注金属溶液。 脱壳:待金属液凝固后,去除型壳,切去浇口,清理毛刺,获得所需铸件。 (3)金属型铸造 用金属材料制作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又称永久型铸造戴硬型铸造口铸型常用铸铁、铸钢等材料制成,可反复使用,直至损耗。金
38、属型铸造所得铸件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均优于砂型铸件,且铸件的组织结构致密,力学性能较高。适用于中小型有色金属(如铝、铜、镁及其合金等)铸件和铸铁铸件的生产。 (4)压力铸造 简称压铸。在压铸机上,用压射活塞以较高的压力和速度将压室内的金属液压射到模中,并在压力作用下使金属液迅速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属于精密铸造方法。铸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洁,组织致密,生产效率高。适合生产小型、薄壁的复杂铸件、并能使铸件表面获得清晰的花纹、图案及文字等。主要用于锌、铝、镁、铜及其合金等铸件的生产。 2.金属塑性加工 又称金属压力加工。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坯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
39、戴零件的加工方法。 其特点是:在成型的同时,能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品可直接制取剪便于加工,无切削,金属损耗小口适于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需专门的设备和工具,不宜于加工脆性材料或形状复杂的制品二金属塑性加工按加工方式分为锻造、轧制、挤压、拔制和冲压加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综合性的金属塑性加工应用越来越厂泛。 自由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抵铁之间,施以冲击压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方法.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压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如图6一6所示。 手工自由锻:是指在金属板上自由锻造成型,具体过程是(以紫铜浮雕为例): 首先将铜皮用汽油
40、喷灯进行加温,烧至红色,这一过程称为“退火”,目的是使铜的分子结构重组,使之变软。 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铜皮上,用整子将轮廓堑出。 根据预先的设计将铜皮放在沙袋上,用锤子和錾子锻出大的凹凸起伏。 将铜皮用胶固定在一张平板上,用各种型号秘形状的錾子錾出一些精细的造型、其间需要多次退火。 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铁垫板上,找平,然后整理好边缘。 将作品需要抛光的地方进行抛光,然后进行电镀、化学着色、防腐等后处理。 (2)轧制 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之一。如图6一8所示,利用两个旋转轧辊的压力使金属坯料通过一个特定空间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同时改变其组织性能。 (3)挤压 将金属放入挤压筒内,用强
41、大的压力使坯料从模孔中挤出,从而获得符合模孔截面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常用的挤压方法有: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济压、径向挤压。 (4)拔制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如图6-1 所示,用拉力使大截面的金属坯料强行穿过一定形状的模孔,以获得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小截面毛坯或制品的工艺过程。拉拔生产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细线材、薄壁管及各种特殊几何形状的型材。 (5)冲压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又称板料冲压口如图6- 1所示,在压力作用下利用模具使金窟板料分离或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工件的工艺方法。按冲压加工温度分为热冲压和冷冲压,前者适合变形抗力高,塑性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则在室温下进行,是薄板常用的冲压
42、方法。 3.切削加工 又称为冷加工。利用切削刀具在切削机床上(或用手工)将金属工件的多余加工量切去,以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工艺过程。按加工方式分为车削、铣x削、包日削、磨i削 .钻削、膛削及钳工等,是最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 4焊接加工 焊接加工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作用下易熔化的特性,使金属与金属发生相互连接的一种工艺,是金属加工的一种铺助手段。 5.2木材质及其工艺 5.2.1木质材料形态的偶然性 树木生长是和气温、湿度、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5.2.2形的未完结性 5.2.3木质的芳香性 嗅觉和味觉在通常的造型活动范围内被排除,但却真实存在着。 5.2.4木材的选择及局
43、限性 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因而在木雕创作时,选材时很重要的一环。 1.木材的缺陷 产生各种组织的异常 2.木材的缺陷在雕刻中的处理 (1) 对于木节的处理 (2) 对于开裂的处理 (3) 对于木材变形的处理 木材是一种优良的造型材料,自古以来,它一直是最广泛最常用的传统材料,其自然、朴素的特性令人产生亲切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性特征的材料。 木材的基本性能: (1)质轻 (2)具有天然的色泽和美丽的花纹 (3)具有调湿特性 (4)具有可塑性 (5)易加工和涂饰 (6)各向异性 5.2.5木材加工的工艺流程 每个构件加工前,都要根据被加工构件的形状,尺寸、所用材料,加工精度、表面
44、粗糙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加工批量大小,合理选择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机床、刀具、夹具等,拟定出加工该构件的每道工序和整个工艺过程。 木制品构件的形状、规格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过程一般为以下顺序: (1) 配料 配料就是按照木制品的质量要求,将各种不同树种、不同规格的木材,锯割成符合制品规格的毛料,即基本构件。 (2)基准面的加工 为了构件获得正确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的表面,并保证后续工序定位准确,必须对毛料进行基准面的加工,作为后续工序加工的尺寸基准。 (3)相对面的加工 基准面完成后,以基准面为基准加工出其他几个表面。 (4)划线 划线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它决定了构件上掉头、掉眼及圆孔等的位置和尺寸,直接影0向到配合的精度和结合的强度。 (5)樵头、样眼及型面的加工 樵结合是木制品结构中最常用的结合方式,因此,开样,打眼工序是构件加工的主要工序,其加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