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四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诊four diagnostic methods中医诊察疾病的4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又称 诊法。四诊是医生在临床上通过视、听、嗅、触等以及有目的地询问病 人(或知情者),全面系统了解疾病的各种相关信息,以探求致病原因、 病变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治疗的方法。四诊各有其独 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 解病情,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四诊合参的原则。发展简史 四诊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床 方法。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战国至隋唐时期 公元前5世纪扁鹊(秦越人)就擅长“切脉、望 色、听声、写形,言
2、病之所在(史记)o约在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 内经已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各种诊法作了具体表述, 并提出了各种诊法综合运用的原则。内经一书不仅在方法上奠定了 四诊基础,而且提出了综合内外致病因素去仔细考察临床相关信息的理 论。难经对诊法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脉诊方面。提倡独取寸舌、大小便等变化为主,并结合病人体质以及病程长短等方面分析,则能纠正仅依靠某一诊法得出的错误诊断结论,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程度。四诊合参,在临床分部诊察时也常结合应用。如舌部的望诊,有时 还须用手扪拭舌面,以察舌之润燥和舌苔的有根无根。又如大小便的诊 察,须望其形色,闻其气味,问其变化情况(如大小便的次数)。步骤和注意
3、事项临床可分为总体诊察和分部诊察两步进行。总体 诊察是对全身一般情况的全面诊察过程,包括望神、望面色,闻病人散 发的气味,听其呼吸和语言的声音,问其一般情况和现在主要症状等。 可在接触病人之初进行,其目的在于初步了解病人目前的状况和主要病 痛,为有目的的分部诊察提供重要线索。分部诊察是对人体局部有步骤 的诊察过程,包括头、面、目、耳、口唇、齿、舌、咽喉、颈项、胸胁、 腹、腰背、四肢、前后阴等各部的具体诊察。可在总体诊察后依照人体 各部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左而右的III页序进行。其目的在于证实总体 诊察信息的可靠程度,发现局部和全身的各种症状和病变征象。在总体 诊察和分部诊察以后,对出现的疾病
4、征象和症状的局部反复仔细诊察, 进一步了解其变化程度,作为综合分析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客观、系统、全面。医生须认真 负责,思想集中,态度和蔼,以使病人配合诊治,并取得心理治疗的效 果。在诊病时,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充足的光线,尽量使病人保持情绪 安定、身心放松。对过度劳累、适进饮食者,可稍事休息后,再进行诊 察。在诊病过程中,切忌采用诱导的语言和行为去取得主观片面的疾病 信息。要系统、全面地应用四诊,不仅要诊察发生病变的部位,而且要 诊察未发生病变的有关部位;不仅要了解目前病人的各种症状和病理征 象,而且要联系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工作性质、人事变迁、情志变 化、体质
5、、年龄、性别、民族、家庭状况等情况,从而获取正确的诊断 依据。口诊脉法,指出寸口脉可分为寸、关、尺三部,确定了寸口三部脉的 长度以及切脉的轻重指法,从而使寸口脉诊成为临床普遍应用的方法。汉代张仲景具体运用四诊,将病、脉、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奠定 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晋代王叔和撰脉诊专著脉经,以寸口脉诊为主, 系统总结了 24种病脉及其主病,并对其中8对相似脉象加以鉴别,基 本上规定了寸关尺三部切脉的方法。唐代孙思邈重视望色、脉诊与按诊, 并提出舌象异常病在脏腑的观点,而以诊病各法掌握病源和病机的 演变,尤其切中肯蒙。宋金元时期 各类诊法专著相继出现,使诊法得到了较大发展。宋 代施发撰察病指南
6、,用图像形式表述脉象变化,弥补了文字表述上 的不足。宋代崔嘉彦撰崔氏脉诀,用四言体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记 述了脉象各种变化及其与病证的关系,对后世脉学影响较大。元代戴同 父撰脉诀刊误集解,根据王叔和撰脉经的记载,对六朝高阳生 所撰脉诀中的错误提出质疑,并纠正了不少错误。元代滑寿撰诊 家枢要,指出脉象变化和气血盛衰之间的关系,并对小儿指纹三关望 诊法有精辟论述。在舌诊方面,元代敖氏著有点点金和敖氏伤寒 金镜录,介绍伤寒病等的舌诊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是第一部舌 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本增补24图,合成36种病理舌象图),图文对 照,较为直观。此外,宋元医家从临床辨证出发,重视四诊合参。如金 元医家李
7、东垣提出神精明(即望神),察五色(即望面色),听音声(即 闻诊),问所苦(即问诊),方始按尺寸、别浮沉(即切诊)”的判断 病情的具体诊病方法。明清时期 在脉诊方面,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用歌诀形式, 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病脉的形状、部 位、频率、节律特征变化及其与病证的关系才旨出了相似脉的鉴别方法, 至今仍为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书。舌诊的研究和应用,在这一时期较为 突出的是舌诊与温热病辨证的结合。如明代吴又可提倡温病察舌”; 清代叶天士将舌象变化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体,判断病情发展;清代 吴鞠通把舌诊所得资料作为三焦辨证用药的依据等,使舌诊内容更为丰 富。对四诊的综合
