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55700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下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 牛耕图 拾粪图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 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2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由此可知,当时()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 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3表2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2、,古代中国()表2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A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B汉唐时期的城市人口数量相同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 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 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 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

3、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 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

4、经济手段的运用7表2 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项目粟绢(绵)、布钱收入粮食 52.2石绢(绵)2.5匹、布5端/支出夏秋税 2.1石口 粮 39.5石其 他 5.5石制衣绵 6两制衣布 1端3丈夏秋税钱、榷酒钱 2870文耕牛 300文生产生活用品 1322文盈亏5.1石(折合钱4080文)绢(绵)1.5匹、布3端2丈(折合钱1375文)4492文据表2可知,当时当地()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 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8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

5、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这表明,当时()A政府丧失货币主权 B货币管理制度混乱C经济区域差异较大 D商业经济发展繁荣9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整个长江水系粮食运输量年平均至少在1850万石以上,而安徽仅为100万石,只占总量的5%。其中,铜陵县“壤地偏小,无物产之饶,其民自农亩外,无商于四方者,故岁常不舒,即名巨家亦无厚蓄”;怀宁县“民但知服田力穑,不为商贾淫巧末作以取奇赢”。据此可知,当时安徽地区()A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社会逐利风气盛行导致道德沦丧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10据新唐书记载,安史

6、之乱能够得到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座城市的长期固守保证了财税的供给。这座城市应是图6中的()图6 安史之乱形势图A B C D11唐朝许浑汉水伤稼诗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白居易杜陵叟诗云:“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这两首唐诗反映了()A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期盼 B农业经济抗灾能力的欠缺C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 D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12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而宋代,出现专营名家之作的牙人,士大夫“呼牙侩高评其值以自售”。宋代的新现

7、象反映了()A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B宋人审美情趣异化C画作教化功能丧失 D文人文化生活富庶13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 B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C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D朝贡贸易及笼络诸蕃14下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由图可知()A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 B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C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 D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15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东方的齐国多为八口之家;中原地区的魏国则

8、多为五口之家;西方的秦国平均每个家庭为4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A宗法关系的强弱 B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C社会转型的深度 D铁犁牛耕普及的广度16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二、非选择题17“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城”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 并

9、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城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

10、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说明须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

11、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材料二自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

12、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3、酿酒业、酒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材料一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在孟元老笔下,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酒楼经营者对酒楼中各族各色人等都以礼相待。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

14、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摘编自王佳佳北宋东京城酒文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20年5月材料二19世纪末,德国葡萄酒法律开始以天然糖分含量作为品质判定的标准,葡萄酒的分级依据放弃了中世纪方式,转而以化学测量评定葡萄汁来对葡萄酒分级。当时一向推崇新教的普鲁士对此大加赞赏,而实际上,德国葡萄酒市场也是一样的想法。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德国业界迎来了“黄金时代”。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在酿酒的过程中,有些人用了一些不诚实的方法,走了一些捷径:用希腊的葡萄干代替德国原产葡萄,或是直接灌装意大利的廉价葡萄酒,甚至掺入糖水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

15、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摘编自Reinhard Lowenstein德国近代葡萄酿酒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东京酒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北宋相比德国近代葡萄酒业发展的时代背景。(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乾隆帝的治理策略中,广东重于福建,陆疆治理重于海疆管辖,海防安全重于沿海国计民生。在传统农本社会中,海洋开发的利益很难触及乾隆帝国家治理的重大神经,更多地是将其置入国内一般安全同等的地位,乃至更加忽视。乾隆朝的海洋开发倡议,尽管得到部分沿海省份的力撑,但出于整体安全考

16、虑,这种原本微弱的声音很快就被湮没了。摘编自胡志勇中国海洋治理研究材料二新中国在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第一,重视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及时制定或修订一批急需的涉海,涉外法律法规,加快海洋基本法南极法海警法的立法进程,促进国内海洋法律与国际海洋法的街接和转化。第二,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消除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第三,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精法律、懂外语、善谈判、宽口径的海洋管理人才,创造多种途径支持我国海洋人才到国际组织中任职或参与国际海洋谈判,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与决

17、策中的话语权。中国将高标准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增进全人类的海洋福祉。摘编自王琪、崔野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和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朝的海洋治理策略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在新时期海洋治理的策略。(8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海洋治理的作用。(7分)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ACADADD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ACBCA1【答案】C【解析】从

18、材料二牛一人牛耕以及拾粪,可知此时期陕北农业耕作技术、肥田技术均有发展,也就是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进步,故C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看出这是田庄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农业技术的进步,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答案】D【解析】由材料“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可知东汉时期朝廷从江南地区调粮北运,说明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富足,农业得到发展,故选D项;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汉时南北经济形势未出现逆转,排除A项;明清时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南粮北运与农民的赋税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

