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5年级上册1-17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鄂教版科学5年级上册1-17课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目录1、壶是怎样传热的2、水是怎样加热起来的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4、保温和散热5、孩子与父母6、植物的后代与亲代7、灭绝的远古动物8、水中的微小生物9、显微镜下的细胞10、多种多样的微生物11、预防传染病12、光的传播13、光的反射14、彩虹15、认识太阳能热水器16、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17、改进与交流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壶是怎样传热的一、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热传导发生时的现象。2 .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3 .能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4 .能运用热传导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
2、导现象。5 .能初步设计实验,研究热传导现象,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6 .乐于参与研讨和交流,愿意与人合作,认识到合作有利于提高效率。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方式之一热传导。并在比较 材料导热性能的基础上。辨别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本课有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分别为“研究壶的传热方式”和“比较不同材料 的导热性能”。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可各用1课时进行教学。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可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学引人。让学生观察目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用炉火加热金属 壶烧开水、用保品瓶装开水保温等的现象,引发学生提出一些可以研究的科学问 题。然后,引导学生聚集间题:壶身是
3、怎样传热的?由于壶身是用金属制作的,因此自然进人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研究金属 是怎样传热的。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启发学生分别研究条形金属材料和片状 金属材料是怎样传热的。研究条形金属材料怎样传热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不同的金属丝或金属棒,把 几根火然概依次粘在金属丝或金属棒的下面,将金属丝或金属棒分别平行放置、 倾斜放置,在一端用酒精灯加热。通过观察火柴棍逐个掉落的现象,发现热总是 从金属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研究片状金属材料是怎样传热实验方法是:准备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金属片, 在金属片的表面均匀涂抹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片的 不同部分,观察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的
4、融化过程,发现热是从片状金属温度 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综合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初步建立热传导 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由于存在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热总是从温度 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建立在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认识基础上,主要有二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研究金属的热传导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热 性能。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实验。启发学生分别研究各种条形和片状材料的导热 性能、研究各种条形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实验方法是:将各种条形材料的一端放入 热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手指接材料的另一端,比较哪些材料比较热,哪些材料 不
5、太热,研究各种片状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实验方法是:将各种片状材料分别放在 热水杯上,用手感受或用温度传感器进行量化的比较。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认识到,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一样。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 通常从湿度高的物体传向湿度低的物体”,所以,拓展与应用部分在初步建立热 传导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热传导概念的认识:温度不同且互相接触的物 体间,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在此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一 些热传导现象。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 .生活中用炉火加热金属
6、壶烧水的情景视频。2 .金属热传导实验材料;铁棒、铜丝、火柴;铁片2块,蜡(或易凝固的动 物油);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等。为保证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师需在教学前分别在铁棒和铜丝上均匀粘上朝向一致的3-4根火柴:在铁片上 均匀辅上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可先通过隔热水加热的方法将蜡熔化, 然后将熔化的蜡倒在铁片上。3 .湿抹布,万一出现酒精失火,可用湿抹布盖灭。4 .材料导热性能对比实验材料:铁棒、铜丝、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 等;铁片、木片、玻璃片、瓷片、塑料片等;开水、水杯、温度传感器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1 .向学生特别强调:做热传
