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临床血液检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806136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临床血液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临床血液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临床血液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临床血液检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1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 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怖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3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4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

2、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 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5 .CFU-S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6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 向干细胞。7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 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8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闪控制的细胞H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

3、序性细胞死 亡。9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10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 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 颗粒。1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 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有时在核凹陷

4、处可见淡染或无色区域称初浆。胞质 内含有大小、形态、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分布不均。14 .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和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的2/3-I/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淡红偏淡蓝色,浆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 分布密集的特异性颗粒,呈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特异性颗粒和非特异性颗粒可同时存在。15 .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 微米,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现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

5、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排列更紧密,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胞质量 多,充满特异性颗粒16 .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微米,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横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3以上,形态弯曲呈 带状、粗细均匀,也可见核呈右”、“1;“、“9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微米,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原始粒细胞者虽未断开,但有明显 的切迹,核常分2-5个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量较多,充满特异性颗粒。17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

6、径15-2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痛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4/5,居中或略偏位, 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胞浆量少,绕于核周,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有油画蓝感, 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18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有钝角状或痛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2/3以上,居中或 略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深,有油画蓝感,近 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19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

7、15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 核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或团块状核染色质呈紫红色,副 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样感,核仁消失。核质生多,胞浆内血红蛋白生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由于血红蛋白量的不同,胞浆 呈嗜多色性。20 .晚幼红细胞:胞体立径7-10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以下,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紫黑色团块或凝缩成炭块。 胞浆量多,呈浅灰色或浅红色。21 .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向成熟红细胞过渡的中间分化阶段,仍属未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汕蓝做活体染色时,可在细胞内看到 网状、线状、颗粒状网织结构.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2微米,呈双凹圆盘状,无核23 .

8、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微米,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伪足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纤细疏 松,交织呈丝网状,结构不清晰,有起伏不平感、薄而无厚实感,瑞氏染色呈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核仁1-3个(多为一个,较大、清 楚。胞浆丰富,呈淡蓝或灰蓝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边缘轮麻不大清楚.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 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比原始单核细胞偏大,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呈折存扭曲状,有凹陷或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

9、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抗原特异性:机体对诱导免疫耐受的某一抗原无应答,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有正常免疫应答能力。 抗原性:与抗体。r致敏T淋巴细胞,即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不完全抗原,又称为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完全抗原: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表位)抗原决定族: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 团,又称表位。共抗原:具有共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抗原。异嗜性抗原:在人不种屈动物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

10、关。又称Forssman抗原。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l-10ng/ml )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TD-Ag :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 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 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Tl-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

11、:TI-Ag刺激机体产牛.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H链: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分子量约为50-70Kda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较链区构成。L 链: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 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可变区(V区):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轻链的1 / 2与重链的1 / 4

12、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恒定区:指免疫球蛋臼多肽链的拨基轻链的1 / 2与重链的3 /4区段,城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檄区: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 部位。骨架区: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了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 构也较稳定。(J链)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分泌片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1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组成分泌型1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功能区构成免疫球蛋臼单体分子的四

13、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有生物学功能,这些 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I)。IgG、I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 CHI、CH2、CH3) : IgM和IgE重链有四个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适于与抗原结合,钱链区指免疫球蛋白前链CHI和CH2 也与补体活化有关。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重复性、源功能区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源功能区。1g 超家族鉴于功能区具有源性的特性,将1g分子、T细胞抗原受

14、体分子、MHC的I类和H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1g超家族。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个Pc段。Fab段含有条完整的轻链和垂链近氨基端侧的1 /2多 肽链。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Fc 段即可结晶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Fc段含有两条重链段基端侧的1 / 2多肽链。该片段 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种型(isotype ) 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1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1g的c区,包括类

15、和亚类,型和亚型。种异型(allotype)是指一种属不个体间的1g分子抗原性的不,主要反映在1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 由不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独特型(idiotype ):指一个体不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 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杂交瘤技术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 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降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

16、tibody, McAb )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 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补体系统: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的,组经活化后具有的活性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C4b2b:是由Cl酯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醯。C4b2b3bn:是

17、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的)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体: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替代途径:是移Cl、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如酵母多糖)结合而启动补体(C3C9) 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又称旁路途径,或二途径。C3bBb:是在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激活物表面的C3b与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的Bb结合形成豆合物,即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I因子:亦称C3