19、除C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春秋到清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左右,变动不大,说明封建社会城乡结构具有稳定性,故选A项;材料给出的是城市人口比例,不能偷换概念为人口数量,排除B项;春秋到清代都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并未发生质变,排除C项;城市化的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4【答案】C【解析】由材料“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可知北方旱地作物在南方种植,且南方种植的品种多样化,说明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故选C项;“开始

20、”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南北方的比较,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无法推知人地矛盾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5【答案】A【解析】由材料“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可知唐朝注重契约文书,其内容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乡法是国家法的补充和发展,不可能取代国家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普遍认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由材料“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

21、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可知茶农完税后可以自由贸易,商人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定价,说明政府放宽对商品贸易的限制,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故选D项;封建社会专卖制度一直存在,并未解体,排除A项;宋代商业并未突破封建社会的束缚,排除B项;“主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7【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乡村普通农民家庭在缴纳赋税后,还有部分剩余,粮食和丝织品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说明农民生活相对稳定,故选A项;材料只提及农民阶层,并未涉及其他阶层,无法体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有家庭收支的数据信息,无法推知农民的态度,排除C项;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发展迅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

22、符,排除D项。8【答案】D【解析】由材料“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可知两宋时期商品活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货币流通频繁,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D项;“丧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货币流通的现象,不能偷换概念为货币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仅只提及“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不能由此推断经济区域间的差异,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9【答案】D【解析】由材料“整个长江水系粮食运输量年平均至少在1850万石以上,而安徽仅为100万石,只占总量的5%”、“壤地偏小,无物产之饶,其民自农亩外,无商于四方者”可知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达,而安徽由于商品经济观念落后,巨大

23、的人口压力等因素导致粮食外销十分有限,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不为商贾淫巧末作以取奇赢”可知社会上并没有逐利风气,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商帮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沿岸的交通枢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地图中,汴州就位于运河沿岸,到了唐代后期更是成为中原重镇,故这座城市应为,故选A项;排除B、C、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涝灾、旱灾和早寒都会让农业生产遭受沉重损失,体现了古代农业抗灾能力的欠缺,故选B项;材料强调旱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而非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

24、期盼,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业面对涝灾、旱灾和早寒等自然灾害的无力,与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无关,排除C项;“九月霜降秋早寒”即早寒,不是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能解决的,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出现了专营名家之作并且向外出售的牙人,画作的买卖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审美情趣并没有发生变化,宋代仍然以文人画、山水画和风俗画为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画作的教化功能仍然存在,“丧失”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宋代出现了专营名家之作并且向外出售的牙人,并不能说明文人的收入提高、生活富庶,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由“海外东南诸

25、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等信息可知,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故选C项;北宋时期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且题干中提到的铜钱外流还包含“海外东南诸藩国”,所以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榷场互市主要是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东南方向的铜钱外流不符合,且北宋时期东南地区没有走私猖獗,排除B项;朝贡贸易有可能导致铜钱外流,但是笼络诸藩主要不是靠铜钱,而是靠中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且当时中国国力强盛,不需要笼络诸藩,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阶段特征掌握情况、识图与提取信息的能力。就山东地区而言,小麦

26、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北部、南部等地,而东部的半岛和丘陵地区尚处空白,山东地区小麦的种植区域分布,反映了隋唐时期山东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的不均衡,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图片仅仅是小麦种植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内涵,排除A项;没有其他作物对比,不能得出小麦种植比例,故得不出是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魏晋以来,以至隋唐,北方战乱多,动荡时间长,经济破坏大,而南方相对安定,发展相对较快,同时仅以小麦的分布无法说明南方经济开发程度的大小,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家庭人均人口数决定了家庭的数量多少,家庭人口越少则越表现出小农经

27、济的特征,所以题干中的差异反映出井田制瓦解背景下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家庭的发展趋势,是社会转型深度的体现,故选C项;宗法关系强弱与家庭人口数无关,排除A项;商品经济在战国时期都不够发达,属于各国的共性,不是其差异的原因,排除B项;铁犁牛耕的普及程度在战国时期的各国都比较低,所以不是上述差异的原因,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商人的种类有很多,且都是当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说明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故选A项;材料反映唐代商业发展的形式多,与商人社会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唐代商人类型的多样无法得出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可知资财雄厚的大富商人数不多,不能得

28、出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的结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2 分)示例:论题: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说明:秦汉时期,与塞北、岭南一样,江南只是一个地域概念,由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江南泛指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魏晋以来,人口南移,江南地区不断开发。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因为地域广袤、差异巨大,为便于管理,行政区划不断细分,“江南”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兼具了政治内涵;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了发达的经济区域,江南这一概念的经济意义凸显;明清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人文荟萃、文化繁荣,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成为文