7、导实验时,不要用手随意触模被加热的金属材料, 避免烫伤。2 .使用酒精灯前,强测酒精灯的规范操作方法,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教学前 一定要准备好湿抹布。并告诉学生,万一出现酒精失火,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 盖灭。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出研究问题1、观察烧开水和存储开水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上烧开水和储存开水的图片,或者观察相关视频。提问: 你们自己烧过开水吗?在家里看到过烧开水的过程吗?在烧水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家里常用什么烧开水?它有什么特点?家里烧的开水储存在哪里?2 .根据现象提出可以研究的问题谈话: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产生了哪些疑问?我们能提出一些可以研究的问 题吗?3 .筛选科
8、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提出许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找出科学问题;找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根据现有条件,确定适合研究的科学问题。4 .了解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谈话:通过我们的筛选,可以确定一些适合我们 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在本单元学习中要研究的问题:壶是怎样传热的?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壶周围的热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保温和散热有哪些方法?5 .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谈话:烧水时,火在壶底部烧,一会儿水就变热 了。水得到的热肯定是通过壶传递的,那么,壶身是怎样传热的?这节课我们先 来研究壶身的传热方式。(二)科学实践活动:研究壶的传热方式L引导学生设计金属传热实验谈话:壶身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
9、怎 样传热的,就要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的。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参与讨论,给以引导 或提示。引导全班交流,归的全班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6 .做金属传热实验淡语:根据同学们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我们来做金属传热实验。首先,用 条形的金属做实验。(1)条形金属传热实验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的一端,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 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
10、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2)条形金属传热实验二讨论:水平的金属丝,热能够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如果金属 丝是倾斜的,例如,温度高的部分处于较高的位置,热也能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 温度低的部分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开始实验,在实验中做好记录。将3-4根火柴根等距粘在金属然上,将金属丝斜着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高的一端,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充分研讨: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根据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 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不
11、受金属丝位置的影 响。(3)片状金属传热实验谈话:我们用条形金属做了传热实验,下面用片状金属做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的金属片的边缘,观察现象。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的金属片的中心,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教师小结:金属片上的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 始熔化,之后,随着热的传递,周围的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也逐渐熔化。说 明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7 .建构热传导的概念提问: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和我们的发现,能说出金属传递热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12、吗?教师小结: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 的方式叫作热传导。(三)课后研究谈话: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靠在一起,热会怎样传递?课后,请同学们利用 生活中的材料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第二课时()聚焦问题提问:物体之间是怎样传热的?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经验?我们观察的这些传热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谈话:我们已经研究过金属的热传导了,对其他材料的热传导也有了一些生 活经验。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设计实验一起研究吧。(二)科学实践活动: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1 .引导学生设计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提问:可以比较哪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在研究金属的传热方式时,