8、应用及研究,也是本时期诊法发展的重要特点。在这 方面,清代林之翰所撰四诊抉微系统地总结古今有关四诊成就,加 以分类叙述,是四诊合参具体应用的重要诊法书籍。清代汪宏所撰望 诊遵经、周学海所撰形色外诊简摩,对望诊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 总结。明代张景岳十问歌(景岳全书传忠录)是论述问诊具体步 骤方法和临床意义的佳作,清代喻嘉言提倡与病人定议病式(寓 意草),即先议病、后用药,则是当时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中华民国时期诊法已纳入诊断学的范畴,以诊断学命名的著作开 始出现,如张赞臣撰中国诊断学纲要、裘吉生所撰诊断学和包 识生所撰诊断学讲义等,使诊法成为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曹炳章所撰彩图辨舌指南、杨
9、云峰所撰临症验舌法、邱骏声所 撰国医舌诊法等书,对舌诊的系统规范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此时期诊法发展的特点是采用现代测试技术, 对四诊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客观诊察,促使诊断规范化。在 脉诊方面,脉象检测仪器的研制、脉图形成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也有 一定进展。建立脉图分析方法,用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自动采 样分析,使计算机分析与诊脉技术达到实用水平。在舌诊方面,对正常 人舌象、异常舌象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舌象与疾病的关系,用现代医学 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得到了证实。舌的脱落细胞检查、舌的活体显 微镜观察、舌尖微循环现象、各种生理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都 取得了较
10、大成果。除脉诊、舌象外,以耳穴望诊、经络脚穴按诊为主的 经络诊法有较大发展,经络现象用于临床诊病的研究工作也已开展。理论依据包括三方面理论。-内外相应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 社会环境变化相适应。当整体内在失调或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超 过限度、人体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时,就会发生疾病。正如灵 枢本脏中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说明内在的疾 病往往表现为可以察知的各种相应症状和征象,有的反映于全身,有的显现于人体的局部。外部异常表现与内在病变之间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在临床上,审察内外、司外揣内,是诊法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过程。内, 即机体内部的脏腑等组
11、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外,即体表出现的可为医者 诊察的各种征象和可为病人感知的各种症状。通过全面诊察,收集与疾 病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各种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关的 自然、社会环境条件如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工作条件、生活习俗、 精神因素等。如此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说明既要审察病人整体的病变, 同时还要审察病人的外在环境。-脏腑经络学说 在中医学中,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经络通连 内外。躯体的皮、肉、脉、筋、骨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通过经络联系, 分别络属于相应的脏腑。五脏各有其不同功能,又有彼此间的功能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有机结合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五脏六腑功能 失调,常可引
12、起全身和局部的变化。在脏腑功能正常活动时,全身和局 部的功能活动和形态结构正常,在临床上可表现为面色如常(常色)、舌 色如常(正常人舌象)、脉象如常(平脉),精神充沛、双目炯炯有神 (得神)和全身形态正常等。在脏腑功能失调时,则全身和局部的功能活 动、形态结构出现异常变化,在临床上可表现出各种相应的面色(病色)、 舌象病理变化和脉象变化(病脉)、精神不振(神气不足)或神志不清 (失神),两目缺乏神采甚至晦暗呆滞等。面色、舌、脉的各种变化,其形成原理与机体气血盛衰有关。面部 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望面部色泽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舌象的 变化,也与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有关。舌为心之窍,心主血脉而又
13、为五 脏六腑之大全,脏腑气血的疾病必然通过心反映于舌;舌位于口内,口 为脾之窍,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舌象不仅反映了脾的运化 功能,而且反映了全身气血的盛衰。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 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总合水 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大气而成,积于胸中)所推动。因此, 脉象变化本身就反映了宗气和血脉的功能变化。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 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脏腑气血盛衰反映于不同的部位,出现不同的病理征象,可根据某 一部位的区域分布判定病变所在的脏腑。这是由脏腑与头面躯干肢体的 经络联系所决定的。如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舌体的边、尖
