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新).电子教案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新).电子教案教学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本章知识要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货币政策传导路径货币政策有效的判断与解释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变量货币政策的变量 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一二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一、一、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目标变量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中介变量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主要有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等;工具
2、变量是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改变的变量,相当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变量指标,不可称作操作变量。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将目标变量、中介变量和工具变量联系起来,用微分方程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为:dP=Pidi(B,r,q)+PmdM(B,r,q)dY=Yidi(B,r,q)+YmdM(B,r,q)其中,dP为物价指数增量,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状况;dY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反映经济增长状况。di为利率变动量 dM为货币供给增量 Pi和Yi分别为利率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Pm和Ym分别为货币数量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对它们作全微分处理,有:di=iBdB+iRdR+iqdqdM
3、=MBdB+MRdR+Mqdq这表明了利率变动量和货币供给增量是由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结构比率这三个变量的变动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二、二、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则体现着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对货币运行过程、即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方有关变量的调控。这里所指的有关变量,正是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一)从货币需求方出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从货币需求方出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时中介变量时 按货币需求函数LL1(Y)L2(i)分析,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变量。利率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的传导机制为:d
4、PLi Ii LY dLLi MPP IP I i PdLdIdCdidIdYdMDP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从货币供给方出发: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二)从货币供给方出发: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时政策的中介变量时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结构比率货币供应量物价指数和国民收入的传导机制为:PPIPDMBMrMqdPdYdCdIdMdBdrdq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 一二三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
5、学由于中介变量所起作用的特殊性,我们在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时,应当以中介变量的选择为中心。具体说,不同的中介变量与不同的目标变量之间、不同的工具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弹性的大与小、传导的直接与间接的问题。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一一 、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所区别,具体在货币政策变量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及相互间的作用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一)就(一)就币值稳币值稳定目定目标标而言而言 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货币供应量而不应是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就经济增长目标而言
6、(二)就经济增长目标而言 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dM)对目标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传导过程仅通过投资一个变量,比利率(di)变量对国民收入变量的传导要直接得多。但是,货币供应量对投资的传导只是由货币的供给方面、取决于物价对投资的弹性。利率对投资的传导要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取决于利率和物价对投资的弹性。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三)就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而言(三)就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而言 我国针对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的问题,就主要体现在对M0、M1和M2的选择上,相对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是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关系的实(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关
7、系的实证研究证研究 下表是我国19852010年目标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被解释变量Y 解释变量X 回归方程式 弹性系数R2 CPIM1指数M2指数 ln Y 3.410.31 ln Xln Y 3.490.28 ln X0.310.280.870.90GDPM1指数M2指数 ln Y2.120.53 ln Xln Y2.330.47 ln X 0.530.47 0.990.99 1985198520102010年目标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性分析表年目标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数据来源:货币供应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和CPI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以198
8、5年为100%。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二二 、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不同工具变量对不同中介变量的弹性大小方面。(一)基础货币(一)基础货币(B B)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量(M M1 1和和M M2 2)基础货币这一工具变量直接作用于中介变量M1,进而对M2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存款准备率(二)存款准备率(r r)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量(M M1和和M M2)存款准备率这一工具变量直接作用于M M2,并通过M M2的收缩或扩张对M1发生拉动或限制作用。(三)货币结构比率(三)货币结构比率(q q)货币结构
9、比率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M1占M2的比重;另一方面影响商业银行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三、三、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 工具变量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所最先改变的变量指标。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业务和负债方业务的对比分析,可以推断各主要政策工具与不同的工具变量的关系。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一)法定存款准备率与实际存款准备率(一)法定存款准备率与实际存款准备率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存款准备金总量的影响是明显的。(二)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二)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 再贴现率工具是调控商业银
10、行在中央银行贴现的票据量和获得的贷款量、进而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一个比率变量。(三)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三)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一二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一、一、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一)内部时滞(一)内部时滞 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
11、要所需耗费的时间。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外部时滞(二)外部时滞 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市场时滞 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三)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三)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 美国的情况我国的情况(参看下图)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1986198620201616年年间间M M2 2增增长长率与当年的信率与当年的信贷规贷规模增模增长长率率变动变动关系关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
12、学1986198620201616年年间间M M2 2增增长长率与上年的信率与上年的信贷规贷规模增模增长长率率变动变动关系关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二二 、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使用一指标来进行分析、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以中央银行为主体、按内部效应(中介变量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和外部效应(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划分,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指标可分为两段。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一)外部效应指标(一)外部效应指标 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
13、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数。2.城镇登记失业率。3.国际收支概况。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3.消费物价指数。4.批发物价指数。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内部效应指标(二)内部效应指标反映反映货币货币供供给给数量及数量及结结构构变变化的指化的指标标 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2.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反映反映币值币值情况的指情况的指标标 1.货币购买力指数。2.货币贬值率。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第四节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货币政策与其
14、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政策的适应性分析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一二三四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一、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就在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能否起到促进产业增长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政策效应。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从产出增长的制约因素来讲,货币能够对潜在的社会购买力和沉淀的商品资源产生“返归”效应而影响产出。从储蓄与投资的对立统一关系意义上讲,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这样两个条件:存在剩余实物资源和剩余货币储蓄。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二、货币政策与
15、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主要是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问题 1.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 2.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 3.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问题 1.政策的实施者不同 2.作用过程不同 3.政策工具不同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配合模式: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配合模式: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双紧”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双松”政策;
16、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紧财政、松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通常所说的“松财政、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与收入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与收入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货币供给应在收入供给源方面配合收入政策,以利于其实现对收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政策是主要的、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则是辅助性的、间接的。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三、三、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政策的有效性比较(一)政策的约束机制
17、(一)政策的约束机制 政策扩张能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资金来源的约束。2.自身均衡机制的约束。3.弥补收支差额的约束。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扩张会受到政府财政自身机制的约束,因而财政资金是可控的;货币政策的扩张并不会受到中央银行自身机制的约束,当然它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财政扩张的(二)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和和“适应性货币政适应性货币政策策”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在于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发生作用。按现代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理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表现为IS-LM曲线的移动(见下页图):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为了克
18、服“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是在财政政策之外,采用“适应性”(Accommodating)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LMLM ISIS rYr1r0Y0Y1Y2 EE E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四、四、政策的适应性分析政策的适应性分析(一)对不同经济管理体制的适应性(一)对不同经济管理体制的适应性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与反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货币政策相排斥。在经济发达、市场成熟的非均衡经济中,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独立的配套操作。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财政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政策。欠发达、非规范的市场经济要求形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19、配套操作体系。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二)对不同经济周期的适应性(二)对不同经济周期的适应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难以独立承担将经济带出低谷的重任。在经济复苏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具有显著的作用。在经济膨胀阶段,货币政策的影响显著而财政政策的效果甚微。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三)在抵御经济波动中的适应性(三)在抵御经济波动中的适应性 货币政策在处理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要求以稳定为主、兼顾增长。这一思想可从政策目标的定位上得到解释:1.货币政策将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挂钩,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2.在经济膨胀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重心置于币值稳定目标之上,但同时监控经济增长目标。3.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重心置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上,继续盯住币值稳定目标。4.在追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下,力求保持货币政策自身的稳定性。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学 本章思考题货币政策的变量由哪些层次构成?它们分别体现着哪些层次的货币政策目标?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各层次货币政策变量的关系。试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与工具变量的关系。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利用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指标,分析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并检验中央银行当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