13、用了哪些形状的金属材料?在研究金属的传热方式时,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使金属有温度高的部分和温 度低的部分,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这样做吗?怎样能够既安全又稳定地给这些材料的某一部分加热?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方案。2 .做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比较条形的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提问:哪些材料导热快?哪些材料导热慢?学生进行预测后开始实验:将条形的不同材料,如铁棒、铜丝、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同时 插入开水中,使条形材料的一半露在水外;用手摸条形材料露在水外的部分,感 知导热情况。让学生把感们的情况记录下来,实验后交流自己的发现。比较片状的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引导学生继续做片
14、状的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分别将不同的片状材料盖在开水杯上,用手感知传热情况。如果有条件。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材料的温度变化。让学生把感知或测量的情况记求下来。实验后交流自己的发现。4.根据实验现象研讨并得出结论提同;根据实验现象,我们有什么发现?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可以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吗?哪些材样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将它们分为两类。铁棒、铜丝等容易传 导热,是热的良导体;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不容易传导热,是热的不 良导体。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三)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说一说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应
15、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 传导现象。例如:观察做饭的锅、烧水的壶,它们大多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这 样做有什么好处?观察锅铲和勺子的柄,它们大多是用橡胶、塑料和木头做成的,为什么?冬天,用手模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为什么?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一、教学目标1 .认识水和空气的传热方式,即认识热对流现象。2 .能说出一些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3 .能做实验研究热对流现象,正确描述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4 .能积极思考问题,乐于倾听别人意见,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二、教学内容烧开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水逐渐变热的过程,这是许多学生的已有的经验。 但是,很少有学生思考水是怎样变热的。本课
16、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烧开水时水是 怎样变热的,深入的研究水传递热的方式。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深入 全面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本课的科学实成活动为“研究水的传热方式”,分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用烧杯绕水。观察烧杯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由于 书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能够观察到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实验中可以往水中加 入肉眼可见、辅助观察的细小物体,如黑芝麻,木屑、纸屑等。在水的加热过程 中,可以观察到,这些细小物体在水中上下运动,表现出烧杯中的水在上下循环 流动。由此产生出新的问题;水为什么会上下运动呢?第二个环节是比较热水和冷水。学生已经知道,烧杯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温
17、度是不均匀的。有的部分温度高,有的部分温度低。我们可以准备一部分热水, 一部分冷水,将它们放入室温水中,或者将它们上下放置后再让它们接触,观察 会出现什么现象。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小袋热水 和一小袋冷水同时放人装有室温水的水槽中,可以观察到较热的水上升,停在水 面,而较冷的水下降,停在水底。第二个实验是将冷热不同的水混在一起,观察 出现的现象,可以观察到,当热水位置在上时,热水和冷水可以相对保持稳定; 面当热水位置在下时,冷水迅速下降,热水迅速上升。第三个环节是分析第二环节的两个实验。这两个实验都有共同的现象,即热 水上升,冷水下降。可以引导学生解释烧水时水的对流现象
18、:水的底部受热,水 温较高,温度较高的水向上升,上部温度较低的水向下降;下降到底部的水受热 后变成热水。又会向上升。如此循环往复,产生对流现象。通过解释对流现象, 可以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热对流。认识水的热对流后,可以告诉学生,空气如果受 热不均匀,也会产生热对流。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 .烧水实验材料:500mL以上的烧杯(内装大半杯水),黑芝麻或木屑、纸 屑、粉笔末等,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2 .热水和冷水实验材料:热水(用保温杯保温的开水)、冷水(可用冰块和 室温水混合制成)、红墨水(为热水染色)、蓝墨水(为冷水染色)、室温水、水 槽、同样大小的无色透明自封袋2个、同样大小的玻
19、璃杯2个、比玻璃杯口大的 塑料片或玻璃片1个。3 .湿抹布。万一出现酒精失火,可用湿抹布盖灭。(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做烧热水实验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防止被火焰烧 伤或热水烫伤。2 .在做将冷热不同的水混在一起的实验时,如果热水温度很高,容易溅出导 致烫伤,应由教师做演示实验。五、教学过程(一)呈现情景,揭示课题以课页图呈现的烧开水情景,或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烧水时观察到的水逐渐变 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烧水时,壶将火焰的热量以热传导方式传给了水,水能像金属那样传热吗? 水的传热方式是什么样的?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猜测。(二)科学实践活动:研