14、、中、 根,面部的额、颊、亥页、鼻等,都与五脏(六腑)相配属。根据面部、 脉、舌的分部诊察,就可直接了解相应脏腑的病变所在和疾病性质。如 肝病则左关弦(左关属肝)、舌边青紫(舌边属肝),脾病则右关濡(右 关属脾)、舌苔白腻(舌中属脾)等。经络是分布在人体各部纵横交叉的联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连于 体表使人体内外构成一个整体。十二经和十五络各有其循行分布路线, 而隶属于相应的脏腑。如脏腑有病,则可在相应经络循行路线及其通连 的躯干肢体局部呈现病理征象,如疼痛、麻木、瘙痒、脱屑、色泽和冷 热变化,以及结节、丘疹等。根据这些征象,在临床上可判断相应的脏 腑经络疾病。同时,经络所经的部位常可感知不同的
15、症状,如心病则心 胸痛、胸闷、气急、前臂内侧痛,肝病则胁肋痛、目痛、目眩、头晕、 头痛等。在经络循行和脚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四诊察病及辨证思 维的过程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经络诊法。经络胸穴按诊是最常用的 经络诊法,其理论依据即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主要是各种临床征象的属性归类。阴和阳分别代表 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临床上,中医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病理征象分为阴和 阳两大类,便于归纳分析,掌握相应的病证变化。如浮、数、实、大、 洪、滑、长、紧等病脉属阳,沉、迟、虚、小、细、涩、短、缓等病脉 属阳。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狂躁,口唇焦裂,舌质红绛、舌苔黄黑, 属阳;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躅卧,倦怠无力
16、,舌质淡白而胖嫩、舌苔 润滑而灰白,属阴。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属阴;语 声高亢、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属阳。大便稀:唐,饮食减少, 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属阴;大便秘结或 有奇臭,闻食味则恶心,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属阳。四诊所得征象 和症状各有阴阳归属,阴者则为阴证,由阴盛阳衰所致;阳者属于阳证, 由阳盛阴衰所致。五行学说对诊法的理论意义,与中医阴阳学说相似。将不同症状和 体征分为5种不同的事物属性,症状和体征的五行属性与五脏相配,有 脏腑病位的专指性。如青色、怒、酸味、平旦、目、筋等在五行属木, 肝属木。所以面色青,易怒,口酸或喜食酸,平旦发
17、病,目部症状和体 征以及筋病等可归属于肝病。又如白色、悲、辛味、日西、鼻、皮等在 五行属金,肺属金。所以,面色白、易悲痛、喜食辛味或口辛,日西发 病,鼻部症状和体征以及皮肤病等,则可归属于肺病。有些特殊部位的 诊察,还可用五行与五脏相应原理判断病变部位。如目部的五轮,分别 与五脏对应,即风轮(黑珠)属肝,血轮(目内外眦)属心,肉轮(眼 睑)属脾,气轮(白睛)属肺,水轮(瞳仁)属肾,可用以指导临床诊治。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常可呈现色、脉、症不相 应的情况,称为脉证逆顺、色脉不应等。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则可得 到正确的理论阐述和病证判断。如肝病见胁痛、脉弦面青为色脉症相应, 说明病
18、情较轻,预后较好,因其脉、色、症的属性均属肝木;如肝病胁 痛、脉弦、而面色白,其脉、症属肝木。面色变化属金(白),(金)色 克病则为色与脉症不相应,说明病变较重,预后不良。阳证见阳脉为顺, 阳证见阴脉为逆阴证见阴脉为顺阴证见阳脉为逆。顺者是正气尚盛、 正气足以抗邪,病情较轻;而逆者是正气衰败,无法抗邪,邪气内陷之 象。因此,在特殊情况下,还须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基本内容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4种方法。望诊,是 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 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
19、对患者及其知情 者的询问,可得知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 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以测知 体内外变化的情况。四诊的临床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望神、望面色、 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应用原则病人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以及与疾病发生有关的情况,必须通过望、闻、问、切4种方法进行周密观察和全面了解,从 不同角度获得疾病信息,综合分析以提供诊断依据,才能正确辨明病证。这是诊法在临床应用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称为四诊合参。四诊相互联系, 不可分隔。在一般情况下,四诊取得信息所表示的疾病本质应该是一致 的。如病人自诉发热、头痛,问诊知其发病一二天,有恶寒、无汗、身 痛,但大小便正常;望诊见其神色如常,舌苔薄白,舌质如常;闻诊觉 其声音重浊而鼻塞,无异常气味;切诊脉浮紧,皮肤干燥,其他部位无 异常。综合四诊所得,应属外感风寒,病位在表,病情较轻。在特殊情 况下,疾病呈现的症状和征象所示有矛盾,运用四诊合参的原则,周密 详尽地掌握各种疾病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因阴寒内盛格阳于 外所致的真寒假热、因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所致的真热假寒,以及真虚假 实证和真实假虚证,可出现许多假象。在临床上综合四诊信息而以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