18、b灭活因子,能使C3b和C4b裂解灭活,从而对经典和替代途径的C3转化前的形成产生限定抑制作用。H因子:能辅助I因子灭活C3b,并能竞争抑制8因子与C3b结合,也能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酪衰变灭活。P因子:亦称备解素,可与C3bBb结合使C3bBb趋于稳定,减慢衰变。补体受体:是细胞膜上能与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种表面糖蛋白。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TH1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2、IFN-g, TNF-b等细胞因子,辅助抗细

19、胞内寄生微生物和迟发型超限反 应的细胞免疫效应、功能。TH2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11-4、IL-5, IL-10. 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对体液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如辅 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非依赖性的防御功能(指对寄生虫感染和对过敏原的反应)。Ts细胞:即抑制性T细胞,是CD8+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其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CTL (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 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币: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

20、,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性亚群,表达CD4分子和TCR。b,识别抗原受MHC- II类分子限制,在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具有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 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 (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ADCC 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夏合物后,IgG抗体 的Fc段与效应细胞 (如NK细胞、巨噬细胞)fi,J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一巨噬细胞

21、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APC:抗原提呈细胞,又叫辅佐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细胞因子: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统称。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造 血功能,参与组织修复等功能。单核因子: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确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臼细胞产生又在臼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 现仍一

22、宜沿用。淋巴因子: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自分泌效应: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旁分泌效应: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干扰素(IFN):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根据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IFN 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g,主要由T细胞产生。乂根据生物活性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京和II型干 扰素。I型干扰素包括IFN-a和IFN-b可由病毒或多聚核甘酸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

23、时具有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11型干扰素包括IFNg,可由有丝分裂素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弱。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类能引起肿痛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 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了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 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它所编码的抗原 抗原引

24、起快而迅速的排除反应,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排斥反应的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 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 HLA)姓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 人类白细胞抗原,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短臂。HLA多态性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

25、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IA的多 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MHC 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 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 要为TH1细胞。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

26、的相互作用, 共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出、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 克隆活化。类毒素外毒素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 毒索,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过继性细胞免疫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 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注入受体后使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

27、常人淋巴细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 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细胞克隆对组织特异性自身Ag具高亲和力,且Ag浓度高,T细胞克隆凋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生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 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哲。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

28、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核酸疫苗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宜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转基因食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食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 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即产生了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致敬淋巴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

29、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免疫缺陷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调节和代谢异常,井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或缺陷,临床上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肿瘤抗原指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的总称。TSA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TSA处通过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TA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 量表达。过继免疫治疗是指向肿瘤患者

30、传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瘤免疫效应。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切迹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呈粗丝条状,排列成疏松网状,有凹凸起伏不平感,瑞氏染色呈紫红色,核膜不清,核仁模糊或 消失。胞浆F富,呈淡蓝或灰蓝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边缘轮廓不大清楚,浆内可见粉尘样细小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但常可见钝伪足,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形、分叶形、笔架形 并有明显

31、的扭曲折登,核染色质较幼稚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或索条状,核染色质由内向外浓缩,瑞氏染色呈紫红色,核浆界限 不清,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边缘轮廓不大清楚,浆内可见更多细小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 色天青胶蓝颗粒,有时偶见空泡24 .总结该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单核细胞:胞浆灰蓝色,有核仁,大而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纤细网状:2、幼稚单核细胞: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消失,胞浆出现粉尘样细小颗粒:3、单核细胞:核染色质呈索条状,紫红色,胞浆呈毛玻璃样,布满较多粉尘样颗粒。25 .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位于中央或稍

32、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颗粒状,但比 原始粒细胞梢粗,排列紧密分布较均匀,有明显厚实感,核膜浓厚,界限清楚。核仁多为1-2个,染淡蓝色,由于其周围的染色质浓染呈 围堤状而常清晰易见。胞浆极少,呈淡蓝色透明,环核周围着色较淡有一亮带。26 .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偶有小的凹陷,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淋巴细胞更浓 密,核膜浓厚,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较少,呈天蓝色清晰透明,偶见少许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27 .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稍偏F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呈深紫红色,正副染色旗结 构不清,核仁消失,胞浆较