20、究水的传热方式1 .实际观察,了解真相引导学生分组实验:用烧杯烧水,观察烧水的全过程。为方便观察,让学生 在水中放入少量黑芝麻、木屑、纸屑或粉笔末。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讨论:烧水时,为什么水会上下对流?我们还可以做怎祥的实验来解释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我们已经知道,烧杯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不 均匀的,有的部分温度高,有的部分温度低,我们是否可以准备一些热水和一些 冷水,将它们放在室温水中观察现象,或者将它们混合观察现象呢?2 .设计实验,进行研究(1)实验一,将热水和冷水放人室温水中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法:如果将热水和冷水同时放人室温水中,
21、会出现什么现象?是直接将热水和冷水倒入室温水中,还是想办法将热水和冷水封装起来再放 入室温水中?无论是热水、冷水还是室温水,都是无色适明的,因此,将热水和冷水同时 放入室温水中时,不易观察和对比实验现象,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接着分组操作,将染色的热水、冷水分别装人透明自封袋中,再同时放人温 水中。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热水比较轻,浮在室温水的水面上;冷水比较重, 沉在室温水的水底。(2)实验二,混合热水和冷水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在将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如果热水在上,冷水在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将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如果冷水在上,热水在下,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教科书第
22、7页的实验方法图,说一说应该怎样做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全班共同明确操作方法和应往意的问题:要分别将两个杯中装满热水和冷水;将热水杯口朝下倒立时,要先盖上塑料片(或玻璃片),操作时要有辅助动 作配合,以免水外流;上下杯要对准;抽塑料片时同学协作,快速抽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3 .分析现象,形成概念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研讨:烧水时,为什么水会出现上下交换的对流 现象?教师小结: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 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对流。4 . 了解空气的热对流引导学生回顾热空气的知识,联系风的
23、形成原因,讨论空气是否也有热对流 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传热方式与水一样,也是以热对流为主要传热方式。 (三)拓展应用,解释现象谈话:水和空气的热对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让我们尝试用热 对流知识解释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页中的三个问题,然后进行解释。水的下面受热才能形成热对流现象。实验中,瓶颈处的水产生热对流,很快 就沸腾了,但沸腾的水在上面,与下面的水不能形成热对流。因为水的热传导速 度很慢,所以尽管瓶颈处的水在沸腾,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到鱼所在处的水温。因为粥浓稠,不利于形成热对流。因此,加热粥时,要不停地搅动,从而使 粥热得更快、更均匀。暖气加热附近的空气,空气受热后
24、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再受热,再 上升,就这样,室内空气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变暖。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道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2 .知道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形式。热辐射与热传导、热对 流不同,不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便可以直接传递热。3 .知道遮挡和距离会影响热辐射的效果。离热源越近,受到的热辐射越强; 离热源越远,受到的热辐射越弱。4 .能说出热辐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一些实例。5 .能通过实验研究热辐射现象和影响热辐射效果的因素,分析生活中热辐射 的实例,通过归纳推理,形成热辐射的概念。6 .能在小组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记录和交流。二、教学内容热辐
25、射是热传递的三种形式之一,学生对热辐射已有十分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本课就是从学生最常见的“烤火”事例入手,研究热辐射现象。将学生已有的感 性经验上升为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烤火、晒太阳就是利用了热辐射。本单元是围绕用炉火烧开水的生活场景展开的,因此,本课以用炉火烧开水 时最容易感受到的“炉火边缘很热”引出探究问题:在炉火边,既没有固体传递 热,也没有液体传递热,却能感觉到热,这些热是怎样传递的?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认识热源传递热的方式:在教科书中呈现了六个 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用手靠近蜡烛的火焰,体验热现象。通过体验,引起学生对蜡 烛火焰向四周传递热的方式的思考,并且意识到蜡烛火焰是一种热源,热
26、源向外 传递热的方式与热传导、热对流的方式不同。第二个环节是用温度计测量蜡烛火焰周围的温度,发现火焰周围的温度升高。 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比用手感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蜡烛火焰的 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实验研究有哪些因素影响蜡烛火焰传递热的效果,由此了 解火焰这一热源传递热的特点。实验方法是在相同距离放置两支温度计,记录它 们的读数。可以发现,热从热源直接向四面八方传递。之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 前用纸板遮挡,被遮挡的温度计的读数下降,从而发现遮挡会对火焰传递热的效 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再改变一支温度计的距离,发现距离远的温度计的读数下降, 从而发现距离也会对火焰传递热的效果产
