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380193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乡土中国教案第六课研读指导课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2.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乡土特色研读文章,探究问题(B级)导入教学:身为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中国社会吗?说起中国足球、抖音快手以及社会焦虑、道德滑坡等等,媒体上到处漂浮着空泛的陈词滥调,社会上也尽是些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我们的目光就止步于这些陈旧肤浅的答案了吗?实际上,中国的问题,常常是有“中国特性”的,而“中国特性”离不开“乡土本色”,说起“乡土本色”,就绕不过乡土中国。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你就像是有了一把问题的放大镜,一台答案的显微镜,在许多事情上,往往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因果解答和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那么

2、这节课我们就用乡土中国来解读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活动一:展示一段资料:“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明确:“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

3、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

4、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 活动二.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能够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进行展示。请你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加以阐释。明确:“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

5、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活动三你认为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有哪些不同?你能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明确:“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6、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活动四近两年,微信朋友圈异常火爆,其实费孝通先生早就预见了“朋友圈”的出现,你能说一说吗?明确:这种最早的朋友圈便是乡村聚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特性,乡土社会中形成了“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社区间往来极少,人们耽于熟人社会的往来,而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这种聚村而居的格局,不正像是一个现实版的朋友圈吗?从精神内核上,朋友圈就是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的外在表现。在乡土中国第四章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他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

7、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微信上,正是如此,当我们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这种影响力便由内而外扩散到我们的圈子中,我们以自己为中心而与朋友互动。根据发送的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当我们吐槽挚友间趣事时,便只有三两好友评论,当我们发了自拍时,连泛泛之交送来八方点赞我们都说不准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大,它随着事件更迭,以自己为中心,忽大忽小,忽远忽近,正是一条条波动的涟漪。为什么朋友圈只允许评论在好友之间可见呢?乡土中国也早就做了解答,它说,“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大家可能也颇有这种感触,往往每

8、个班级、每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梗”,在朋友圈里常常一个字、一个表情就能引起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合,圈子外的人却是一头雾水,既然如此,自然便不必让不同圈子的人互相为难了。活动五:我们的童年记忆里,有一群活跃于小区,热情、泼辣、豪爽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爱管闲事,也富有正义感,常常充当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社区矛盾、反映生活问题的使者,这个角色就是“居委会大妈”。它化身“马大姐”出现在电视剧里,又变成“朝阳群众”现身明星吸毒新闻的一线,这个“神秘又古老”的角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用乡土中国中的内容来解释。明确:首先,对于中国人,公与私是相对的。社区中谁家吵架、谁家漏水,这是一家一户的私事,却又是与每个邻居息息

9、相关的公事,因此居委会大妈才得以介入。相反,如果是在公私分明的美国,这样的角色可能会因为侵入人家的私生活而被告上法庭,乃至一命呜呼。其次,人们之所以愿意服从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人物,是因为她扮演着古代“长老”的角色。由于她们的威望和年龄优势,使得他们成了掌管礼治教化的“长老”,以各打五十大板的简单形式,就能调停争端,维护秩序。今天,我们早已经告别了居委会时代,社会也不再那么“乡土”。人员的流动性、生活的快节奏带来了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壮丽景观,“居委会大妈”这个身份也就变成了一个或许值得铭记的社会标本。总结 (C级)写作特点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

10、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

11、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布置作业随着文化的交融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社会经历着空前的改变。结合书中观点,你认为我们的社会未来有可能彻底摆脱“乡土性”吗?为什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