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练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练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练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重难知识记忆】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与特点(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2)民族交融的特点以汉
2、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民族间和战交错,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政权并存,民族矛盾突出。2.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交融。(2)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3)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推进了民族交融。(4)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交融。(5)民族之间杂居通
3、婚,巩固了民族交融。(6)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加速了民族交融。(7)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物质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拔高练】1.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2.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周边诸民族的不断内迁,中国北方地区在经历了血腥的民族冲突的阵痛之后,最终归于多民族的交融。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汉民族
4、文化不仅经受了周边民族朴素、刚健精神的冲击,而且在民族交融所造成的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输入外来思想文化,出现了许多以往单一民族政权中难以想象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现象。这一现象()A.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制度创新B.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C.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D.体现了汉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3.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靡府州,元、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A.中华文化多元一
5、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各民族“长期共存”D.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4.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5.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A.改变了民族
6、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东汉时期,朝廷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这体现了当时的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东汉的举措是对西汉制度的沿袭,排除A项;“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不属于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这一时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丝绸之路并不畅通,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最终归于多民族的交融”和“出现了许多以往单一民族政权中难以想象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现象”可以推断出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制度创新,A项正确;
7、材料内容与军事实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有利于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只涉及汉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设置羁縻州,元、明设置土司,体现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承。清政府“改土归流”加强管理,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这些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传承、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体现在皇权加强、中央权力加强上,材料中只有“改土归流”有所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
8、料“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可知,绘画体现了辽宋民族交融的特点,即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B项正确;此画以杨贵妃为绘画对象,而非市井民众,所以不是世俗画,排除A项;辽宋关系是在11世纪澶渊之盟后逐步缓和的,而材料中是10世纪,排除C项;西域指今天西北新疆一带,而辽的疆域在东北和北方,D项空间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改土归流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可以看出清朝通过改土归流,促使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由原来的落后制度演进到先进的制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促进封建化进程,未涉及改变民族结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少数民族态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角度而言,是从整体出发,而非单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