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645934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插秧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插秧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插秧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秧歌》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插秧歌学案 (附习题+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杨万里一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 .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3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 动精神。二学法指导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杨万里和本诗的创作背景。2 .朗诵古诗,掌握古诗的大意。3 .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三知识拓展1 .作者作品杨万里(1127-1206 )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 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 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据史书载, 其作诗

2、逾2万首,今存4200余首,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 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其名篇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 市徐公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所著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 些文论。所作赋以洛溪赋最为有名。其又精于易学,著有诚斋 易传,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其子将其作品汇编成诚斋集。2 .背景资料淳熙六年(1179 )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 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 诗。3 .知识链接诚斋体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

3、因其号诚斋,故称。杨万里善于从大自然 中汲取诗材,启发诗思,并将这些从自然美景中发掘出的某种活泼的奇趣, 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中,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诚 斋体”的突出特点是以活法为诗,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 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 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 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拾敛入诗,而且独 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有趣。四整体感知4 .识记字音矍(mou)袁(suo)卵(jia)朝管(zhao)糕阐 g (shi) E (za)

4、5 .主旨点睛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 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 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 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6 .文本研究(1 )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2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 “接”拔”插”,用得非 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 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 插秧季节,不论男

5、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 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 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3 )“笠是兜鳌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 效果。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 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 答“,这该怎么理解?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 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 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 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

6、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鸭,不 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 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 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4 .诗歌分析(1)本诗鲜明的反映了 “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 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 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 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 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

7、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2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紫菖和插秧歌有什么 不同?紫营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 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 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 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 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 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 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 精神。两首诗

8、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米莒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 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五文本特色本诗鲜明地反映了 “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 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 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赶味。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而用浅 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上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 上,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六、课后阅读训练(-)基础知识1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9、是A.笠是兜鳌蓑是甲B.雨从头上湿到胛C.唤渠朝餐歇半霎D.秧根未牢苛未匝A.笠是兜鳌蓑是甲B.雨从头上湿到胛C.唤渠朝餐歇半霎D.秧根未牢苛未匝兜螯:铠甲胛:肩膀渠:他蔚:移栽、种植2 .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田夫/抛秧/田妇/接B.笠/是兜/鎏蓑/是甲C.低头/折腰/只不答D.秧根/未牢/前/未匝3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值此春种时节,无论男女老幼,一起 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B.作者将斗笠蓑衣比作头盔、铠甲,这两个形象化的譬喻起 到了化凝滞为飞动的神奇效果。C.五、六句以朴素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农

10、 事的紧张、家人之间的关怀跃然纸上。D.七、八句农人话外有音:在这当口,我怎么能够休息呢?农家的勤 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整和甲借代,暗示抢 插无异于一场战斗。C.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 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七、八句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 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5 .下列对插秧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 忙

11、碌混乱的场景。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 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C.本诗的五六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义和活泼之 趣。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2 )插秧歌中,两句写出了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 夫也没有。(3 )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的两句是:(4 )插秧歌一诗中模拟

12、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二)古诗阅读(-)晚风二首杨万里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注】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 )初。前一年冬, 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 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殊背 景下写成的。7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 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8 .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 和对晚风做派

13、的嗤之以鼻。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 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诗人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 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9 .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二)游西湖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 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直 接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

14、出的生活。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亦惊猜,人已陌 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C.颈联写举目四望,没有自己的同党,举杯独饮,抒发了作者的 孤独之感。D.游西湖描写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表达了诗人饱经 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11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诗人在本诗 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解析】2.B【解析】3.C【解析】4.B【解析】手法是比喻,兜鎏: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应为:笠是/兜螯/蓑是甲浓墨重彩有误,B项,以兜鳌 不是借代。将笠应是“运用白描的技法”。和甲借代错误。本句运

15、用的修辞和蓑分别比作兜鎏和甲,营造出一种战争的紧迫感,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 斗拼搏,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5.A【解析】A项,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 家插秧时忙碌的场景,但是不混乱。12 (1)笠是兜整蓑是甲(2)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3) 笠是兜鳌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4)秧根未牢附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 鸭13 C【解析】C项,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 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14 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 升起。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或落日喻指南宋王朝), 暗示了南宋

16、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抒写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 的坚定信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 到月来时,这两句诗的内容是描写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 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落日喻指南宋王朝,使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没有山岭可以遮住日月的光辉,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 望。结合诗下注解的写作背景可知,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 不灭的坚定信念。15 A【解析】A项,应为从侧面突显出。16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 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 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 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回到“自然的释然,表达了他的恬然快意;游 西湖这首诗从注释看,当时苏辙由于党争被迫辞官,本诗尾联,苏辙无 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 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