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
2、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 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 要衡量质量的
3、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 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 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 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4、(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 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超过量程; 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 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 (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 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如果指针偏右呢? 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 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你是
5、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 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 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 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 小结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 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练习设计 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 垒球 排球 篮球 足球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60 。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量约为4000 。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4.2 。 3
6、、如图所示,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现用该台秤 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 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若把该物 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 (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 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
7、,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 分度的地方。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 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m/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 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
8、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 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
9、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
10、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三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11、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
12、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
13、),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
14、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15、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
16、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一
17、。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
18、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19、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
20、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
21、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
22、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
23、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
24、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
25、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
26、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
27、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
28、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
29、)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
30、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
31、,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
32、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
33、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
34、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