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2、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3、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音频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写作背景。1、直接导入:同学们好
2、,欢迎大家来到线上课堂!大家知道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人物。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要文天祥。他们擅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这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出示课题:过零丁洋2、作者简介(ppt展示)文天祥(12361283)(12361283),江西吉安人,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20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临安危急,文天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1278年冬, 在广东兵败被
3、俘。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3、 写作背景(ppt展示)这首诗是一首咏志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1、听朗读录音。2、要求学生根据朗读示范把握字音、节奏及情感基调。(ppt展示)正音:干戈(n ) 惶恐(hung kng)三、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在
4、朗读录音的示范下,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朗读这首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蕴。(一)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过:路过、经过。明确:路过零丁洋.(二)学习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1、理解难点实词:经:经,经书;一经指一种经典。可见,文天祥他是读书之人。遭逢:不是遭遇,指被朝廷选拔。拓展资料:隋朝以来,一个人要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必须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经”。1256年,文天祥20岁考中状元,出仕做官。但是奸臣当道,刚开始只是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直到1276年4
5、0岁时才官至丞相。明确:首句文天祥追述了早年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2、理解难点实词: 干戈:指两种兵器,代指战争。 寥落:稀少,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当时连太后都主张投降。 四周星:四年(从1275年正月勤王抗元到1278年12月被俘正好4年)。拓展资料: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正是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京城临安。进攻京城意味着什么?南宋王朝灭亡在即。大军压境之际,在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朝中大臣却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有很多人“主和”、“主降”。就在此时,39岁的文天祥正任赣州(江西)知府,他弃文从武,相应太后的勤王号召(“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
6、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他捐献、捐尽家中钱财,招兵买马组织起义军。在作战中,因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很多官员隔岸观火,他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1276年,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丞相害怕,连夜逃跑,文天祥被调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惧怕元军武力,他痛骂元军,被扣留。后逃出,继续组织部队与张世杰等人对抗元军,终因寡不敌众,1278年12月,战败被俘,这期间正好是四年。明确:在如今兵器稀少,兵力薄弱的情况之下,文天祥已与元军苦苦抗争了四年。其中一个 “辛苦”,表明作者立志入仕报国,回顾发奋苦读的经历,感慨其中的辛酸 ;一个“寥落”
7、,暗含着作者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慨,对投降派的谴责!(三)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国家的破败和个人坎坷的命运,作者的心境是沉郁而凄凉的,而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心境的呢?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名存实亡,在“絮” 前着“风飘”,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就更显危急 ;自己的一生艰苦卓绝、坎坷不平,在“萍”前着“雨打”,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更显凄苦,这样可以更深切地表现出作者的家国之恨。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国家灭亡了,个人还有什么依傍。在这里,
8、作者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颗爱国心。(四)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颈联中的两个“惶恐”与“零丁”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他们的意思。背景资料(ppt出示):1、1277年,文天祥军队被元军打败,从惶恐滩一带撤退。惶恐滩,激流险恶,水势湍急,人们乘船渡过都惊恐害怕。他前临惶恐滩,后有追兵。同学们,对于文天祥来说考虑的是什么?如何能够闯过这就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这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可见当时形势险恶,他对当时国家的艰危时局忧虑不安。2、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岭坡被俘。1279年1月,元军率兵追击皇帝赵昺,文天祥被押解前行。元军主帅逼迫文天祥写
9、信招降仍在崖山坚持抗敌的张世杰。此时,随同他的将士多数已战死,军队溃散,家破人亡,一人被俘,个人境况危苦。路经零丁洋,他不免感叹自己孤苦伶仃。明确:这里所说的“惶恐”“零丁”其实是一语双关,既指“惶恐滩”“零丁洋”这两个地方,又指作者当时惶恐的处境和孤独的心境。诗人在这里将往昔的体验与今日的感受交错在一起,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五)诵读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丹心”“汗青”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联的意思。明确: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永垂史册。2、尾联表达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我们在诗
10、的最后可以读出文天祥诚挚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被俘,他为了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已做好宁死不屈的准备,这种以死明志的决心、坚贞不渝的忠心、舍生取义的气节,今天我们再读再看,依旧不由得深深地为之感动和敬佩。四、小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想我国历史上,为拯救国家,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的英雄伟人很多,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衷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于世界。他们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无论以后身在何方,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五、作业布置。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们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吗?请同学们任选其一,课后收集整理3个例子至你的随笔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