29、化发达区域的代称。总之,江南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变化,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古代“江南地区”范围变化受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影响;古代“江南地区”界限划定受王朝统治政策调整的影响。【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出论题: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等阐述分析,如秦汉时期,与塞

30、北、岭南一样,江南只是一个地域概念,由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江南泛指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魏晋以来,人口南移,江南地区不断开发。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因为地域广袤、差异巨大,为便于管理,行政区划不断细分,“江南”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兼具了政治内涵;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了发达的经济区域,江南这一概念的经济意义凸显;明清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人文荟萃、文化繁荣,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成为文化发达区域的代称。进而得出结论:江南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变化,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18【答案】(25分)(1)背景:商品经

31、济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人口增加;统治者适应时代变化进行积极探索。(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特点:分层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州府城市机构层级复杂交错,县级城市相对单一;经济职能逐渐突出。(4分,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精确测量和城市设计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王室、政府的主导和积极推动。(7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四点给7分)(3)同: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都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形成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4分,答出两点即可)异:宋代城市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而向四周自由扩张,近代英国城市则重视

32、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宋代城市治理是封建制度下城市治理模式的调整,近代英国城市治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瓦解;由材料一“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得出城市人口增加;由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得出统治者适应时代变化进行积极探索。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得出分层管理

33、,职能划分明确;由材料一“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得出州府城市机构层级复杂交错,县级城市相对单一;由材料一“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得出经济职能逐渐突出。(2)由材料二“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得出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由材料二“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由材料二“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精确测量和城市设计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材料二“在王室主导下”得出王室、政

34、府的主导和积极推动。(3)第一小问相同点,由材料一“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材料二“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得出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材料一“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材料二“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得出都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一“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材料二“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得出都形成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不同,由材料一“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

35、存”、材料二“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得出宋代城市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而向四周自由扩张,近代英国城市则重视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由材料一“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材料二“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得出宋代城市治理是封建制度下城市治理模式的调整,近代英国城市治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19【答案】(25分)(1)特点: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宫廷饮酒礼仪繁琐;世俗酒事丰富多彩;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

36、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任意1点2分,共8分)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社会观念开放;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3点6分,4点7分)(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市场扩大;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每点2分,共10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得出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由材料一“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

37、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得出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由材料一“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得出宫廷饮酒礼仪繁琐;由材料一“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得出世俗酒事丰富多彩;由材料一“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得出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由材料一“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得出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由材料一“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得出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由材料一“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得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由材料一“从东京梦华录中

38、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得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由材料一“酒楼经营者对酒楼中各族各色人等都以礼相待”得出社会观念开放;由材料一“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得出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2)由材料二“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材料二“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得出国家统一,市场扩大;由材料二“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得出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由材料二“用希腊的葡萄干代替德国原产葡萄,或是直接灌装意大利的廉价葡萄酒,甚至掺入糖水”得出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由材料二“许多诚实

39、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得出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20【答案】(25分)(1)策略:战略上陆疆治理重于海疆治理,海防安全重于沿海国计民生,轻视海洋开发。(2分)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传统思想制约;(2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2分)对整体安全的错误理解;(2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尚未危及清朝统治。(2分)(2)策略:重视海洋治理法律建设,并与国际接轨;(2分)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2分)培养海洋管理人才,提升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2分)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全球海洋治理观。(2分)(3)作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

40、化;(3分)构建国际新秩序,完善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增进全人类的福祉。(4分)【解析】(1)第一小问策略,由材料一“陆疆治理重于海疆管辖,海防安全重于沿海国计民生”、“海洋开发的利益很难触及乾隆帝国家治理的重大神经”得出战略上陆疆治理重于海疆治理,海防安全重于沿海国计民生,轻视海洋开发。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在乾隆帝的治理策略中,广东重于福建,陆疆治理重于海疆管辖”得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传统思想制约;由材料一“在传统农本社会中,海洋开发的利益很难触及乾隆帝国家治理的重大神经”得出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由材料一“更多地是将其置入国内一般安全同等的地位,乃至更加忽视”得出对整体安全的错误理解;由材料

41、一“出于整体安全考虑,这种原本微弱的声音很快就被湮没了”得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尚未危及清朝统治。(2)由材料二“重视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促进国内海洋法律与国际海洋法的街接和转化”得出重视海洋治理法律建设,并与国际接轨;由材料二“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得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由材料二“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精法律、懂外语、善谈判、宽口径的海洋管理人才”得出培养海洋管理人才,提升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由材料二“中国将高标准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增进全人类的海洋福祉”得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全球海洋治理观。(3)由材料二“新中国在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得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材料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增进全人类的海洋福祉”得出构建国际新秩序,完善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增进全人类的福祉。第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