33、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有环核带,核浆界限清楚.小淋巴细胞:胞体立径6-9微米,I员I形,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正副染色质不清,核 仁消失,胞浆量极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透明天蓝色,一般无颗粒。28 .淋巴细胞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呈淡紫红色,均匀一致,有两个小而规则的核仁,胞浆亮蓝、透明:2、幼稚淋巴细胞:核仁消失,核染色质呈不均匀的紫红色,较原始淋巴细胞粗糙:3、大淋巴细胞: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浓集呈深紫色,正副染色质不清,胞浆较多呈清澈淡蓝色,直径约为12-15微米;4、小淋巴细胞:核染色质

34、聚集紧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量少颇似裸核,一般无颗粒,直径约6-9微米。29 .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5-2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 核仁2-5个,不明显,有时很大。胞浆量多,从整个细胞大小来比较,比其它原始血细胞的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较任何原始血细胞 为深,边缘更深,近核处色淡,胞浆常呈泡沫状,多无颗粒。30 .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成点块状,较 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但尚无车轮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基本消失,有时隐约可见1-

35、2个核仁残迹,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 通常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31 .浆细胞:胞体直径8-15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体大小不一,小者与小淋巴细胞相仿,胞核明显缩小,圆形,可占细胞1/3以下,偏 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龟背样,有时看不清结构核仁消失,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紫蓝色,有 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存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32 .浆细胞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浆细胞:胞浆深蓝不透明,有核仁,核染色质呈均匀浓密的颗粒状2、幼稚浆细胞:核染色质有浓集,呈不均匀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3、浆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呈车轮

36、状,核小偏于一侧,胞浆量多,有明显淡染区及空泡,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紫蓝色,有少数天青胺蓝颗 粒.原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 15-30 微米,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其它原始血细胞大,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着色较深,呈 深紫褐色或浓紫红色,染色质较粗呈条索状,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可见核仁2-3个,大小不等,染淡蓝色且不清晰。胞浆量少,不均匀, 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染深蓝色无颗粒,有的原始巨核细胞有明显的内外浆,内浆少,深蓝色,外浆呈伪足状, 灰蓝色33 .幼稚巨核细胞:胞体直径30-50微米,明显增大,外形常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有重卷或扭曲,呈肾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呈粗

37、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染紫红色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粉红色, 核附近或有时在胞浆外缘出现紫红色的小颗粒,但仍有一部分无颗粒的蓝色胞浆。34 .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40-70微米,胞体甚大,有时可达100微米,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常层层登登,多叶 扭曲或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染紫红色,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胞质内含有大量细小 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生成。35 .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40-70微米,胞体甚大,有时可达100微米,其形态不规则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

38、核染色质 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染紫红色无核仁。胞浆极丰富,呈均匀粉红色,浆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容易聚集成团,胞 浆外缘破裂脱落形成血小板,胞浆内外常有血小板的堆积。36 .裸核型巨核细胞为产生血小板形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产生大量的血小板,仅剩胞核。37 .血小板胞体直径2-4微米,很小,呈星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约为红细胞大小的174-3/4,透明质部为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为 紫红色的颗粒,但无细胞核。38 .总结巨核细胞系统鉴别要点:1、原始巨核细胞体积巨大,胞浆呈深蓝色,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有核仁;2、胞体较原始巨核细胞增大,胞浆出现颗粒,胞浆灰蓝,核仁消失

39、一一幼巨核细胞:3、胞浆呈粉红色,布满大量紫红色颗粒颗粒形巨核细胞;4、如充满大量颗粒的胞浆中有血小板形成产生血小板反核细胞:5、如胞浆全部脱落形成血小板一一裸核.内皮细胞:胞体直径25-30微米,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丝网状,偶见双核或三核,多无核 仁,胞浆量少,常沿核的长轴两端或一端有微带淡红色的灰蓝色胞浆,边缘模糊呈云絮状,可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44 .纤维细胞:胞体常不规则,多为长尾形,胞核圆或椭圆,核染色质纤细,成熟者无核,仁胞浆丰富,多在细胞两端,染淡蓝色,胞膜 模糊,浆内含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天青胺蓝颗粒。胞体胞核染色质核仁胞浆组织 嗜碱

