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歌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诗歌教学设计15篇.docx(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诗歌教学设计15篇 诗歌教学设计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通过收集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等多种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诵、创作、收集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
2、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三、合作编小诗集 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
3、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四、诗歌朗诵会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短诗三首感受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白桦体会叶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
4、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现在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诗歌,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
5、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关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 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诗歌教学设计2 【活动目的】 、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
6、,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编本小诗集 、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小组合作编辑: 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7、。 、成果展示: 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出题方式: 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必答题: 每组道题,每题分。 、抢答题: 共道题,每题分。答对得分,答错扣分。 、风险题: 每组题,分成分、分、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
8、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点评】 这项活动受一定的场地限制,最好能够有抢答器之类的工具,并布置好场地,同时可邀请家长朋友参与,帮助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诗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
9、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
10、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
11、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
12、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 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诗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
13、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
14、,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诗歌教学设计5 15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 能流畅地背诵并
15、能默写。 2 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 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16、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如果说曹操的
17、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
18、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
19、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
20、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诗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
21、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
22、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
23、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解题: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诵读: 放录音,让学
24、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澹(dn)竦峙(sngzh)萧瑟(s)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研习诗歌: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
2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
26、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7、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
28、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诵读: 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9、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研习诗歌: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整体把握: 问: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
30、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
31、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根据课文填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江春入旧年。 ,风正一帆悬。 、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
32、耀。 、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停泊王湾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海日生残夜 潮平两岸阔 、 五、布置作业 、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33、。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
34、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诵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水面初平”写
35、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
36、;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
37、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字以内为小令,字以上为长调,字以上至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38、。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39、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
40、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解题:(多媒体显示)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