27、生明显影响。第四个环节是以装有开水的玻璃杯为热源,研究这种热源传递热的特点。实 验方法是在玻璃杯周围不同距离放置两支温度计,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 实验同样会发现,距离对热水传递热的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第五个环节是认识太阳的热辐射。到这个环节,学生一共通过实验、生活经 验探过了三种热源的传热特点,通过归纳三种热源传热的共同点,在与热传导和 热对流这两种传热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建构热辐射的概念,并且认 识到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第六个环节是在学生形成了热辐射概念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热辐射 现象。拓展与应用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
28、1 .手感受炉火旁温度的视频,电烤炉、电暖气等图片,应用太阳能的各种图 片。2 .热辐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温度计2支、铁架台、纸板、玻璃杯、开 水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1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时,不要被蜡烛火焰烧伤,使用开水或其他热源时,小 心烫伤。2 .如果使用电器,要规范操作,避免出现意外。五、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现象,聚焦探究问题1 .思考炉火是怎样传递热的让学生观察课页图片或播放用手感受炉火旁温 度的视频。讨论:靠近炉火,我们能感受到热。炉火传递到我们身上的热是怎样传递过 来的?与热传导、热对流传递热的方式一样吗?2 .聚焦问题:热源是怎样传递热的
29、提问:生活中,除了炉火能发出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谈话:能发出热的物体是热源。蜡烛的火焰、篝火、烧开的水、大功率灯泡、 太阳等都是热源。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热源是怎样传递热的。在研究之后,再与 热传导和热对流的传热方式进行比较,看看热源传递热的方式是否属于这两种方 式。(-)科学实践活动:认识热源传递热的方式1 .用手感受热源发出的热提问:在课堂上做实验,可以使用哪些热源?学生可能会提到蜡烛火焰、开水、大功率灯泡等。教师出示蜡烛,让学生点 燃,然后用手从蜡烛火焰侧面靠近,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小组讨论:手靠近火焰时感受的热是固体传导的吗?手和火焰之间有空气存在,是空气热对流传递的吗?热传递方式除
30、了热传导、热对流外,还有其他方式吗?2 .定量观测,研究热源传递热的特点(1)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热源发出的热该话:我们用手能明显地感受到蜡烛火焰发出的热,蜡烛火焰发出的热效果如何?我们可以测量吗?让学生用一支温度计靠近蜡烛火焰,记录温度计的初始读数和稳定后的读数, 写出他们的发现。(2)用两支温度计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热源传递热的效果引导学生按照如下过程进行实验。在蜡烛火焰旁,等距离悬挂两支温度计,记录稳定后的读数。在其中一支温度计前立一挡板,记录稳定后的读数。改变一支温度计的距离(更远和更近),记录稳定后的读数。实验后,让学生写出实验的发现并交流。(3)用一杯开水作热源,研究它与蜡烛火焰传递热的相
31、似之处谈话:我们用一杯开水代替蜡烛火焰作为热源。将开水倒进玻璃杯中,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玻璃杯周围的不同距离处,观 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提问:我们有什么发现?影响热源传递热的因素是一样的吗?热源传递热的方式一样吗?(4)探讨太阳这一热源的传热方式,归纳对热辐射的认识提问:太阳是一种热源,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根据我们对蜡烛火焰、一杯开水、太阳这三种热源传递热的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归纳出它们传递热的相同之处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几种热传递的方式?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图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 叫作热辐射。到目前为止,我们己经学习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
32、对流 和热辐射。热传导是通过固体传递热,热对流是通过液体或气体传递热,热辐射 不依靠任何物体就可以传递热,(5)列举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加深理解认识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 些地方用到了热辐射?有哪些热辐射的现象?在学生交流的同时,可出示一些生活中应用热辐射的实例图片。(三)广泛全面了解,关注科技发展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课的拓展与应用, 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提示学生特别关注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的新技术。4、保温和散热一、教学目标1 .能说出常见的保温物品、材料和保温方法,分析它们能够保温的原因。2 .能说出一些散热方法,分析它们能够散热的原因。3 .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为一瓶热水保温的任务
33、,共同想办法将一杯热水 快速散热。4 .乐于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听取他人的意见。二、教学内容保温和散热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前三课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课通过用保 温瓶为热茶保温、将保温瓶中的热茶倒入杯中散热这一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引入, 引发学生对保温和散热的思考。本课有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分别是“怎样保温”和“怎样散热”。两个科学 实践活动共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内容较多,可用L 5课时, 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可用0. 5课时。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生活中人们用来保温的物品和材料,分析它们为什么能保 温。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示几种保温的物品,如热水壶、保温杯