40、 细胞直径12-20微米,圆形、椭圆形、梭 形、多角形或货郎鼓形较小,圆形或椭 圆形,居中或偏 位,核边缘常被 遮盖粗糙,结构不清楚,无充满排列致密、大小一致圆形的染深 紫蓝色或茶褐色的嗜碱性颗粒成骨 细胞直径20-40微米,长椭圆形或不规则 形,边缘常模糊不清,呈云絮状,单 个或多个成就出现椭圆形或圆形, 常偏在一侧粗网状,染紫 红色1-3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可见核旁 淡染区,浆边缘呈云雾状破骨 细胞直径60-100微米,形态不规则,周 边不整如撕纸状3/00个,圆形或 椭圆形,彼此孤 立无核丝相连粗网状1-2丰富,染淡蓝或浅红色,有许多紫色 的颗粒吞噬 细胞形态颇不一致,视其类型和吞噬

41、物多 少而定形态不定,早期 呈圆形、椭圆形 或凹陷形,晚期 被压挤至细胞- 端固缩成块早期 可见, 晚期 消失淡蓝色或灰蓝色,内有吞噬物质网状细胞大小不一,通常较大,形态不规则, 边多不整,成撕纸状圆或椭圆形,未 分化细胞核较大, 而分化者较小网状蓝色, 清晰 1-2较丰富,有少许嗜天青颗粒脂肪细胞直径30-50微米,圆或椭圆,胞膜极 易破裂小,不规则,常 被挤在一边致密成网状无充满脂肪小球,大小不等或成大量空 泡样物,呈薄膜状淡粉红或淡紫色, 有时为一个脂肪空泡.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

42、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殿、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储活检、骨微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 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患热病)等。47 .骨艘穿刺禁忌证: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需局部压迫止血5-IOmino而严重血友病患者 禁忌晚期妊伺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3)穿刺部位有炎症或崎形。48 .骨髓稀释:部分稀释:抽

43、吸骨微液时混进血液。骨微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完全稀释: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49 .干抽:是指非技术性原因而抽不出骨彼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骨髓增生减低、 肿瘤骨髓侵润等情况。60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根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或高倍镜下的有核细胞数来判断,一般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分为增生极度活跳,增生 明显活跃、增生活跃(正常)、增生减低及增生极度减低分级/有核细胞:红细胞/有核细胞数:一个高倍镜视野/临床意义举例增生极度活跃:1:1 / 100/

44、各种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10 /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20 / 20-50 /健康人、贫血增生减低:1:5() / 5-10 /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增生极度减低:1:200 / 5 /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稀释. NEC: 一般情况卜,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llnuclcaicccll, ANC).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on erythroid cell, NEC), NEC是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61 .粒红比值(G/E):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粒细胞)

45、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正常为 2-4: I.骨脑中各系列细胞比例粒细胞系统:占40%60% 红细胞系统:占15%25%,平均20% 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735个.5cmX女m血片62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 ):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 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醉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基本步骤:固定、有色 沉淀反应及复染。63 .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细胞外铁:反映体内贮

46、存铁,主要存在丁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细胞内铁:存在于中幼、晚幼和成熟红细胞中的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中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64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血循环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减少,低F正常值以下的一种病理状态或综合症。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诊断标准(海平面条件下):Hb (g/L) / Het / RBC (X1312/L)成年男性:120/0.40/4.0成年女性:110(孕妇低于100) / 0.35 / 3.510天内新生儿:145: 1个月以上新生

47、儿:90: 4个月以上新生儿:100: 6个月6岁儿童:110; 6岁14岁儿童:120 (这一组只有Hb 指标)65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 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组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导致 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急性再障AAA慢性再障CAA起病急、发展迅速、病程短缓、发展慢、病程长感染严重、常发生内脏感染、败血症轻、以上呼吸道为主出血严市、常发生在内脏轻、皮肤

48、黏膜多见全血细胞IIIH中性粒细胞0.5x109/1血小板20x109/1网织红细胞15x109/1、15x109/1骨摘象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增生减低或活跃、常有增生灶愈后不良、多于6-12个月内死亡较好、少数死亡骨髓象:AAA: (1)骨髓穿刺液和制片后均见脂肪滴增多,骨髓液稀薄(2)增生明显减低或极度减低,粒红两系细胞均明显减少,粒红比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形态多无异常(3)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杆状核及分叶核)最多见,无分裂相、细胞形态大致正常(4)红细胞系中以晚幼红细胞最多见,无分裂相(5)反核细胞明显减少,除个别病例外多不见反核细胞,血小板少见(6)浆细胞、组织嗜磴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如有骨髓小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