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强化测验--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强化测验--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强化测验姓名:_ 班级:_ 学号:_一、选择题1下表信息可用来说明( )世界各国开始建立养老保险的时间丹麦新西兰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英国法国1891年1898年1905年1906年1908年1909年1910年荷兰意大利俄罗斯智利加拿大南非美国1913年1919年1922年1924年1927年1928年1935年A20世纪初殖民地经济接近欧洲水平 B国家干预政策首先出现在丹麦 C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对较早 D经济实力决定养老保险水平219世纪末,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俾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
2、保证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B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C政府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社会保障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失败3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渡,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年间遂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4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从洪武四年开始,十年一修,到崇祯十五年,共2
3、7次编制黄册。清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到雍正帝后,户籍再也没有编审过,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地方管理弱化B基层自治加强C赋税制度变革D经济发展迟缓5据下图推断,漫画作者认为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A实现了社会公平B助长了好逸恶劳C制造了贫富分化D激发了就业热情6628年,唐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7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
4、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8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9“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
5、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B承担司法职能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D是基层治理组织10魏晋时期民间慈善活动简表人物慈善内容身份地位出处张鲁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宗教首领三国志魏书张鲁传鲁肃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家富于财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佛图澄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廖损。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计僧侣高僧传卷10据上表,可知()A民族矛盾尖锐 B三教合归于儒C贫富分化严重 D豪门士族衰落11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
6、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12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13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公民权的认定取决于村社的登记,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
7、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说明()A雅典城邦公民的范围缩小B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C雅典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D雅典基层治理存在重大缺陷14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B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15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
8、济政策。这说明()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B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16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A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B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最迅速C有助于德国社会的公平公正D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1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共7章34条,其内容包括:总则、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各项
9、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享受优异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等内容。这部条约的颁布意在()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C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8明代户籍册称“黄册”,其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10年一修。“黄册”()A适应了摊丁入亩的需要B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C分别按主户与客户编辑D分成黄籍和白籍两类19元史专家萧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
10、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20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D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在荒政
11、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
12、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3、,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
14、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以新旧济贫法实施为例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
15、。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
16、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
17、。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颁布公共卫生法初等教育法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地方事务部教育部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对较早,故C项正确;从表格中无法比较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
18、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建立养老保险时间最早的是丹麦,但并不能说明国家干预政策首先出现在丹麦,故B项错误;表格内容没有比较经济实力和养老保险水平的关系,故D项错误。2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釆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C正确;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的结论,排除A;当时德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A【解析】土断政策主要是收纳流民,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耕种土地,战争时候还可以作为兵源补充,A项正确;此措施有利于南北民族的融合,不是增加民族矛盾,B、C两项错误;经济
19、重心实现南移是南宋之后,D项错误。4C【解析】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不再征收人头税,故政府不再重视户籍编审,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户籍制度体现的并非是地方基层自治,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迟滞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5B【解析】漫画中的人躺在遮阳伞下,悠闲舒适,表明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助长了好逸恶劳,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6B【解析】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专用于备荒”可知,唐代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纵向对比,体现不出关注民生力度增强的问题,故C
20、项错误;D项错在“完备”。7D【解析】乡里组织自治化的倾向越来越强不等于是政府建立的乡村自治组织,A项错误;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说明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选D项。8B【解析】根据材料中1982年宪法作出的规定,到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可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故选B项。材料信息侧重于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
21、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9D【解析】根据材料“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等,可知村社承担基层治理职能,故选D项。村社只管一个村的事务,不能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故排除A项;村社是自治组织,不需要公民大会管理,并非司法组织,故排除B、C两项。10C【解析】根据材料“以赈穷弊结士为务”“家富于财”“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计”可知,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B、D两项说法错误,均排除。11C【解析】据图可知,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有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经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
22、体现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据图可知,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占主,但不能说发挥决定作用,这否定了官府审判的作用,排除A项;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表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结论,排除D项。12C【解析】依据题干“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可以看出英国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错误;D项不是新济贫法此项规定的目的,故错误。13C【解析】材料“克
23、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说明当时雅典的各项制度是以村社为基础的,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B【解析】根据材料“买得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说明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市民买得自治权到撤销自治权说明教会并不支持城市自治,故A项错误;武装斗争是赢得城市自治的途径之一,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1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八十
24、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政府积极转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即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形,故由此可知,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D项正确。A项“彻底”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无法得出“普遍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欧洲多个国家只是换了执政党,转变了经济政策,并未说明其是否改变了政治体制,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16C【解析】材料中的措施合理调控税收,有利于促进公平、保障公正,故选C项。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只是国家福利政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德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鼓励公民参加政治捐款,排除D项。17C【解析】根据
25、材料可知,该条约旨在维护劳动者参加劳动保险和享受劳动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故选C项。1951年,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当时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A、B两项;当时要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18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册”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故选B项。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故排除A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故排除C项;东晋的户籍分黄籍和白籍,故排除D项。19D【解析】“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判断真假,也不能贸然说其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陈述了一种“史实”,没有解
26、读的意思,故B项错误;“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不能体现文化政策的落后,故C项错误;“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这种研究的角度与传统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为新的视角,故D项正确。20C【解析】据材料“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官督商办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说明栖流公所职能增多,管理方式变化,体现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栖流公所”属于社会管理机构不是经济结构,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指的是主权丧失,材料栖流
27、公所职能增多不是主权丧失,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2(1)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
28、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可知其功能为征发民力;根据“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根据“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根据“使大量人丁户口直接控制之下”可知其功能为统计人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
29、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知其特点为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中“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归纳其原因即可。23(1)措施:颁布济贫法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监管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原因:(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弊
30、端;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扩大等。(2)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可总结出兴建济贫院;根据材料一“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得出建立济贫监管体系;根据材料一“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得出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1、;根据材料一“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得出颁布济贫法律。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可得,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贫富差距逐渐扩大。(2)根据材料“资本外逃”可得出欧美福利国家带来了资本外逃;根据材料“国内的失业压力”可得出加剧国内失业压力;“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可得出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根据材料“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可得出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2、等分析。24(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可知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据材料一“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33、“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可知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资助族中贫困者”可知救济弱势群体;结合救济制度的特点可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济贫院体制”“通过修订济贫法,颁布公共卫生法初等教育法”可知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第二小问,结合时间可知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据材料二“到18世纪70年代”可知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结合政治背景可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