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础知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础知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目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基础知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东晋:黄籍、白籍
2、和土断隋唐:隋朝:“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重新核定户籍,输籍定样。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元朝: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拓展:输籍法是隋代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左仆射高颎鉴于兵役、力役、税收、授田等都与户等有关,而当时户等的划分因长吏
3、怠惰,多有不实,于是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规定每年1月5日县令出查,百姓300家到500家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输籍法,是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为整顿政治经济秩序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
4、变迁不断发展完善。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等级特权色彩浓厚。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一) 基层组织形态秦汉时期:乡里制。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颂、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唐朝时期: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
5、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1)概况: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表现秦汉时期:什伍组织。推行,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宋时期: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保甲制。明朝:十家牌法。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
6、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拓展: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
7、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起源(1)背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理论渊源:礼记周礼的记载及墨子孟子的阐发。(3)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2.政府救济(1)地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2)表现仓储制度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
8、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尊老养老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民间社会救济(1)地位: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济活动逐渐兴起。(2)表现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4.政府
9、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1)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农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目标】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认识其主要特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基础知识】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 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
10、的事务。2、 中世纪时期(1)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庄园自给自足,在各自的领地独立行使权利。(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它是西欧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
11、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2)表现: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3)社区组织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社区组织形成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的举措把城
12、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4)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背景: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功能: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决策。意义: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和低效,简化了政府职能,缩减了政府开支,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管理效率;增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激发社会活力,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5)
13、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 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拓展:西方的基层治理之路的特点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社会救济保障的起源中世纪时期教会救助、行会救助、封建庄园救助中世纪时期西方社会救助有什么特点: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2、 工
14、业文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 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逐渐显露。社会救济制度开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保险制度。(2) 建立: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3)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
15、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4)特点:覆盖面广泛、体系完备;以法律、制度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要求富人对救助弱势群体做出贡献;政府不同层级和机构各有分工诸科国情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调整。(5)影响:积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影响: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3.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1951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