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怡三论汪兴亮、何婧旖文选(贾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佳怡三论汪兴亮、何婧旖文选(贾勇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佳怡论汪兴亮、何靖旖文选(贾勇指导)初二学生何婿旖,曾经点评高佳怡和徐凡力近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点将在本文的文末揭秘。 先来看一下汪兴亮的作品二篇:汪兴亮:学习我们的学习要有温度,也就是热度,为什么呢?原因呀很简 单,热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热爱,如果你对学习都已经没有温度, 那还不如不学,在学习阶段有很多人都对学习没有“热度”,而 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了乐趣也就是找到了促 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当然了,我们对待学习的力度也因当把握好,为什么呢?对 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就是学习了,如果说我们 没有指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可能我们一天的学习下来,时间 也是流逝过去了,但是我们
2、的学习质量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所以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我们应当有清晰的学习计划,这样对于我们本 身的学习给予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加学习 进度,切不可急功近利,就静下心来学习,学会劳逸结合,才是 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固然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心态了,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牢牢切记不可以松懈,不可以浮躁,不 要因为一时的得到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去而一蹶不“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 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 熙”
3、为南宋孝宗赵音(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 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 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 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 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
4、的“建”字。如 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逋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一十二烈士事略序: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干支纪日法。如骰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骰。“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 十三
5、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 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 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月出(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月出,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 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 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纪时法】我
6、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帙(die)、晡(bu)时、日入、黄昏、 人定。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 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 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想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 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 阳
7、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 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 中鼓打二更。”李想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四、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 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8、司马 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 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 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Mao.ZD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 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
9、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 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 o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
10、合为家,骰 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o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 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殳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莹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海池。”过 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
11、域 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 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 与子翼相见。”【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 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
12、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靖山、华山、 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靖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 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
13、:“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 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岭蟒】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娇微草, 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 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 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
14、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 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 以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 “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 郡
15、,兵精粮多”。【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 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 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 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汉阴”指
16、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 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 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 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 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
17、卷。”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 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 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 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go-vern-ment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 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
18、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 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 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 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 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
19、举考试,包括 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 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 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 主持
20、,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 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 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 安登科,函
21、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 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 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 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 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 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
22、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 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 “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 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 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
23、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 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 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o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 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
24、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 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 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 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 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25、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 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 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
26、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 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 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 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 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己二年。”【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 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27、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 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 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 样一批不畏阉party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party”。【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 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 于现
28、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 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 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 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 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 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
29、京城地区的 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 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 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 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 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 縻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 各类监生。六、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30、。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 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 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 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 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 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 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
31、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 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 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 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 踏青、荡秋千、放风
32、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 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 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 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 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 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 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
33、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 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 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 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 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34、等习 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另外,诸多研究者发现 中国历史上的“头蛆”和“二蛆”,绰号是同一个,你知道吗?首先解释一下“头蛆”。其实就是秦桧。据野史记载,他老婆王氏在与金国人通奸时,称呼秦桧为二老 豹子,可见秦桧的绰号(外号)叫二老豹子。再说“二 蛆”,就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极臭的太监魏忠贤,诸多研 究者认为他也不属于人类,故称其为“二蛆”。令人难 以置信的是:“二蛆”的绰号(外号)竟然也叫二老豹 子。简言之,“头蛆”和“二蛆”的绰号都叫二老豹子, 这是根据相关史料研究的结果。振,我们要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保 持初心。我自深知学习必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天下之事
35、无一易事, 只要我们肯努力肯钻研胜利之光会是属于我们的。机会永远是留 给有准备的人!汪兴亮: 劳动美爱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爱劳动的人是健康的化身,爱劳动 的人是道德的化身。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劳动,没有多少人 去劳动但是破坏环境的人没有变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吧, 有的话,就马上制止他吧!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去参加社区开展的环保之类的活动, 我建议大家可以踊跃的报名参加,就像我放暑假的时候,小区在 建设一个长廊,我还去给进行过帮助,帮助辛苦的工人叔叔和水 泥,也给叔叔递过年头,在我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也踊跃的参 加,大家一起劳动,我们小区通过全民劳动争取到了属于我们的 荣耀
36、,得到了模范校区的称号,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荣耀。劳动是美的,这份美我们都应当去守护,当然这份守护是需 要付出辛苦的,每一片美丽的环境都来之不易,所以千万不要 破坏环境,不要破坏大家努力的劳动成果,所以我才说劳动是美 的,劳动的人是美的化身,让我们为这些美的化身的人鼓掌。在这个暑假里,我最最崇拜的人就是辛勤的清洁工人,为什 么呢?因为他们才是真真正正美的化身,他们是装点城市魅力的 蜜蜂,他们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那么的有价值,那么的值得 人尊敬,这就是我们大家应当去学习的,这就是美的化身。他们用每一滴汗水来换取城市的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 装点这美丽的城市。劳动美,劳动美,劳动最美!因为黄冰倩
37、等诸多神文作者共赞初二学生何婿 旖,所以再来看一看初二学生何靖旖的原创文之一爱心,如下一一生活中人人都有爱心吗?是有还是没有,又或者是不想表现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在人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本性就会发生 改变。这一点说明自身与接触到的人和事息息相关。而“爱心”是我们在学校里听过最多的词之一,因为人们一直在追求爱心,学习爱心,传承爱心,让 它成为自身好习惯的一部分。在别人和家长看来,一个好孩子除了要学习好、懂礼貌,更直接的是从他那细微行动中,看他有没有爱心;懂不懂得分享;会不会做出一些行动,使环境 更好、更美。可想让大家都觉得你自己是一位有爱心的人,具体的办
38、法还得是实践,我们并不用做多伟大的事,我 们只用做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力范围内的事,如:在 家中,帮父母做家务;在校中,认真学习帮老师和同 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社会中,遵守交通规则, 不做无道理的事这些事情虽然感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却有很多人依旧做不到,因此想做有爱心的人,即简单但 又不简单。所以,社会中的人现在还有爱心吗?以我的角度认为,当今社会中之所以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会利用“爱心”去骗人的利益,让受害者遭到不可估量的损 失。因此人们才会十分警觉,不敢轻易付出爱心。面 对这一社会现象,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做出了 “扫 黑除恶”“反对网络诈骗”等标语。
39、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最容易被骗去“爱心”的受害者之一。所以面对别人向你请求帮助时,要多留意些。最后,付出爱心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它是双向的,只取决于使用者想达到的目的。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那闪亮的一面展现给众人,并把黑暗的一面做为提醒自己的警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有爱心的公民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 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 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 高俅。【上大夫】先秦官
40、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 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 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 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 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 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
4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 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 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
42、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 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 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 月初一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 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 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
43、】“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 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 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 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 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
44、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土大夫者,冏卿 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 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 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 子腾。”
45、【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 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 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 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 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
46、“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 担任吴地的巡抚。【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 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
47、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 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 麓登。”【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 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 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 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