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管理学春期末复习题与解答新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5403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城市管理学春期末复习题与解答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城市管理学春期末复习题与解答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城市管理学春期末复习题与解答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城市管理学春期末复习题与解答新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性?答(1)协调管理目的的前瞻性与连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 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的与长期目的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瞪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 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连续性。所谓前瞭性是指城 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并且要预想到未来也许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连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 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 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营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

2、方向的选 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涉及政府,还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司、市民等,多元 主体共治才有也许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 角色的重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涉及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 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 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

3、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并且也要更加尊重 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对的 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 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r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 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干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 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归纳,才干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

4、引入 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映 也许不够灵敏。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涉及哪些内容?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6、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8、城市.发展战略涉及哪些内容?(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的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立接的、普遍的调 杏,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 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

5、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 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 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 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 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 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 测,就是根据城乡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

6、况。人口预测涉及人口 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制定一定 期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 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 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 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稔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 活动

7、促进了城乡的生产发展,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繁荣了各地城乡市场,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局限 性,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悲观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 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 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是城市 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5 )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其重要程序是:定期记录本 市人口,对的反映

8、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侦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展战略 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重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 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互相之间的影响,作 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达成最佳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 是一个时空统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当根据城市人 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内发展的压力等),并运用”全息系统 分析法”(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9、、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 口发展规划尽也许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18、城市人口运动涉及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19.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1q 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 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

10、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 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H益明显,重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足发 挥。(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的 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涉及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 杏验和扣留;(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基本国策,宣传晚 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 可忽

11、视的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也许实现有效的城市 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也有卫生管理、计划 生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参 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山公 安一家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立健全、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是 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用相应 的管理机制,才干有效

12、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应。20、(I)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 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 组织),为发明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 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2)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 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 粪便解决工作,道路清扫

13、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这重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 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 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征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重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队,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步完善调解、帮困、 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 抱负、道

14、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21)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积极参与、由下而上实行的社区管理模 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 活动提供制度规范。社区层面的组织及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解决社区具体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 型代表。(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 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 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3

15、)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在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卜而上两种实行 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重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 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2、(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一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 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性。因此,城市环境 的发展和演化,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但人工环境是城市 环境的主体。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最

16、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甚至已经被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即使如此,城市环境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城市的自然环境仍然 遵循着自然演化规律。(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人不仅发明了城市的 人工环境,并且剧烈地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此人是城市环境的发明者。人发明城市环境的目的是为了 人自身,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主线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 绝对主宰和控制,而只是强调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 市进行着大量的

17、物质、能量和信息互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因此,城市环境的状况, 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并且深受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区的自然环 境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的这种开放性,既定其显著的特性之一,也是保 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连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重要靠人 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拟定因素:并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 的联动性,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状I素的连锁反映,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称的脆弱

18、性。 城市环境的脆弱性,重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并且日益严重。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是人类生 产和生活活动集中之地,污染源众多,污染物数量大,污染现象严重,特别是大气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 影响到城市自身济且往往扩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环境对外部资源的依存性以及城市环境自身的易变 性决定着城市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也意味着城市对于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不强。治理污染是保持良好环境、提 高城市竞争水平的重中之重。2 3、(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乂叫减物质 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防止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

19、个产品 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 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丁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使用油于 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 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假如人们不是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 不会变成垃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假如 人们这样去做,那么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2)再运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

20、个有效的方法是尽也许多次以及尽也许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 的东西。通过再运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 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同样物品扔抻之前,应当想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运用它的也 许性。保证再运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向 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也许多的再生运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 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可以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

21、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 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 物资源化后形成与本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 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U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 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当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 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2 4、(1 )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也许从主线上避免污染发生:(2 )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称限度上抵消了经济增

22、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公司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见解,而是导致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 )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 赖。25、( 1 )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 )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 ) 经济收益重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少弹性;(4)社

23、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26、(1)城乡:元管理体制导致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主线因素。城市边沿区一直存在农村和城 市两种管理体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从镇分设出来的新街道实行街带村的混合管理体制,但事实上仍保存 各自的管理方式。城市和农村两种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边沿区的特殊性又导致许多方面两种管理 都无所适从,产生管理漏洞,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同时,由于城市化的政策不明确,在大城市的扩展中,只注 意到空间结构调整的问题,对周边农村的城市化方向和道路没有拟定,体制也没有理顺。:元管理体制直接

24、 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阻碍城乡走向融合和一体化。(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城市边沿区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异常活跃的地区,具有许多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城市边沿区的管理必 须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目前的管理制度对不断变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缺少及时的制度调整,存在 管理滞后和不力的弊端,对城市边沿区是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地区,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的结识局限性。管理思想仍停留在农村层面,贻误了整治改造的有利时机,导致更加复杂的局面,给城市化进程设立了重重障 碍。(3 )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导致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理顺城乡关 系,使乡