34、、保温袋、泡 沫塑料箱等,还可以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保温材料,如羽绒、棉花等。引导学生 从它们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它们为什么会保温,认识到保温材料多是热的不 良导体,有的材料比较蓬松。第二个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对保温方法和保温材料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想 办法利用身边的材料,使一瓶热水的温度保持更持久。学生可以搜集大小合适的 盒子,蓬松的能保温的材料如皮毛、棉花、棉布、人造棉等,为这瓶热水保温。 为了观察到保温效果,可以用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测量热水温度的变化。第三个环节是调查了解更多的生活中的保温方法。例如,现代的楼房外墙多 装有保温层,房屋的玻璃窗也多安装双层玻璃,人们在冬天穿上保温的服装,等
35、等。通过调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保温的方法。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一杯热水快速地散热。学生一般有让热 水或热汤降温的经验,使用的方法有倒人碗中增大散热面积、用嘴吹、用扇子扇、 用电风扇吹等。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散热方法,并解释这些方法为 什么能够散热。玻璃温室安装排风扇,电脑内部安装排风扇,都是通过加快空气 流动散热的方法。暖气片通过增大散热面积可以加快散热。利用热的良导体,如 连接金属散热片,也能加快散热。拓展与应用部分与现代科技相联系,使学生了解为电子产品散热的重要性以 及使用导热材料加快电子产品散热的方法。三、教学准备(一
36、)教师准备1 .保温物品的实物或图片:保温瓶、保温筒、双层玻璃杯、保温袋、泡沫塑 料箱等。2 .保温材料实物或图片:棉花、羽绒、皮毛、布、纸条、缓冲泡沫、缓冲塑 料包装布等。3 .保温实验材料:带盖的小玻璃瓶、开水、可以装下玻璃瓶的纸盒、一些保 温材料、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等。4 .不保温的物晶和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单层玻璃瓶、无盖玻璃杯、瓷盘、金 属盘、金杯、金属片等。5 .散热实验材料:热水、金属碗、瓷碗、扇子、小电扇等。(二)学生准备1 .课前调查一些保温物品的结构,收集已淘汰的内有散热材料的旧电子产品。2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1 .用开水做实验时,小心烫伤。2 .观察或
37、拆卸旧的电子产品时,电子产品要处于断电状态,防止出现意外事 故。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发探究问题淡话: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为了方便使用、烧开的水要倒人保温瓶中保 温。使它们较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温度、而要喝开水时,从保温瓶中倒出的水太 热,不能马上饮用,我们又希望它们能够迅速降湿。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 要保温,有时需要散热,说一说,家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保温?在什么情况下 需要散然? (二)将物品和材料分为保温和散热两类1,按照是否保温将物品和材料分类谈话:平时我们使用过一些保温和散热的方法,也了解这些方法应用了哪些 材料。观察这些物品和材料,根据它们是否能够保温,将它们分为两类。小组同 学
38、共同观察各种保温和不保温的物品和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双层玻璃杯、保温筒、 保温瓶、保组袋、棉花、泡沫塑料、羽绒、皮毛、布、缓冲泡洙、缓冲塑料包装 布、带盖的玻璃瓶、单层金属茶杯、无盖玻璃杯、金属菜盘、瓷盘、小电风扇、 扇子等。小组讨论后将它们分为两类。3 .交流分类结果各小组介绍本组的分类结果,将全班同学都认为保温的物品和材料挑选出来, 继续研究。(三)科学实践活动:怎样保温1 .了解保温物品和保温材料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观察保温物品和保温材料, 讨论它们有什么特点,分析它们为什么能保温。小组观察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保温物品大多是双层或多层的。保温瓶内胆、双层玻璃杯,它们 的中间是真空的,可
39、以减少热传导、热对流,阻挡热辐射。保温杯的壁一般有多 层,其中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有的还比较蓬松,如泡沫塑 料、棉花、羽绒等,它们不利于热传导,从而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保温袋、保温 瓶内胆反光性能强,能够将热反射回去,减少热辐射。2 .保温实验(1)明确研究任务出示一瓶热水,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保温方法,认识了一些保温材料。 在没有保温袋和保温杯的情况下,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使这瓶热水的温度保 持更久。(2)设计实验方法提问: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材料?怎样观察温度的变化? ?需要观察多长时间?怎样比较哪些方法保温效果更好?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做法和如何分工协作。(3)动手
40、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小组根据讨论的方法做实验。到达规定的时间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并记录。根据记录的温度,比较哪些小组的保温效果比较好,交流他们的保温方法。(4)研讨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将物品做成双层、利用保温材料包裹等都是很好的保温方法。 一些保温产品,还利用了抽真空、使用反光物质等,更加提高了保温效果。(四)课后调查谈话: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题方用到了保温的方法,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散热的方法。可以将它们拍照、上传,用于下节课的交 流。第2课时(-)了解保温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讨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温的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保温的 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
