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01【教学分析】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表中所构建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任务群,也是贯穿整个高中学习的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重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建构丰富的阅读经验,找到适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地去实践探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学生需要阅读的一部著作,被编排在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这本书是一篇学术著作,由14篇文章组成,
2、每篇文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阐述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1-3章);阐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7章);阐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护(8-11章)讨论乡土社会的变迁(12-14章)。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很有帮助。但是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阅读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阅读情节性较强的小说。而乡土中国学术性、理论性较强,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加之作者所处的年代当今时代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对其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这部著作有一定的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给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
3、要。下面笔者将结合个人以及同组老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02【教学构想】组内教研活动时,大家一致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教师要从宏观大局、整体引领的角度去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目录、序言、后记、作者,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全书论述纲领“差序格局”,在通读之后精读、研读。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有老师提出可以选择与文本紧密勾连的其他材料供同学参考阅读。譬如一些影视作品,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新结婚时代等;文学作品雷雨祝福家平凡的世界等;综合节目今日说法新老娘舅等,可以相互佐证,也可以相互对比。学
4、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看到了“乡土社会”的变迁。基于此组内老师将全书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导读引领”“通读全书”“精读核心”“研读探讨”“总结分享”,计8 课时。每位老师可以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人的思考合理调节课时安排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 “导读引领”主要是指引学生阅读的门径,开设阅读指导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学术著作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略读序言、后记,了解成书概况,并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第 1 课时);“通读全书”按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通读全书,梳理核心概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利用课后时间,学生填写阅读计划表,教
5、师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精读核心”指导学生利用批注阅读等阅读方法精读核心篇章,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第2、3、4课时)如第一章“乡土本色”,指导学生理解“熟人社会”等概念,整体把握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第四章“差序格局”,引导学生圈画出文本中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相关内容,运用对比的方式完成表格,理解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差异;如第八章“礼治秩序”,指导学生理解“礼治”“法治”“人治”等概念,进一步了解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护;如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理解“血缘”和“地缘”两个概念,并引导学生从变迁角度思考两者之前的联系与区别。“研读探讨”设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选择研讨课题,并指导
6、学生完成课题研讨,为成果展示作准备。(第5、6课时)“总结分享”,阅读完乡土中国,学生有很多收获,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采用设置情境任务的方式,避免成果展示过于驳杂。给定学生几个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务一:“好书推荐之乡土中国”,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内容涉及推荐理由,阅读方法分享等,可以是PPT、手抄报、短视频,形式不拘。任务二:完成课题研读的调查报告,字数不限;任务三:结合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研读课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800字的小论文。(课后完成,课堂展示,第7、8课时)以下展示课例展示为第5、6课时。0401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
7、下选择合适的研读专题。2. 结合文本以及拓展材料,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专题研讨。3. 总结积累,把握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02教学过程:01活动一:情境导入,选定研读专题疫情期间,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温情的父子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投影一则新闻“你好,我是大学生小欣(化名),我要举报我爸爸,他在隔离期间不听劝告想外出跑网约车!”沙坪街道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辖区居民小欣的举报电话。接到举报电话后,相关人员快速赶到小欣家中,对他父亲进行劝解。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小欣的父亲答应不再外出,在家留置观察。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小欣的做法是一种不孝。毕
8、竟是自己的父亲,用举报这样一种偏激的做法显得不妥。小欣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父女间的亲子关系。为何小欣的做法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投影另外一则材料: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决定以死谢罪。昭王赦免了石奢,但是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自杀而死。 两者材料中呈现出哪些矛盾?能否用乡土中国的概念来解决这些矛盾?1.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2.父与子之间的矛盾;3.
9、私与公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多的矛盾是父与子之间的矛盾。结合学生的讨论确定研读课题:从乡土中国看传统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形成原因。02活动二:门径引领,明确研读方法方法不在别处,而就在此山之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则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提炼”“核实”,这其实就是研读的关键。学生先要在文本中筛选出
10、相关信息,进而提炼出传统式父子关系的基本特征,然后搜寻材料去核实概括的是否准确。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进而结合文本内容探讨形成原因。03活动三:合作探讨,完成研读任务 任务1.筛选信息、概括特征。引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写“父子关系”的内容(论说性语句),并尝试概括传统式父子关系的基本特征。任务2.搜寻材料,验证观点。指导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平时阅读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的影视作品中的事例验证概括的传统式父子关系特征是否准确。任务3.研读文本、探究原因。指导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章节,深入理解传统式父子关系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乡土社会的结构特色。任务4.发展
11、思维,辩证看待。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乡土,传统时的父子关系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父子关系”还有没有传统的影子?(结合你的自己的经历或者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老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拉近距离,调动学生的表达热情。)04活动四:总结分享,提炼研读方法1.结合情境,选定专题2.筛选信息,寻找关键 3.搜集材料,核实验证4.发展思维,辩证看待05【教学反思】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对于高一学生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它却是老师和学生必须去啃的一根硬骨头。笔者在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学生通读文本、精读核心篇章的基础上开设了一节乡土中国研读课,这节课没有局限于乡土中国单一的这本书,而是结合学生的平
12、时阅读积累,兼及其他展现“乡土社会”的文学作品,如边城家平凡的世界等,这样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交流兴趣。笔者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表达激情,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父母之爱,而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内涵,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与遗憾。由于高中生学习任务重,语文课时相对不足,留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所以在完成“筛选信息”这个任务时就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而研读、探究的时间就显得很不足。整个探究过程缺乏深度,浮于表面。诚如组内老师所言,研讨课不能只是走完一套研讨的流程,要认真思考“课堂研读到什么程度,学生接受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整本书阅读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检测形式,平时考试中仅仅是作为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形式出现,学生和老师对其重视程度都还不够。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也缺乏过程性指导和检测,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不断去完善多样的评价形式,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阅读、思考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