25、村尽快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城市.边沿区改制后,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分派、社会保障、社区建 设、教育培训等还没有完全与城区接轨,往往导致农民身份变化后心理上无所适从,甚至感到失大于得,进而 影响转制的枳极性和动力,这是导致改革难以顺利推动的最大阻力。(4 )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沿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城市边沿区作为大城市的战略发展区域,缺 少专项的发展规划,现有的规划重要是针对规划建成区范围和小城乡、村的规划,对城市边沿区这样的综合 发展区,也是城市改造的敏感区,却没有考虑充足的前瞻性的规划。城市边沿区普遍存在的违章乱建、抢建, 征地成本提高,用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都是对城市边沿区缺少超前

26、规划和用地控制管理的突出表现。27、( 1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在缺少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 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的。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 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 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顿物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 亳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减少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解决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夏杂的社会管理问题, 城市在征地中故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存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因素。(2)

27、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物流的通道, 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随着城市 粕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 在交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 色区。(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位于城市边沿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囤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 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巾.化,或是受十.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立即被城市化如衡阳郊区快乐村, 运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

28、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公司,获利丰厚, 故不愿被动城市化“。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顿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 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毕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 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资 公司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达成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 言,有些城市边沿区的农村由于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各种内外部

29、因 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公司为重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发 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便设法尽也许多地控制土地。这种 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因素。2 8、(1)实现城乡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r很大的变化,但 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城乡二 元结构导致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体制机制规定紧迫。要从传统的乡土社 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

30、动和商品互 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 想。22) 分久必合一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 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 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一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巾.转向了城市.一乡村地区,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 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 子系统的发展是互相

31、依赖的,都规定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 乡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的,采用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顿问题,是我国城市 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 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 众说纷纭。剩余劳动力不也许所有涌入城市,也不也许所有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 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耍索的自由、合理流动。

32、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 就“,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 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29、(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 )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30、( 1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助于减少运营成本,也有助于资 源在更大地区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也许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 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开发

33、运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高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互.相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 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用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助于融入国 际市场;(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减少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 本,从而提高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连

34、续竞争力和魅力。31、( 1 )制订突发事件解决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限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解决作出灵敏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32、普遍来看,贯彻防止为主”的原则重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映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33、坚持快速反映,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快就是信息完整,

35、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解决队伍进行快速反映,赶赴现场解决。准就姑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 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解决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实就是调查解决方案拟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贯彻,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34、(1 )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映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涉及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 )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合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3 5、(I )积极疏

36、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平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发明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9、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性?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1、土地运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 2、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4 ,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性?15、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什么?16、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17、城市人口管理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18、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2 0、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2I、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22、城市环

37、境具有哪些特性?23、循环经济3 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24、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25、城市边沿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26、城市边沿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因素是什么?2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2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2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绪的局限性有哪些?3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3 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重要任务是什么?32、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防止为主的原则?33、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映?4 4、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35、城市事故劫难解决的原则是什么?4、(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事实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

38、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一级政权机构,是人 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研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前提。(2)市政府构成体制,涉及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互相关系。(3 )市行政管理体制,涉及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 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9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营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 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公司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5、(1)市民的政治参与重要涉及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 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

39、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规 定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 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2)市民的行政参与重要涉及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 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 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 化。(3)市民的社会参与重要涉及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 务、拥军优属、

40、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6、(1)哺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当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 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 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 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队、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 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41、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 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 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公司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公司签订生产协议、授予经营权、BOT、 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公司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重要力量做 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省理方法中汲取 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运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 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

42、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 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7、(1)城市公共产品供应局限性。城市公共产品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 还涉及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涉及以政府为重要供应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涉及其他主体也可以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刎造、城市清洁环境 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也许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然而,城市某 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乐意共同出 资,所有人的

43、福利都会增长。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山别人出资,则 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别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别人不出资,该住民也许会得不偿失,因 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式 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应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立过 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 门之间缺少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剧烈,管理实务在

44、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 而上,在贡任承担时集体缺位、互相推诿。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 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巾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 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 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上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剧烈竞争, 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 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

45、竞争卜.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8、(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成的总体目的:(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的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乂比较薄弱,需 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用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 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

46、,将形成卜.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9、(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有极强的自我发明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可以实现充足的自主管理。10、(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 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限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 忘掉经济发展目的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线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足 结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保证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

47、崇高的职责。城 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 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规定,都可以通过合用的规划技巧, 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局 限性,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 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营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 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营中节约能 源及其他

48、资源的问题。可连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成和谐的必经之路。(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 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 的协调等,都走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 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 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白,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 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的之一。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 I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 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并且这 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 基于公正和可连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高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