41、讨论后进行小结:现代建筑的播体常加入保温层,并安装双 层玻璃。这样做可以为房间保温。在我国的南方,一些建筑中没有使用保温墙和 保温窗。如果我们有机会坐火车,可以观察到,火车上的窗户,基本上安装的是 双层玻璃。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穿的棉衣、羽绒服以及戴的帽子、手套、围巾等, 都是用保温材料制成的。(-)科学实践活动:怎样散热1 .了解一些散热物品和材料的特点谈话: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保温的 方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散热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将一些物品和材料分成了 保温和散热两类。课后有同学还调查了一些散热的方法。说一说,散热的物品和 材料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常用的散热方法?教师小结;散
42、热的物品,一般是单层;散热的材料,一般是热的良导体;我 们常用的散热方法有用扇子扇等。2 .散热实验(1)明确研究任务出示一杯热水,谈话:利用散热材料和我们已经知道的散热方法,想办法使 这杯热水尽快散热。(2)设计实验提问: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材料?怎样观察温度的变化?需要观察多长时间?小组同学可以怎样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做法和如何分工协作。(3)开始实验,随时记录温度变化让学生先测量并记录初始温度。教师说 “开始”,学生便开始为一杯热水降温,每隔1分钟报一次温度。到时间后,根据记录的温度,比较哪些小组的散热效果比较好,交流他们的 散热方法。3 .了解更多的散热方法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还
43、见过哪些散热方法?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散 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进行小结:加快空气的流动、使用热的良导体、增大 散热面积,都可以加快散热。(三)拓展与应用谈话: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电子产品部件中大量使用集成电路,高温是集成 电路的大敌。阅读教科书第15页,了解电子产品中使用的导热材料和散热方法。5、孩子和父亲一、教学目标1 .知道父母与孩子、上一代动植物与下一代动植物是亲代与后代的关系。2 .知道孩子有一些稳定的相貌特征是从父母身上获得的,这些特征叫作性状, 如眼皮、耳垂、头发等。能够举例说出孩子与父母在性状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3 .知道鸟、哺乳动物等动物的后代也有
44、一些性状是从亲代获得的,如毛皮颜 色、躯体大小、外形和外貌等。4 .能细致观察、描述孩子与父母以及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动物的性状,说出 性状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5 .能用列表的方式记录自己、父母甚至祖辈的各种性状,并进行简单的统计。6 .对观察和比较孩子与父母以及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性状感兴趣,积极参与 调查、交流和讨论。二、教学内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孩子与父母是否相像的话题来开 始本单元的探究。在认识到人类的孩子与父母有许多相似的性状,但也有一些细 微的不同之后,再观察动物的后代与亲代,认识到动物的后代与亲代也是非常相 似的,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本课教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
45、学习目标“描述和 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本课有两个科学实践活动:“比较一家人的相貌”和“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比较一家人的相貌”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仔细观察比较一家人的照片,找出相貌的相同点。这一家人的 照片中有孩子与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 较,找出照片中孩子的相貌在哪些方面像长辈。学生除了能找到照片中的孩子与 他的长辈在相貌上的一些相似之处,还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父亲与爷爷奶奶、 母亲与外公外婆在相貌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是孩子在相貌上与他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有相似之处的原因。第二个环节
46、是比较自己和父母的相貌,找出相貌的相同点。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找到自己与父母相貌的相似之处。在认识到孩子与父母在相貌上有一些 稳定的相似之处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稳定的相貌特征叫作性状,这些性状是 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双眼皮或单眼皮、有酒窝或没有酒窝等,是同一性状的不同 表现类型,它们是相对性状。第三个环节是将自己与家人的性状列出性状表格,不仅要找出相貌的相同点, 还要找出相貌的不同点。用表格记录有利于更加详细地进行统计和比较。统计表 格中可以记录多人的性状,如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可以记录多种性状, 如眼皮、耳垂、头发、酒窝、舌头、脸型等。记录的这些性状都有相对性状,如 双眼皮和单眼
47、皮、有耳垂和无耳垂、有酒窝和无酒窝、舌头能卷出和舌头不能卷 曲、长脸型和圆脸型等。通过分析性状表格可以发现孩子与父母总有很多相似之 处,也有一些不相似之处。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行概念性的认识。通过上述的观察和 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孩子与父母有许多相似的性状,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动物的后代与亲代”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性状,在图片中找出可能存在后代与亲代关系的鹭鸟。 在引导学生将中间的大白鹭与周围七只鹭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比 较它们的羽毛颜色、躯体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方面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学生比较 的这些正是它们的性状。通过比较这些性状,学生会发现,从左数起第三只鹭鸟 与中间的大白鹭性状最相似,它们可能存在后代与亲代的关系。此时,可以让学 生再观察、比较两只大白鹭,找出它们细微的不同。第二个环节是观察、比较更多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性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 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猫、狗、牛、羊等动物,比较它们的毛皮颜色、躯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